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国朝诗人徵略(清)张维屏编撰;陈永正点校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七五规划重点项目 本书出版获广东省新闻出版局资助。本书是张维屏在嘉庆、道光年间所著的大型诗话汇编。全书分《国朝诗人徽略》(即《初编》)和《国朝诗人徵略二编》两编。
-
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张铁夫 等著内容简介 本书共十二章。它以普希金的生平和思想发展为经线,全方位地对普希金作了评述,侧重对各种体裁的作品进行分析,阐明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前十一章分时期探讨了普希金的抒情诗、叙事诗、诗体悲剧、诗体小说、散文体小说和文学评论,第十二章《普希金研究述评》论述了俄苏普希金学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普希金在国外的接受。书中附有普希金生平与创作年谱和两篇普希金纪念地访问记。
-
有笔如椽代琇,庄辛著三毛走了,一别竟已10年。她是一个神秘的精灵―生前死后。生,为人们演绎神奇;死,让人们如撞迷雾。警方判定三毛“因病厌世”漏洞百出,疑点重重;媒体疯狂报道三毛“自缢身亡”,分散了人们对真相的关注。许多人不相信三毛会自杀,“她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个人的事情,父母的事情,还有两岸的事情”……
-
父亲长长的一生叶至善写请读片段:父亲让我跟他去见岳父岳母,就在同一条弄堂里,三十来步就到了。走进客堂,夏先生已经坐在床沿上等着了,见了我父亲,扶着右手边的书桌站起身来。两位老人家双手相握,都说“老了老了”。我跟满子已经牵着孩子上门来了,还头一次改口,依着满子唤爹唤姆。岳母笑着说:“阿满抱着三午来敲后门,玉严见了面还问寻啥人,真个勿认得哉!叶师母昨日就来说阿满今朝回娘家,伊爹夜里越想越困勿着。”大嫂嫂秋云拎了壶开水出来泡茶。原来满子在厨房里,跟两位阿嫂有哭有笑的,这八九年的闲话,一时哪能讲得完。父亲在日记上说:“翁之肺病殆已犯实,时时发烧,而心绪复不佳,自家庭琐屑以至天下大事,皆感烦恼。见余与满子等归来,自觉意慰。”这回见面,夏先生特别兴奋,说要跟我父亲多饮一杯。满子的两位嫂子摆出几样“年董”,糟鸡、鲞冻肉、辣茄酱、烤笋之类,烫出酒来。两位老人家慢慢喝着,慢慢聊着,尽量不往烦恼处说;谈到了编辑工作,还谈到了《国文月刊》。夏先生问:“我那篇东西好勿好用?”他指的是年初写的《双声语词的构成方式》。父亲说:“岂但好用,谈语词构成方式的文章,好像一直没人写,至少开个风气。又是佩弦起劲,说联大散伙了,《国文月刊》停了可惜,要交给开明出。几位教授意见不大一致,等讲舒齐(方言,“讲明白”的意思)连忙拉稿,动手就晚了。这一期要下月初才能看到。一接手就脱期,亦无可如何了,以后逐期调整吧。只是有一点,学术性刊物,讲旧东西的文章多,搭现在这个局面忒勿相称。”夏先生发肿的脸庞上有了点儿笑意,他说:“我想会这样的。前两天转了个念头,可以辟《现代文选评》一栏,选报刊上新发表的文章,取《文章例话》的形式,加上评语,再发表一遍。评语要少而精,话勿要说尽。亦是借他人杯酒,浇自己的块垒。”父亲说:“这个办法好,可以像《文章病院》一个样,声明只评文章,不及其余。”夏先生又笑了,眼睛只剩一条缝。他说:“不是大家都要争取发表自由吗?不必管他。文章,我替侬选好了。”他拉开身边的抽屉,取出两份剪报递给我父亲,是署名周煦良的《中国政治之路》和《小品两则》。父亲大约都已见过,看了标题就说好,值得再发表一遍。在忙乱得坐不定的那四天中,我父亲见缝插针,居然把两篇短评赶了出来,没加署名,跟在周先生的原作后头,一同插进了《国文月刊》四十一期。四十二期上《现代文选评》里的两篇文章也是夏先生选的。3月17日下午,我父亲把才收到的四十一期样本,亲自送去给夏先生过目。他在日记中记着:“翁近日仍气喘,有热度,进食不多,意兴不佳。”没想到我父亲去我姑母家坐了一阵子回来,夏先生意兴转佳。四十一期上的《现代文选评》,他肯定已经看过,会不会成了他意兴转佳的药引子呢?父亲的日记上记的是:“五时,再至翁所,与翁对酌。翁饮两杯,余饮半斤。翁自谓自余返沪以来,未尝好好地共饮,今夕高兴,为之加量。所谈文法文章,不涉生活困难云云,因而亦无愁叹。”夏先生又把他选的两篇现代文交给我父亲。一篇是《写在耶稣诞日以前》,署名马夷初。一篇是《不要内战》,副题《重庆二十六种杂志的呼吁》,是去年11月初,重庆十家杂志社的《联合增刊》推我父亲起的草,发表在第四期上,按例不署名。夏先生是否知道这篇“呼吁”的起草人是他的亲翁呢?他没有说。父亲接过来时也没说什么。两篇短评写得了都跟随原作在四十二期上发表,仍没署名。两篇选评中,有一篇成了我父亲自拉自唱,读者是不会知道的;更不会知道这出独角戏的幕后调度,竟是缠绵于病床的我的岳父。一个选一个评,呜呼,两亲家的最后一次合作又成了无可挽回的遗憾。《国文月刊》四十二期4月下旬见书,我的岳父已进入弥留状态了。文中的“父亲”指叶圣陶先生,岳父“夏先生”指夏尊先生,“佩弦”系朱自清先生之字。
