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届
-
瓦格纳传(俄)西多罗夫著;凡保轩,齐淑桢译1933年2月,文明世界为伟大的音乐家兼诗人、剧作家、思想家和战士理查德?瓦格纳逝世50周年举行了纪念活动。两周前,在他的祖国德国,“褐衫党徒”——法西斯攫取了政权。2月12日,纪念日前夕,在瓦格纳的故乡莱比锡市以音乐著称的布商公会大厅内举行了纪念大会,外交团、希特勒、戈林和弗雷克都出席了。莱比锡第一市民海德勒尔宣称:“今天,德国要感谢自己这位语言和音乐艺术家,感谢他一生所完成的事业。”指挥、柏林艺术学院院长希林格斯在发言中提到“有某些神秘的线,用神奇的魔力把每个德国人和他的祖国联系在一起”。慕尼黑瓦格纳纪念碑旁举行了三场军乐演奏。几天后,也是在这座纪念碑旁,法西斯大肆挑衅,在那里寻找“共产主义阴谋分子的幽灵”,而法西斯思想权威罗森堡则盛赞瓦格纳,称他体现了“西北美”的典范。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在苏维埃国家,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为纪念瓦格纳举行了一系列音乐会和集会,各类报刊也发表了许多文章。所有珍惜瓦格纳艺术遗产的人面临一个任务——确定他的真实面目。“我们怎样对待瓦格纳呢?既然他是一个反动派,也许我们应该彻底抛弃他?
-
亨德尔·罗沃尔特(德)里夏德·弗里登塔尔著;李婧,李彬译近年来我国爱好西方古典音乐的人,特别在青年中愈来愈多了,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就在当前出现的古典音乐普及规模愈来愈大的喜人形势下,人民音乐出版社选择了德国汉堡罗沃尔特出版社(Rowohlt-Verlag)出版的“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数十种翻译出来,目的是供我国包括发烧友在内的广大音乐爱好者、音乐从业人员(教师、演出工作者)等从事音乐欣赏、学习、研究和教学时参考。为了满足一些读者深入研究的需要,书中的引文都一丝不苟地在书后尾注中标明出处。附带说明:书中若有对我国读者陌生、但对理解本文起加深作用甚至关键作用的人名、地名、名词和所说的事件、问题,原作都没有加注,但我们的译者把这些都作为脚注放在当页的下方。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查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有最新出版的。这两个附录我们原封不动地以原文附在中文后面。应该指出,这两种附录所提供的资料都是最新的和可靠的,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
我歌,我快乐!刘媛媛著看看刘媛媛的《我歌,我快乐》一书,你也会感染到那种快乐。书中的刘媛媛,不再是舞台妆,细腻的语言完全是邻家女孩的风格,秀气淡雅,宛如风过竹林。这个从新疆考到北京的娇小女孩,为什么竟会是苗族?北京白石桥路,为什么会让一个女孩如此铭心刻骨?香港1997,命运的翅膀是怎样扇动了她的裙裾?一连串的疑问,都将从她的书中得到答案。正如刘媛媛在书的第一部分中写的那样:“我的一生注定了不可能很哲学,但是,一些貌似哲学的问号,总是不能让我太过从容……我的音乐启蒙,我的水一样的乡愁,我多年来固执不移的对艺术的向往,无不与那片土地息息相关。”感恩,虔诚,坦率,书页中刘媛媛所写下的每一个字,都证明着这个性情女子内心深处的、时刻对听者保持着清澈而固执的爱意。因歌而快乐,因听者的快乐而快乐。《我歌,我快乐》的签售活动可以让沈阳的第68个贫寒学子转变一生的命运,相信刘媛媛也同样会感到快乐。<
-
画布上的情书张于编著莫迪利阿尼没有被人当作架上绘画的一位造物者,他不是盟主和旗手,他以他笔下那些暖艳修长的裸体,迷离慵倦的意态和斑谰的色彩,让我们不定期地回到了20世纪这个病态的时代,表现出一个犹太画家所特有的焦虑,以及紧张和理智主义给作品染上的破灭幻想。可以说,莫迪利阿尼带给我们的不是一种新的绘画语言,而是一种“新的战果”。莫迪利阿尼是哲学家斯宾 沙诺的后裔,他在分散我们的古典记忆的同时,在20世纪最伟大的肖像画大师之中,他又给了我们鲜明的甄别方式——他的所有肖像画宛如画的是一家人。在人类最柔妙的面孔里,他的肖像为人类提供了一张性格图表——人们欣赏莫迪利阿尼而不希望他有摹仿者。
-
花魂杨静仪著本书描写了明末清初画家恽寿平的传奇故事:他经过多年刻苦磨励,勤奋积累,走遍祖国名山大川,行花之魂,为花传神,创造了一种新的描给花卉的画法—没骨法。
-
