社会各界人物
-
凤鸣华冈王永太 著本书着重阐明车削工艺中的各种禁忌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车削过程与车刀选用中的禁忌,车床使用与调整中的禁忌,外圆、内孔、平面、锥面、成型面、螺纹以及轴类、盘套类零件车削中的禁忌,精密、复杂零件车削的禁忌,以及难加工材料车削的禁忌等。 书中以多种典型实例、图表用图文对照、正误对比的方法,分析与车削质量、生产率等密切相关的禁忌问题,并给出相应的防止措施。内容翔实,图文并茂。 本书是车床操作人员丰富工艺知识,提高车削技能有实用价值的课本;也是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学习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时的良好读物;亦可作为培训车床操作人员的教材和从事机械加工工艺技术、管理以及工程实践培训指导人员的参考书。
-
援藏交通工程技术人员楷模陈刚毅中央宣传部新闻局,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全国总工会宣教部,交通部体改法规司,等 编2006年4月初,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全国总工会、交通部、湖北省委、西藏自治区党委共同组织的“中央新闻单位陈刚毅事迹采访团”赴湖北武汉,经云南昆明、迪庆,驱车由214国道滇藏公路进入西藏,到昌都地区角笼坝大桥进行了实地采访。“五一”前夕,中央、行业、地方媒体对陈刚毅同志的事迹进行了集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近日又欣悉中宣部学习出版社将这次采访活动媒体报道汇集成册出版发行,这将是一本十分珍贵的学习教材,对于弘扬“刚毅精神”,促进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丛飞就这样感动中国徐华大爱无言。为了一种爱,他就像一个爱子心切的慈父,拼命工作,倾其所有,供养了家境贫寒的178个学生。为了心中好份博大高远又深沉执著的爱,他倾家荡产,甚到不惜向生命借贷……丛飞,一个用行动感动了中国,用生命震撼了社会的歌者,他用37年短暂而闪光的人生,谱写了一曲催人泪下的动人乐章。他以撼人心魄的人间朋爱,触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他以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了他高尚的荣辱观与价值观。他的逝去震动了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本书以大量鲜活的第一手素材和首次公之于众的新闻事实,给你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丛飞。
-
黄侃传叶贤恩黄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爱国的一生,追求光明的一生,也是锲而不舍、以乐育为怀的一生。他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像许多辛亥革命先驱一样,把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走出家门,奔走呼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为推翻反动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成功地衔接了两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在逆境中坚守着民族文化的立场,向当代和后代呈出一颗滚烫的、诚挚的、坚贞不屈的爱国心。为一个世纪的学者们作出不媚俗、不媚权、不阿贵、不阿众、是所是、非所非、爱所爱、憎所憎的典型中国文人的崇高榜样。先生其人,其文其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作者对黄先生这伟大而光辉的一生,如家庭身世、人生道路、读书学习、择师事师、教学科研、诗文创作、做人处世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的叙述,凸现一个辛亥革命先驱、国学大师伟大而光辉的形象,用以昭示世人。 