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冰心主页冰心著;强弓选编本书分小说、散文、散文诗三部分,收有“斯人独憔悴”、“爱的实现”、“小桔灯”、“寄小读者”等作品。
-
世纪老人的话林祥主编国家“九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本丛书由著名学者进行世纪回顾,以与世纪老人对话的方式,展示学术大师在世纪风雨中的经历和感悟,言谈话语中反映了学术大师的境界和风采。本书为施蛰存卷。
-
金庸传傅国涌 著这是第一部以平视的眼光写下的《金庸传》。作者以客观、理性的尺度、依据大量翔实可信的史料,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出类拔萃的武侠小说家。忠实地再现了金庸青少年时代备历艰辛的求学生活。创作武侠小产和创立《明报》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到他成长的脚印,奋斗和汗水和思想的脉络。本书首次利用第一手的档案,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矫正了有关金庸生平的许多讹误。在这部传记中,您将看到一个神坛之下的金庸,一个同样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人性中的欢乐与悲伤、高尚与卑微、天才与平庸、谦逊与傲慢……都能在他身上找到。他的理想、事业、婚姻……从各个侧面反映出历史的曲折和变化,他的思想与故事折射出了大时代的星星点点。
-
世界文明视野中的泰戈尔尹锡南著在喜玛拉雅山的另一端,那个叫印度的国家,在我们的心目中,总是披着神奇、美丽、甚至不可探测的面纱。可以想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会诞生出多少优秀的人物!但是,对中国人最熟悉的,恐怕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泰戈尔。而在这两个伟人中,泰戈尔仿佛对我们更接近,更具体,更有传感性和独特的魅力。
-
我们仨杨绛 著这本由杨绛所著的《我们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先生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我们仨》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
我们仨杨绛著尘世中三个奇妙的组合:爸爸(Pop)是钱钟书,妈妈(Mom)是杨绛,女儿是钱媛(圆O),六十年间缘起缘灭,因为离合,也就成就了一段段故事。一个92岁的老人,夫逝女亡,静思追忆往事,然全书风格哀而不伤,读来令人心生温暖,总是泪中带笑。:::::::::::::::::::::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先生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先生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先生的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作者简介:杨绛(1911――)杨绛,(1911――),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请读片断:……我说:“你也看见了。你叫我对她说,叫她回去。”锺书着重说:“我看见的不是阿圆,不是实实在在的阿圆,不过我知道她是阿圆。我叫你去对阿圆说,叫她回去吧。”“你叫阿圆回自己家里去,她笑眯眯地放心了。她眼睛里泛出笑来,满面鲜花一般的笑,我从没看见她笑得这么美。爸爸叫她回去,她可以回去了,她可以放心了。”锺书凄然看着我说:“我知道她是不放心。她记挂着爸爸,放不下妈妈。我看她就是不放心,她直在抱歉。”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锺书眼里是灼热的痛和苦,他黯然看着我,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泪。我自以为已经结成硬块的心,又张开几只眼睛,潸潸流泪,把胸中那个疙疙瘩瘩的硬块湿润得软和了些,也光滑了些。我的手是冰冷的。我摸摸他的手,手心很烫,他的脉搏跳得很急促。锺书又发烧了。我急忙告诉他,阿圆是在沉睡中去的。我把她的病情细细告诉。她腰痛住院,已经是病的末期,幸亏病转入腰椎,只那一节小骨头痛,以后就上下神经断连,她没有痛感了。她只是希望赶紧病好,陪妈妈看望爸爸,忍受了几次治疗。现在她什么病都不怕了,什么都不用着急了,也不用起早贪黑忙个没完没了了。我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肚肠,以后就不用牵挂了。我说是这么说,心上却牵扯得痛。锺书点头,却闭着眼睛。我知道他心上不仅痛惜圆圆,也在可怜我。我初住客栈,能轻快地变成一个梦。到这时,我的梦已经像沾了泥的杨花,飞不起来。我当初还想三个人同回三里河。自从失去阿圆,我内脏受伤,四肢也乏力,每天一脚一脚在驿道上走,总能走到船上,与锺书相会。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杨柳又变成嫩绿的长条,又渐渐黄落,驿道上又满地落叶,一棵棵杨柳又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那天我走出客栈,忽见门后有个石礅,和锺书船上的一模一样。我心里一惊。谁上船偷了船上的东西?我摸摸衣袖上的别针,没敢问。我走着走着,看见迎面来了一男一女。我从没有在驿道上遇见什么过客。女的夹着一条跳板,男的拿着一枝长竹篙,分明是锺书船上的。我拦住他们说:“你们是什么人?这是船上的东西!”男女两个理都不理,大踏步往客栈走去。他们大约就是我从未见过的艄公艄婆。我一想不好,违犯警告了。一迟疑间,那两人已走远。