追踪达·芬奇的脚印(法)派崔克·朱索著;(法)詹姆士·普鲁尼耶绘;黄馨慧译当然我们的中学也有世界历史的课程,但往往令学生望而生畏,因为这门课给他们带来的是大量要背的人名、地名、年代和事件,所以很少有人会因此而获得乐趣。现在如果你的孩子们选择这一套书的话,他们肯定会被它生动的故事、流畅的文字、精美的插图和丰富的内容所吸引,在轻轻松松中追寻古埃及、罗马、希腊的踪迹,了解马可·波罗、哥伦布的事迹,感受西方的神话和宗教的魅力。就是成年人也会被这套书所吸引,因为多数中国人也需要补上世界文明史的课。
-
德国艺术收藏家路德维希传(德)海因茨·布德著;李世隆译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个人把他的绝大部分财富用于收藏艺术品,然后推出或捐赠给世界各地?这是令许多人对彼德·路德维希生平倍感兴趣的问题。在作者为此寻求答案时碰到三个历史:一是这位收藏家作为文化代表人物的历史;二是1945年以后的德国历史;三是他对艺术迷恋的历史;这就是收藏家彼得·路德维希生平的三条主线。他的生平展示了对绘画的热切追求,叙述了一个面对崩溃世界的年轻人的历史,描述了在民主社会里艺术收藏家所扮演的困难角色。.本书资料出自不同的来源。首先来自彼德·路德维希本人。1989年至1991年间,作者与他进行过一系列的交谈。正如他的为人一样,彼德·路德维希总是乐于对自己的生平和理想做出回答。然后作者又与这位收藏家兼企业家周围的人进行了交谈。在我交谈的人当中有他的热心追随者,有冷静的旁观者和尖锐的批评者。每个人都向我讲述了自己关于彼德·路德维希的故事。此外作者还查阅了《路德维希艺术与国际理解基金会》的档案馆以及能见到的媒体资料。我还参观了他所赞助的美术馆,多次观看那里的绘画。作者与彼德·路德维希的接触是由赫尔曼·施特拉塞尔介绍的,作者感谢他为促成这部传记所做的大量工作。...
-
野蛮人(法)阿木尔·巴图著;苏日娜译你可能知道“疯子”凡·高是谁,但你不一定知道“傻子”高更是谁。他的一生怪诞离奇。他放弃收入颇丰的股票经纪人职业不干,突发奇想,居然在35岁时开始自学绘画,被当时法国画家们戏称为“傻子”。与他的朋友“疯子”凡·高一样,高更的绘画作品在他生前并未受到法国艺术界的重视和赏识。在他坎坷的生命结束以后半个多世纪,人们才发现高更不愧为20世纪现代艺术的先驱。他是一个不愿与他深爱的妻子、儿女厮守在一起的浪子。他独自一人前往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南太平洋热带岛屿,和那里的土著居民生活在一起,开始了他三餐不保、外债累累的绘画生涯。不仅如此,他还是与几个土著女子同居生子,并和各色妓女滥交,不幸染上梅毒,痛苦不堪,自杀未遂的花花公子。然而,就是这位浪子,在疾病缠身的时候,揭发殖民地官员欺压土著居民的种种暴行,伸张正义,触怒了当局,恶意将他判罪服刑,最终在狱中悲惨地死去。也许,大师的死并不痛苦。因为,在他死前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表白:“我被他们击倒,但未被他们征服。那些饱受折磨的印第安士人在文明人的严刑下微笑。他们被征服了吗?仔细思量,野蛮人比文明人强多了。有人指责我不该自称‘野蛮人’,他错了!我是野蛮人。”目录本书导读第一章高贵的血统第二章玫蒂第三章冲动与激情第四章草地上的午餐第五章裸体之观察第六章荒芜英雄路第七章埃菲尔铁塔的失落第八章雅风桥第九章梦中天堂第十章紫色的吼叫第十一章冬天的惶惑第十二章等黄色沉入黑暗第十三章美丽的安吉拉第十四章象征主义第十五章死亡之神的凝视第十六章情感的迷失第十七章我的泪就是这些活着的花第十八章胸部与红花第十九章之前、之后
-
谷登堡 瓦特 史蒂芬孙和富尔敦(俄)巴赫季阿罗夫著;徐锐,王载枌,郭立凤译(俄)卡明斯基著;徐锐,郭立凤译(俄)阿勃拉莫夫著;王载枌译本书讲述了谷登堡的身世,天才的思想,对印刷业的贡献等。
-
拥护马奈(法)左拉著;谢强,马月译本书是法国大作家左拉写印象主义大画家马奈。马奈绘画描绘一天内光线与色彩微妙变化中的自然界与社会,这与左拉的自然主义描写手法不谋而合。左拉写马奈,明显带有小说的文学色彩,娓娓道来。爱德华·马奈(1832—1883)是法国著名画家,印象画派的开山鼻祖,他的名画《左拉像》、《奥林匹亚》、《吹笛男孩》等为中国人民所熟悉和喜爱。法国大作家左拉更是在中国家喻户晓。文学大师左拉以自然主义的理念和手笔,加上他艺术评论家的一双慧眼,把美术巨匠马奈的性格、画风、作品等等依次娓娓道来,使读者对马奈的风格和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乃至对整个印象主义画风的渊源和传承都会有更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