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白色玛塞(瑞士)科琳娜·霍夫曼(Corinne Hofmann)著;传世雷特译这是一个关于我在肯尼亚四年生活的故事。在那段日子里,我不顾一切地追随着自己最爱的人,也经历了人生的天堂与地狱。这一切甚至可以看成是我争取生存的一次抗争!这是一次未完成的冒险,但足以将我的肉体和精神推向崩溃的边缘。这是一次抗争,一次我和女儿娜皮莱最终获胜的抗争。一段旷世奇缘,一幕爱情悲剧,一个风靡欧美的传奇故事,德文版已售170万册,被译成14种语言。去过肯尼亚吗?想和非洲风情作一次亲密接触吗?那么,请跟随“白色玛塞”一同走进神秘的非洲部落吧!科琳娜·霍夫曼,1960年生于瑞士图尔高州劳思菲尔德,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法国人,目前与女儿定居瑞士。她同肯尼亚丈夫离婚后仍然继续供养着他的家人。本书是瑞士女作家科琳娜·霍夫曼的自传。科琳娜·霍夫曼和她的未婚夫麦考到非洲肯尼亚度假,偶遇非洲玛塞族青年勒克廷迦,并对其一见倾心。科琳娜回到瑞士后,不顾家人和好友的劝阻和反对,卖掉在瑞士的小商店和全部家产后只身一人重返肯尼亚与勒克廷迦完婚,并从此开始了幸福而艰辛的四年非洲生活,她在愚昧落后的玛塞部落住草棚,过着十分简陋的生活,无论饮食还是卫生条件与她的祖国都无法相比,但这些困难都不能难倒她,因为她深爱着她的丈夫。然而由于非洲与欧洲巨大的文化差异,使他们婚后生活出现重重矛盾。科琳娜经过种种努力都无法挽救他们这段奇异的婚姻。她感到疲倦了,决心回到瑞士,想尽一切办法带着她的女儿逃离她既爱又恨的丈夫和肯尼亚。本书对非洲大自然及其土著部落生活的描写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作者对她这段生活的描写,真实感人。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不要放弃对生命和生活的追求。
-
才女三毛练琳著一丝丝的加忆,飘落着淡淡愁,如梦幻如真,飘落了。多年以后,她说:“初恋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相爱的日子她算过,她以为那是天长地久,没想到这样的他和她却漂泊在两条不同的时间河流,但她说:“生和死有爱就隔不开。”为了爱梦一生悠悠荡荡几番浮沉梦里的余温够我抵挡那世间寒冷
-
陆游穆游陆游一生,充满救国救民之心,尽管他不是正宗的儒者,但他终身践履儒家“汉国平天下”之理想而不悔。他是一位诗人,一位少见的伟大诗人,他一生的重要成就亦在诗;但他不愿意只是一位诗人,他自己曾说不愿意做一位诗人,他的心是在诗外。本书以简明的文字和生动的彩画,展现了陆游主张坚决抗战,虽一直受统治集团压制,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的人生经历。
-
我的一生(德)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Marcel Reich-Ranicki)著;余匡复译一本德语“文学教皇”的回忆录;一个“20世纪最美的爱情故事”;一部一年内重版16次的德国第一畅销书!这是一部自传,一部回忆录,但它的内容不仅仅是涉及他个人的。凡要了解希特勒执政前的德国及执政时的德国的文化和社会面貌的、要了解二战历史、特别是犹太人受迫害历史的读者;要了解战后东欧国家的政治、文化,特别是想了解战后德国文学生活和战后德国文学史及当代德国语作家的人品风貌的读者,那么本书都提供了很形象的资料。本书还很适合于评论家和作家阅读,因为它常常谈到评论家和作家们的关系及作家的心理。这部自传记录了作者半个多世纪来与布莱希特、西格斯、瓦尔泽、棱茨、伯尔、格拉斯等百多位驰骋德国文坛著名作家的交往,叙述了德国文学、出版、报业等文化以及音乐、电影、戏剧、绘画等艺术领域几十年来的许许多多轶闻趣事;它也是一部赞美爱情的篇章,作者在书中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他和文学艺术界的几个青年女子以及结发之妻托西阿的情感和爱情,德国著名学者弗兰克·席尔马赫说:“拉尼茨基写出了本世纪最美的爱情故事。”拉尼茨基自己认为:他“走过的道路是由20世纪的政治、社会科学和文学潮流交织的”,所以,此书也是一部涉及诸多方面、史料详实、内容丰富的德国文学、文化史。本书于1999年年底出版,一面世便引起轰动,至第二年10月就重版了16次,达30万册,连续数月列为非文学类第一畅销书。作者在上世纪80年代初访问过中国,回国后写了许多德国文学对中国文学影响的文章,因此他也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
