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普希金童一秋 编普希金于1799年6月6日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世家,其父热爱文学,对法国的戏剧很有研究,有“莫里哀”专家之美称。这对普希金的日后从事文学创作不无影响,伯文瓦里西·普希金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可以说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下,未来的诗人8岁就开始写诗。1811年,进入徒得堡一所贵族学校读书,在这里受到了法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萌生了作为一个自由诗人的愿望至1817年毕业为止,创作了120多首诗歌,在当时的俄国诗坛上引起振撼。毕业后,以十品文官资格任外交部重职,后由于政见不合,1820年被沙皇流放南俄。这期间他的大量作品逐步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此后,诗人一直过着动荡的生活,从他被幽禁原籍,到“应召”回莫斯科,最后又重返外交部。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他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人间绝唱。
-
安徒生童一秋 编安徒生,1805年4月2日生于丹麦中部的一个小城市奥登塞,父亲是个穷鞋匠,由于战争父亲失业了,从此以后一家人的生计就靠母亲洗衣来维持。因为贫穷,安徒生小时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安徒生早期曾写过一些剧本、小说、游记和诗歌,在他17岁时发表的诗剧《阿尔芙索尔》使他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他于1835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即兴诗人》,在读者中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而与稍后出版的《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相比,《即兴诗人》又逊色了一些。在安徒生创作的高峰时期,正值丹麦兴起“浪漫主义”的运动,但他对浪漫主义者所憧憬的那种中世纪的浪漫生活不感兴趣,他所推崇及赞美的是人类不断取得的进步。另有一点与浪漫主义者不同的是,安徒生的文笔活泼而富于想象,自然流畅,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朴实无华。
-
泰戈尔童一秋 编泰戈尔(1861-1941) 印度近代著名诗人和作家。从小醉心于创作,十四岁发表诗作。一生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他的诗歌继承了古典和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格调清新,感情真挚,意境隽永,语言秀丽,充满深刻的哲理和浓郁的抒情色彩。他的作品充满爱国主义精神,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印度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泰戈尔的一生在诗歌、戏剧、小说、音乐、绘画及哲学、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对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文艺复兴、民族独立运动,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早期作品有诗集《墓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等。
-
高尔基童一秋 编高尔基(1868—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文学的奠基人。出身于木工家庭,一生写了大量作品。代表作有《母亲》,深刻反映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成功塑造了一批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形象。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描写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不朽名著。列宁对《母亲》曾给予高度的评价,称它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高尔基的作品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的财富,给世界工人运动带来了巨大的益处。”高尔基撰写生活现实主义的小说,描述底层人民在黑暗腐败的沙皇专制统治下的苦难生活,揭露资产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及其空虚的心灵,抨击品德低下的市侳化的知识分子,并努力思考生活的意义,探索新的生活道路,他的作品为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奠定了基础。
-
列夫托尔斯泰童一秋 编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着《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着《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着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着之一。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
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三毛著三毛简介:台湾著名作家、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本名为陈懋平,1946年改名陈平,笔名“三毛”。1964年进入文化大学哲学系、肆业后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那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情感真挚的作品。1981年回到台湾,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专职从事写作的演讲。1994年1月4日去世,享年48岁。????三毛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平生著作、译作十分丰富,其中《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我的宝贝》、《闹学记》、《滚滚红尘》等散文、小说、剧本更是脍炙人口,在全球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风靡一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
屈原穆陶著这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历史长篇小说。作品主人公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人民纪念的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精神及其诗歌,不令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也是全人类追求和平和正义的宝贵财富。小说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为融为一体,描写了屈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革新变法的艰难实践,以及他与腐败势力斗争遭受迫害而坚贞不屈的精神,小说还将《楚辞》的内涵融入情节之中,深入了作品的历史氛围与浪漫主义色彩,读来引人入胜,如临其境。 “屈原不令是一位热爱人民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他是在用他全部的生命来创造他的诗歌,因而他的一生也就成了一首不朽的悲壮的史诗”。(郭沫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小说所显示的,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国度与时代隔阂的“悲壮史诗”的精神殿堂。《屈原》出版前,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连载,台湾实学社出版繁体本,获“罗贯中历史长篇小说奖”。作品文笔黄雅,刻画细腻,颇具艺术功力。
-
斯泰因在上海的秘密生活温雨虹著那一刻,你已经与我同在一起离去,沉入了那死亡的海底。我在风中追逐着你,我在雨中寻觅着你,我在茫茫人海中辨识着你,看到了你,我才发现了我自己。在充溢着浪漫与梦幻气息的上海,斯泰因与若兰,这两个才华横溢的奇女子偶然相遇,演绎出一段惊世骇俗的恋情。狂野而激情的若兰毅然告别挚爱的情人,投入到复仇的刺杀行动中,并为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不久,斯泰因也销声匿迹……半个多世纪后,“我”通过一个奇怪的招聘广告来到她们生活过的公寓。老妇人的癫狂,高个女人的情欲,画像上男人的一再闪现,散落的书稿上凄美奇绝的故事,以及花丛里、楼梯间、书架上隐藏着的过往岁月的神秘……这一切都诱惑着“我”在这个古老而破败的公寓中穿梭、发现、认同。当所有的秘密都彻底揭开,“我”也彻底地迷狂了!一切訇然坍塌!