季刚先生以50岁寿命而终,他只在多灾多难的中国建业和奋斗了30年左右;但是,他成功地衔接了两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在逆境中坚守着民族文化的立场,向当代和后代呈出一颗滚烫的、诚挚的、坚贞不屈的爱国心,为一个世纪的学者们作出了不媚俗、不媚权、不阿贵、不阿众、是所是、非所非、爱所爱、憎所憎的典型中国文人崇高的榜样。本书洋洋四十万言,全面探索和总结了季刚先生的一生,对深入研究黄氏学术思想,弘扬他的爱国主义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沈从文与《大公报》杜素娟 著《大公报》是解放前我国著名的民办报纸,其文学副刊先由国学大师吴宓主持;后改为著名作家沈从文主编,定名为《大公报·文艺副刊》。《大公报·文艺副刊》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文学重镇,团结了朱自清、林徽因、朱光潜、金岳霖等文学和哲学精英,形成了著名的“京派”;创办了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文学奖;同时也呈现了一道独特的文人群像风景,演绎了许多文坛的趣闻佳话,产生了许多文坛纠葛和纷争。本书以流畅的文笔、丰富的细节和鲜明的形象,生动地描述、评点了《大公报·文艺副刊》背后的文坛与人生。沈从文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在生命”的美学理念,创作上以热烈的笔调肯定和赞扬了“湘西”世界的生命活力和激情,揭示了原生状态下生命内涵的美,抛开意识深处的民族依恋情结,演绎了“湘西”世界深藏的先天不足和致命弱点,表达了对生命停滞乃至衰退的恐慌和焦虑;在艺术创造中,由于情感把握的理性缺失,对生命的赞美和否定构成了艺术传达和话语接受的矛盾性。
-
找呀找呀找工作龙溪微微 著正在苦苦寻觅工作的“甜汁饺子”们都知道,找工作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没有硝烟,更没有鲜血,有的只是平均1.5元一份的精美简历买来的一次次希望,赠品却很可能是一次次的失望。《找呀找呀找工作》作者把自己找工作的犹疑、碰撞、彷徨、等待、火花、冰块……一幕一幕像幻灯片一样放给大家看,希望能对师弟师妹们有所帮助,算不上名师开班,至少也做个反面教材。无论从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来看,我都算是一个当之无愧的“面霸”。中国面、香港面、外国面、“烩面”、“拉面”、“冷面”……可谓面面俱到,鲜有迟到。面试失败一次,不要问为什么。可是,如果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呢?虽然风雨中的那点痛压根不算什么,但至少还是要问一声——天杀的,为什么?
-
堪布白玛次旺传略木多 等著本书叙述了堪布白玛次旺先生一生的事迹。堪布白玛次旺先生是四川省藏文学校特聘教授,生前为该校培养了许多人才,为四川藏族地区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了藏族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
赵四小姐与张学良赵云声张学良从端纳处返回赵四公馆时,已是九点多钟了。沈阳幽深的马路上,静寂无人。张学良此时的脚步变得轻松多了,他几乎是一路小跑着来到赵四公馆的。黑幕虽然遮住了张学良的面颊,但从他那像踩着弹簧似的脚步中可以猜出,他和端纳的谈话一定非常投机,他之所以急着赶回来,也许是想让赵四与自己共享这种高兴吧!但是,当张学良走进院墙时,他的脚步突然变慢了,他的心也骤然收紧了。开着的窗户里,隐隐传出了赵四的啜泣声!哭声揪着张学良的心,一种不祥的猜测猛地袭上他的心头,莫非她得了什么大病?想到这,他又加快了脚步,急速地跨进了赵四的小客厅。赵四听出了张学良的脚步声,她连忙擦去泪痕,佯装着笑脸朝张学良点了点头:“汉卿,会开完了?”张学良没有理睬赵四的问话,他急步走到赵四身边,两手紧紧地抓住她的双肩:“快告诉我,得了什么病?”“没,没病呀!”赵四避开他那咄咄逼人的视线,扭过头去。“别骗我,没病你上医院!”