我追不上,追上也无力抢他们的东西。我往前走去,却找不到惯见的斜坡。一路找去,没有斜坡,也没有船。前面没有路了。我走上一个山坡,拦在面前的是一座乱山。太阳落到山后去了。我急着往上爬,想寻找河里的船。昏暗中,能看到河的对岸也是山,河里飘荡着一只小船,一会儿给山石挡住,又看不见了。我眼前一片昏黑,耳里好像能听到晔哗的水声。山里没有路,我在乱石间拼命攀登,想爬向高处,又不敢远离水声。我摸到石头,就双手扳住了往上跨两步;摸到树干,就抱住了歇下喘口气。风很寒冷,但是我穿戴得很厚,又不停地在使劲。一个人在昏黑的乱山里攀登,时间是漫长的。我是否在山石坳处坐过,是否靠着大树背后歇过,我都模糊了。我只记得前一晚下船时,锺书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说:“你倦了,闭上眼,睡吧。”他说:“绛,好好里(即‘好生过’)。”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晨光熹微,背后远处太阳又出来了。我站在乱山顶上,前面是烟雾蒙蒙的一片云海。隔岸的山,比我这边还要高。被两山锁住的一道河流,从两山之间泻出,像瀑布,发出哗哗水声。我眼看着一叶小舟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入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还没到客栈,一阵旋风把我卷入半空。我在空中打转,晕眩得闭上眼睛。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目录: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一)走上古驿道(二)古驿道上相聚(三)古驿道上相失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
-
曹雪芹传周汝昌著雪芹公子的史料记载,迄今可得的计有诗的二十首、文十则(伪文概不齿及)。这在清代贫困之文士来说,实不为少。但他工诗善画,竟一件不传,不仅仅是件令人惋惜的事,而且启人疑窦:似曾遭到官方和代理人的严查和彻底焚毁——和他的小说的八十回后遗稿同一命运。雪芹是一位奇人异才,他是大诗人、画家、思想家、历史家的“聚合体”,无以名之,因为每一个名目都拘限了他的质材之美。本书收集了:由此说起、启蒙时代——“殆将有变”、大清朝局、奴籍、诞生、金陵老宅、家遭巨变、百足之虫等。
-
屈原研究褚斌杰编本书对百年屈学的概括和发展做了一次总的回顾。收集了诸多学者的文学论著,主要是关于屈原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研究。
-
济慈书信选(英)约翰·济慈著;王昕若译济慈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济慈有相当数量的诗歌就夹杂在他的书信之中,是他的写信之时的即兴之作。这些诗限于本书的体裁和篇幅,不便一一译出,好在这些诗连同济慈的其他诗作已出版有现成的译本,有举的读者不妨找来一读。另外,本书保留的为数不多的诗作,个别已出版有译文的,则择善采用,不再另译,恐重译亦难出其右。
-
我的视觉生活徐小斌著作者的话:由着迷而激发着灵感,由灵感而转化成作品,由作品而成为展品。却拒绝由展品成为商品。正是因为缺了这一环,良性循环中断了。按朋友的话来讲,也就是在为新的“不务正业”找理由吧。然而我常常在想,真的是不务正业吗?那么究竟什么是“正业”呢?我学的是经济,却走上了爬格子的路,后来又搞影视,搞民间美术——可谓杂乱无章,无“正业”可言了。可是,生活却因此而丰富起来,生命却因此而鲜活起来,这不务正业带来的一切,值了。其实,世上一切学问、一切艺术都是相通的,这道理古人似乎早就明白。舞剑和绘画有何关系?而吴道子观斐民舞剑竟。挥毫益进。。听水声与写字有何关系?而怀素“夜闻嘉陵江水声,草书益佳”。更有打球筑场、阅马列厩、华灯纵博、宝铁艳舞、.琵琶弦急、羯鼓手匀……这些与写诗有何关系?而陆游却因此“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无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据说,人脑有若干亿个神经细胞。人从生到死,这些灰白色的神经元仅仅使用了很少的一部分,人有着许许多多的潜能未曾挖掘。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作为生命有机体,与应有的使用价值相比,是太微乎其微了。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大悲哀。人们有时太注重目的,注重目的的结果往往是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专心做一件事,只要智力健全,一般都能成功。但这成功的代价,却是一种巨大的心智的浪费。从生命的意义来说,人,应当敢于不断否定自己,敢于不断变化,敢于进行出世和人世的自由转换,敢于不断更新游戏方式。虽然这样的人生很难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他将像飞鸟一般,既享受天空的轻灵高远,又享受大地的博大深沉。在他不断挣脱常规的瞬间,他的生命将不断爆发出美丽和辉煌。我想,在他的墓碑上可以骄傲地刻下这一行字:他,生活过了。1993年《精品》杂志问世,发了一组我的刻纸。我看到了,自然想起1990年的展览,想起艾老。于是很想对他说说上述这番话,不知艾老以为然否。而今,艾老已然作古,我在写这本小书的时候再次想到他,同时也想起冯骥才先生在《名家漫步艺术殿堂》序文中对我的鼓励,想起我的老师姚治华先生以及邵大箴、奚静之先生对我的帮助。我想说,正是他们,这些前辈们的艺术精神给了我启迪,让我走进上帝的“窄门”,走进去了,当然也就义无反顾。感谢专业摄影师曹有涛先生,本书有关我的童年时制作的工艺品及我的画作全部由他拍摄。感谢著名作家、编辑家萧关鸿先生...[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