-
精神之旅陈骏涛主编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开辟了探索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价值取向的精神之旅。它选择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坛上各种主要创作群体的代表人物作为访谈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围绕着这些作家文学创作的演变轨迹,探询其精神和艺术的发展旅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和艺术走向,为了解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坛提供了一份原汁原味的档案。我们正处于一个对话和交往的时代,对话和交往已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各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开辟了探索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价值取向的精神之旅。它选择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坛上各种主要创作群体的代表人物作为访谈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围绕着这些作家文学创作的演变轨迹,探询其精神和艺术的发展旅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和艺术走向,为了解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坛提供了一份原汁原味的档案。本书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学术保存价值,应该得到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
大师笔下的大师(南非)J·M·库切等著此套丛书自1984年开始出版,是专门为牛津大学学子编纂的人文教育普及读本。斯坦利·霍夫曼博士担任丛书的主编,参与者均是牛津大学有关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这套丛书已印行200余种,产生很大影响,被译成30多种文字出版。《大师笔下的大师:在牛津读经典》一书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传记,而是伟大心灵之间的对话。每个参与对话的人都独立、尖锐、富于智慧,理解并影响时代精神。也许你的一生很少有机会和这么多伟大的人一起交流,并因此获得独特的洞察力。<
-
文坛传奇李仲凯编著《当代文坛实录》是真实记录中国文学界种种人和事的一套丛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文坛的方方面面,读来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和清醒的认识。本书写的是一些当代文坛名家的奇技、奇艺或传奇故事、奇特经历,如人人皆知的王朔的奇人奇事和奇谈怪论,20世纪30年代“鸳鸯蝴蝶派”老作家周瘦鹃与花木园艺盆景艺术的生死缘等等,记写人物活灵活现,讲述故事生动有趣,颇能引人入胜。
-
贾平凹评传李星,孙见喜著在生活里胆怯,卑微,伏低伏小,在作品里却放肆,自在,爬高涉险,是个矛盾人。因为爱得太深,我神经似的敏感,容不得眼里有一粒沙子,见不得生活里有一点污秽,而变态成炽热的冷静,惊喜的慌恐,迫切的嫉恨,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和忧郁。以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这是我创作追求的东西。