张学良一把扳过她的脸来,用手摸了一下她的脸颊,“看,脸上还有泪痕。”“真的没什么!”赵四略一用力,挣脱了张学良的手臂,“只是随便检查检查。”“检查什么?”张学良一句紧逼一句,他死死地攥着赵四的手,两眼紧盯着她的脸,“嗯?检查什么?”赵四沉吟不语。张学良使劲摇晃着赵四,大声地说:“告诉我,检查什么?!”赵四抬起头来,突然扑进了张学良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双卿,我,我该怎么办啊——!”张学良见赵四这样,反倒慌乱起来。恰好这时侍女小虹送茶进来,张学良一把拉住了她:“告诉我,四小姐害了什么病?”小虹刚要支吾,一看张学良那金刚怒目似的眼睛,连忙低下头去,轻声说:“四小姐有喜了?”张学良初时一愣,继而高兴地跑到赵四身边,摇着她的双手,兴奋地说:“这是好事呀,你干吗要哭呢?”,可赵四并没有兴奋起来,她的脸犹如石膏假面一样,木然没有一丝表情,只有两片嘴唇在微微颤栗:“这对别人也许是好事。可对于我,却是坏事、愁事。我现在没名没分,我只是你的一位私人秘书,这孩子生下来,我这当母亲的怎么说?他爸爸是谁?他该姓什么?……”赵四一边诉说着,一边从她那凝滞的眼睛里渗流出眼泪来。张学良听了她的一席话,也像冷水浇头,满腔的兴奋竞随之一扫而尽。是啊,这孩子生下来,该怎么处置呢?我堂堂张学良的骨血,总不能送进孤儿院吧?时钟当当地敲起来,夜已经深了,可张学良和赵四依旧对坐无言。生孩子,给别的父母都带来了莫大的欢乐,可对于像家富万贯的三军统帅来讲,生孩子竟然也使其一筹莫展了!“我想,现在只有这么办了!”赵四一甩头发站了起来,她似乎做出了最后的决定,“明天一早,就派吴妈去乡下,据说农村有一种偏方土药。”“干嘛?”张学良不解地抬起头来,凝望着赵四。“打胎。”‘什么?!胡扯!”赵四的这两个字仿佛像两根针一样,张学良一听就通地站了起来,暴跳如雷,“这不行!”“可不行又有什么办法呢?”赵四悲惨的一句话,重又把他们抛向了沉默。过了半晌,张学良才喃喃说道:“那是有危险的。搞不好,你的身体……”赵四打断了他:“不用担心我的身体。我反复想过了,明天就去打胎!”“不行——!”仿佛是平地一声炸雷!随着喊声,于凤至猛地推开房门,冲了进来。她用目光扫视着赵四和张学良,斩钉截铁地说:“赵四这孩子绝不能打掉!小妹,那是损坏身体的……”“大姐,我年轻,没关系的。”P58-59
-
居里夫人自传(法)玛丽·居里这本十多万字的“小书”的第二部分是居里夫人撰写的她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传记,其篇幅大大地长于她自己的生平传记,她对丈夫的深情由此也可见一斑。书中详细记述了皮埃尔·居里的高尚的人格魅力。他以大公无私、不计回报、无怨无悔的精神与自己的妻子一道,矢志不移地走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他的精神在感染着、鼓舞着自己的妻子,二人并肩战斗,终于登上了科学研究的高峰,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为人类造就了幸福。尽管自己的生活很清贫,但有妻子这样一位志趣相投的伴侣,他很满足,一门心思地埋首于实验之中。婚姻美满,事业有成,但天不遂人愿,很不公平地让他惨遭飞来横祸。这不仅是法国人民的一个重大损失,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他的突然逝世令世界为之震惊。唁电唁函如雪片般纷纷飞来,有各国著名科学家发来的,也有一般平民百姓发来的,足见他的崇高品德、伟大贡献是如何深入人心。
-
我的父亲张元济张树年《我的父亲张元济》是作者继《张元济年谱》出版以后的又一力作。三年前的一天,树年先生来《编辑学刊》编辑部看我,告诉我《我的父亲张元济》的撰写计划,我当即表示赞同,并愿意在《学刊》上首次发表。在编撰《年谱》的过程中,树年先生在家中翻箱倒柜,发现一些家谱、契约等珍贵文物,也重温了永远值得回味的与父亲五十多年相处的岁月,也许这些是树年先生撰写此书的动机之一吧。张元济是跨时代的文化名人,中国近代出版界的前辈,也是思想界的先驱。人们希望更多地了解巨人的性格,以及巨人之所以成为巨人的轨迹。伟人的著述渗透着伟人的人格和感情,伟人的业绩与渗透着伟人的人格和感情。同样,八个小时以外,在家庭、社会与亲友、家人交往中,不渗透着伟人的人格和感情,从细微处见精神,也许有些鲜为人知,却更加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