韦君宜纪念集于光远等著此集收入了七十余人、八十余篇纪念韦君宜的文章,从不同时期、不同侧面介绍了韦君宜的生平事迹及高尚品格。作者中有她清华同学于光远、黄秋耘;延安时期的战友、上级张光年;有她扶持过的作家王蒙、张洁、冯骥才、张曼菱、竹林、胡尹强等大大小小的作家,也有她的老部下缅怀她的文章。读者从中可以了解作为革命家、编辑家、作家的韦君宜,也可以了解作为母亲、妻子的韦君宜 。
-
她从海上来曲灵均著黄包车的车铃「得铃铃」地响着,春阳从透嫩绿的树梢撒下,花灿灿的阳光在张爱玲脸上闪动,她正要去参加一个女作家的座谈会,会举办这样一个座谈会和她这半年在上海崛起造成轰动不无关系。然而真正在张爱玲眼底闪烁着光彩的是爱情,是心里有了一个可以想着的人。张爱玲身上黄丝缎旗袍在阳光下很耀目,不时要引起走路或骑车迎面而来的人侧目,她一派闲适的依在摇摇晃晃的黄包车上,对路人的注视一点也不介意,她只觉得这春天有一种从寒冬熬出头来的欢畅,她和所有树梢的嫩叶一样俏立在枝头迎接生命的美好。那些望着她的人,就象是翘首望着春天一样——她就是一九四四年上海的春天。一九四四年,这也是她一生当中唯一的一个春天。
-
给没有救我命的朋友(法)艾尔维·吉贝尔著;徐晓雁译法国外交部资助出版。在这本自传体的书中,作者披露了很多不可思议、违背常理、一般人甚至闭口不谈的细节,特别是书中详细记录了福柯的临终境况及福柯令人瞠目的私生活,以及围绕女演员伊萨贝尔·阿佳妮的诸多流言。
-
近代词人考录朱德慈著本书力图对近代词人活动的是时间先后、词作结集与刊刻状况进行初步清查。尽可能地检阅原著,查验当时资料,对每位词人的生年、卒年、字号、科举年份、终官何职、结集的足本名称及其卷数、若未结集则散作见之于何总集等,进行综合考订。本书所考录的词人均为有词流传至今,且为笔者知见者。虽有史籍载某人能词甚或结成某集,但笔者在今传之各种总集、选集及其别集中未见其词作者,概不入录。本书以考证词人生平为主,对词集版刻源流,除重要词人外,一般只介绍其善本或全本。由于去时不远,近代词人的别集流播情况甚为复杂,故除稿本、钞本外,凡刻本恕不介绍其馆藏。对词人之词论、词选等,不作版刻介绍。
-
上海当代作家辞典上海市作家协会编本辞典收入上海市作家协会现有会员的条目截至2004年10月底。
-
郑振铎 狂胪文献铸书魂王炳根著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人物聚焦书系。都说眼下属于图像时代。此话颇有道理。且不说电视、电影、光盘等主导着文化消费和阅读走向,单单老照片、老漫画、老插图等历史陈迹的异军突起,便足以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感受历史,他们越来越愿意从历史图片中阅读人物、阅读历史。的确,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张肖像,乃至一页页书稿,往往能蕴含比描述文字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诱发读者的想象。这些年来,每次出国访问,总要买上一些图书。在它们中间,我特别喜欢文字简练、图片丰富并且两者相得益彰的人物图书,如《凡高兄弟》、《弗吉丽亚·伍尔芙》等。这些图书,在结构、编排、开本诸方面,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正是受到这些图书的启发,我产生了编辑一套人物画传类型的丛书的想法。非常幸运的是,我的这一想法,得到大象出版社诸位朋友的热情支持,这便是“大象人物聚焦书系”的由来。说“聚焦”而非“传记”,是因为严格地讲,书系中的作品并不是完全按照传记的方式来写人物,而是尽量以人物一生为背景,来扫描、来透视作者最感兴趣也最能凸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某些片断。几年前在“沧桑看云系列”中,我曾采用过这种写法。这样的文字假如能与历史照片、图片找到合适的形式结合起来,当然也就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画传。同时,在正文之外,本书系还特意以“补白”方式选摘传主的自述、他人的评点等文字。图片的说明也改变通常的模式,尽量使之较为活泼,更具内涵。我想,这样的编排,能够使一个人物的一生,在较小的篇幅中多层次、多侧面、更生动地呈现出来。任何形式的聚焦,都是为了凸现历史场景中不同人物的生存状态。审视他们,实际上也就是在审视现实中的知识分子本身。这便是我对这套描述历史人物的书系情有独钟、乐此不疲的原因。本书是《大象人物聚焦书系》之一。郑振铎的一生似乎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写书、编书、出书、藏书,一生都离不开书。他嗜书成癖,爱书如命,收藏图书更是到了上瘾发痴的地步。本书向您展示了郑振铎与书相伴、爱国报国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