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届
-
王慧群王美木 著,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编本书粗略勾画了王慧群先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和人生过往。全书稿重点记录了王慧群先生对京剧的派别、剧目、教学的一些观点和评价。并结合自身的京剧表演经历,回忆了其人生中一些华彩和难忘的人生片段。全书反映出王慧群先生杰出的艺术造诣和平和的人生心态。
-
长风吹送书画船魏丽敏 著杭州的美在景,亦在人。杭州自古便是无数文人墨客心中永久的眷恋,尤其那些妙笔绘丹青的书画大师,更是把杭州之繁华、西湖之妩媚无数次地展现在浓墨重彩之中,为后人留下众多以杭州、以西湖为题材的书画经典。从褚遂良到赵孟頫,从黄公望到吴昌硕……也许,当您漫步于西湖之滨,不经意间,就会和这些大师相遇。如果您想知道这些书画大师与杭州有哪些不解之缘,又留下了哪些美丽动人的传说,本书会告诉您这些答案,并为您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
里赫特仲辉 著里赫特的钢琴演奏艺术受到全世界乐迷的热爱,大多中国乐迷也由衷地乐于追随收藏和鉴赏他丰富的录音资料。里赫特研究近年来甚至有作为一门专学的趋势。本书在中文领域首次奉献了一种美学解读,以期帮助人们,包括专家、学生、业余者,共同建立聆听与思考的坐标,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发扬里赫特在音乐中找到的精神传统,实现生命的自由。
-
普罗科菲耶夫[英] 大卫·古特曼 著,谭鹂雯 译本书中引用了大量史料,还原了普罗科菲耶夫的生活经历、音乐创作及时代背景,尤其是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全方位展示了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作品及传奇一生。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和苏联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不久后便远赴美国,开启了十余年旅居海外的创作生涯,后又在斯大林政权的巅峰时期从巴黎回到莫斯科,在苏联政府的委托和干预下创作音乐作品。巧合的是,他与斯大林同一天逝世。普罗科菲耶夫是苏联著名作曲家,终其一生创作了百余部音乐作品。他的音乐体裁广泛,风格独树一帜,在20世纪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百年巨匠·欧阳予倩谢敏 著本书写的是欧阳予倩的戏剧人生。他童年看戏、扮演,青年在日本春柳社第一次登台,回国后以职业京戏演员身份在氍毹场上二十余载。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欧阳予倩在南通“更俗”,是他从台前到幕后转变的开始。囿于社会环境、现实条件制约,旧戏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欧阳予倩一生颠沛流离,在戏剧与影视两个领域游走,寻找发力点,不断尝试,不惧失败,跌倒再爬起。组织南京国民剧场、广东戏剧研究所,开展桂剧改革、领导西南剧展,新中国成立后主持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这些在今天看来仍然颇具规模和挑战的实践,是欧阳予倩百年前的探索。时光已经走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如今物质条件富足,科技、电子、交通、基础设施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技术出现和变化。然而,在丰厚物质条件的环境下,文化、精神方面却鲜有大的成果和突破。其中原委,也许值得每个人深思。这本传记,在寄于戏剧学子可以窥探百余年前戏剧最初发生时的样貌以及中国传统戏曲、早期话剧发展经历几次变迁的同时,更是面向更广泛的读者,希望更多的人共同了解一番——中国的戏剧艺术。
-
威尔第[英] 彼得·索斯维尔-桑德 著,孔令云 译《威尔第》一书描写了威尔第生活的那个令人激动人心的时代及其对他的音乐的影响。珍贵的绘画、雕刻和照片,还有一些手稿的复制品、舞台和服装设计,以及宣布威尔第格局首演的传单,立体呈现了威尔第辛勤耕耘、大器晚成,终成一代大师的一生。20世纪40年代前后,威尔第在米兰创作了大量爱国歌剧,数量占其一生所创作歌剧的一半以上。19世纪50年代,他成功创作了《茶花女》等诸多歌剧,把意大利歌剧从神话传说转向了现实世界。他创作的歌剧,音乐技巧娴熟,刻画内在人物性格细致入微,丰富并保持了意大利歌剧在音乐表演上的优势。威尔第被誉为“歌剧之王”,成就了意大利歌剧新的历史高峰,在世界歌剧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经久不衰、令人神往,至今仍然保持其不朽的艺术魅力。
-
莫扎特[英] 佩吉·伍德福德 著,张凤梅 译《莫扎特》一书将莫扎特的音乐与生命履迹融合在一起,既描绘了莫扎特绚烂的音乐世界,又勾勒了18世纪的时代风貌。 莫扎特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6岁开始作曲,16岁时成为萨尔茨堡宫廷的管风琴师,1781年他脱离对大主教的依附,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22部歌剧,45部交响乐,广泛涉猎各个音乐领域,是公认的音乐天才。 他游历欧洲各地,将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传统音乐有机结合,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他的音乐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欧洲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
风雪高原40年黄小铭 著2006年7月1日,跨越昆仑山、唐古拉山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了。作为最早开始青藏铁路盐湖和多年冻土区筑路问题研究的专业单位,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经历了铁道部高原铁路科学技术研究所-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院)的机构沿革,一直到今天,60多年来,从来没有间断过对青藏铁路盐湖和多年冻土区筑路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用自己坚韧不拔的奉献精神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为青藏铁路的顺利建成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西北院的这一段重要历史一直没有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只是在院志和媒体的有关报道中有过局部、间断的反映,而个别报道还出现过失真和误导。笔者从1966年年底投身于青藏铁路盐湖、冻土科研,至今也有50余年,走过了西北院青藏盐湖、冻士研究的大部分历程。基于对先行者的尊敬和缅怀、对同行者的情谊和牵挂,以及对这一段壮丽历史的珍惜和尽可能记述、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根据手头的和搜集到的资料(包括笔者留下的历年《工作日志》和一些老同事的记述),在古稀之年撰写了此书。由于不想过于刻板和拘束,没有按传统格式撰写,而是以比较自由的“漫记”形式尽可能真实和动感地记录这一段值得永远回忆的历史,也容自己有一个抒发感慨的机会,因此她既有历史轨迹的留痕,也有笔者心灵轨迹的留痕。由于笔者自身的条件限制,本书记述的时间范围主要集中在1960年至2000年这40年。
-
巴托克[英] 哈米什·米尔恩 著,耿小龙 译《巴托克》大量收录巴托克生活中的照片及其生前信件,描述了巴托克跌宕起伏的一生,尤其是他对民间音乐的探索。 从音乐学院毕业后,巴托克开始对民间音乐产生浓厚兴趣,此后一生致力于民间音乐的采集和研究,并将古朴的民间音乐因素融入自己的创作。巴托克一度怀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然而在采集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随着与少数民族的接触,他逐渐从狭隘的民族主义转向人道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巴托克因公开反对法西斯主义被迫流亡美国,最终客死异乡。巴托克的人道主义赋予其后期作品以普世性,这也正是巴托克的伟大之处。 巴托克是著名的民族乐派作曲家,但其作品不局限于民间音乐,而是融合了各种不同因素。他的创作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作出杰出贡献,音乐评论家尊其为“20世纪早期富于创造性的伟大作曲家”。
-
缅怀韩乐然盛成 等 著读者面前的这本《缅怀韩乐然》,首版于1998年,现经些微修改补充再版。这对于研究、宣传和学习韩乐然同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