——贾平凹目录壹家乡的日子——个子小导致的性格孤僻和内敛贰走出大山——从西北大学学生到出版社助理编辑叁双喜临门——27岁,女儿出生,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肆方新村的月亮——夜夜和月亮谈心说话伍早春的风雨——尖锐批评带来的伤害陆重回商州——在当事人的热炕上直接体验他们的悲欢离合柒新的高度——从民族学和风俗不入手,考察地理、风情、历史和习俗捌应运而生的《浮躁》——“你与商州,都应为占有对方而幸运”玖人病——病患带来的艺术个性和不寻常的感受能力拾贾平凹的散文——以笔窥视这个世界及中国人的心灵和秘密拾壹贾平凹的诗、书、画——心中永远保持诗意是最重要的拾贰《废都》的出炉——记住这本书带给我的无法给人说清的苦难拾叁《废都》风波——从“文坛最干净的人”到“文坛最流氓的一个”拾肆《白夜》与《土门》——生活里胆怯卑微,作品里放肆自在、爬高涉险的矛盾人拾伍《高老庄》、《怀念狼》和《病相报告》——走出故事、走出戏剧,走向混沌和日常性拾陆贾平凹的性格心理——懦弱阻碍了我,懦弱又帮助了我拾柒贾平凹的读书生活——像读书一样读人,像读人一样读书拾捌结束语:贾平凹的文学意义贾平凹、李星对话录附录后记
-
王蒙在海大温奉桥编本书对王蒙在海大的一些演讲录、访谈录等的介绍,主要包括:可能性与小说的追求;文学底方式;语言的功能与陷阱;科学·人文·未来;“智慧也是一种美”等。
-
金庸评传孔庆东著金庸的读者是以亿来计算的,是全世界古往今来读者最多的作家。活着的时候读者就以亿来计算的作家,只有金庸一个人。金庸以他一个人的功力,就让武侠小说进入了千家万户普通的生活。一个小说家、一个文学家,你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是你的人物、你的语言进入日常生活,进入日常语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严家炎称赞他是,“以精英文化改造通俗文化的全能冠军”。作者分门别类地对金庸的15部作品按照时间的年轮一一加以评说,使读者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对金庸的生平和创作有一个深入、清晰的认识,而且也在细致入微的分析中,对金庸小说的叙述模式、师承渊源、文化内涵、主题思想,以及金庸小说独特的历史深度、人文关怀和审美追求达到了真正的观照。作者还将金庸的小说创作同他的人生遭际结合在一起,如将《侠客行》中所抒发的父母怜子之情同金庸长子早逝的事实相关联,大大促进了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拉近了金庸与读者的距离。为了提升读者对于金庸小说艺术成就的完整理解,该书从“武”、“侠”、“情”、“历史和政治”、“人物和景物”、“结构和语言”等方面对金庸小说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集中解析。作者剖析了金庸笔下武打动作的“艺术化”、“舞蹈化”特征,以及写“武”写“侠”的“人生境界”追求。以“境界”论武侠,这种分析无疑显示了论者的才华和胆识。像这样精到的评点、独特的见解,在《金庸评传》中是随处可见的。如从金庸笔下的第一英雄(萧峰)和第一美人(香香公主)都不是汉人的事实,作者认为这源于金庸对于汉族的批判;从韦小宝无情无义的情感心态,作者指出“妓院哲学”对他的影响,并由此看到《鹿鼎记》实际显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还有《笑傲江湖》的政治寓意,实际上是金庸对专制体制所进行的艺术化批判……所有这些,都将读者带入到一种深层的文化思考之中,丰富了金庸小说的欣赏层次和价值。这些论断,不仅为金庸研究的深入拓宽了思路,也给当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金庸评传》还通过对一些反面人物的分析,扩大了金庸小说的审美内涵。如对段延庆内心深处“善”的分析,对“南海鳄神”岳老三作为坏人“淳朴”一面的分析等,都提升了作品理解的深度和难度。而作品对胡斐和袁紫衣、程灵素与胡斐、马春花与福康安、南兰与苗人凤等人刻骨铬心的悲剧恋情的解读,无不显示出人物性格的纯洁和美丽,又使读者领悟到金庸作品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追求。这些,对于时下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无疑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虽然该书在写法上采用了比较传统的“知人论世”的手法,但作者“口语化和演讲体”的语言风格,给读者的阅读平添了十足的乐趣,比如作者论述金庸的属相问题,金庸的出生地;以及从“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这三个方面来概括金庸的生平,等等,无不轻松活泼,信手拈来,而又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