-
我与顾准陈敏之著片断:顾准和儿女们顾准的几个孩子,共和国成立以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他们都经历了,然而以他们的年龄,所受的教育、阅历和经验,他们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真实意义,这些历史事件对社会发展的进程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很难有正确的理解。即便是历史学家,在这些事件发生的当时,在这些历史事件还没有成为历史的时候,也很难立即作出正确的判断。许多时候还不免一再作出修正。对于顾准的孩子,他们刚刚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入世不深,你不可能要求对他们的父亲的思想、行为、品格以及他所探索追求的人类的未来能有真正的理解。按照他们当时所接受的教育、思想,奉为圭杲的教条,与他们的父亲坚决划清界线,对其敌视到憎恨的程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们认为这才是真正达到了为“革命”而大公无私,他们当然不可能接受第三者对他们不愿和父亲见面是“私”字作怪的指责。1979年,我母亲在上海病逝(1975年我把母亲接到上海,去世时95岁),重之在得知祖母病逝后写给我的信上说:随着奶奶的去世,有关这个家的许多往事都在脑子里翻腾,这都是过去的事情,再也不可挽回的了。这个家已不复存在,但是这一切所留下的痛楚,将永远刻在心上,今生今世也永不能平复了。为了这一切,为父母,为兄妹,为自己,为亲友,为死去的,也为活着的,我应当奋斗,永远也不满足,永远怀着负疚和苛责自己的心情向上。逝去的已不能复生,然而我们奋斗之成果,或许能在他们灵前献上一小朵白花?这可以看作是重之的忏悔和誓言,而他确实也是这样做了。1979年高考,仅仅只有初中毕业学历的他、依靠自学获得了北京这一届高考的文科状元。顾准的次子、次女经过刻苦自学,也先后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在一个在海南工作,一个在夏威夷,都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他的长子现在是中国科学院空间技术协调中心的负责人之一,在痛悔之余,以赎罪的心理,努力工作达到了忘命的程度,作出了显著的成绩。回忆顾准和他的孩子和我的关系这一段往事,对我来说是凄恻和痛苦的。1974年12月,当我捧着五哥的骨灰盒走上老山骨灰堂的陡坡时,我的心比我的脚步更沉重;五哥的孩子就在近旁,为什么他们视若不见,是什么东西横亘在他们中间,这些本来应该是他的子女做的事,为什么要我来做?我向五哥作了承诺,然而我仍然无法沟通他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在五哥生前,一直到死也未能让他和他的孩子见一面,在那迷信盛行,把教条奉为圭皋的时代,要改变他们那时已经相当凝固的观念,又岂是我给他们写一封信能够改变的。而我为了说动他们去见见他们已经垂死、苦苦思念着孩子的他们的父亲时,我的情绪又是那么激动,言词激烈,缺少理性的思考,缺少一个长者对孩子应有的通达的理解、抚慰。我为我可能在有些问题上对他们的苛责、伤害了他们而感到疚愧。1984年2月,在顾准去世十年,顾准的大女儿在看了我抄录的1973-1974两年中我和她父亲的“通信录”手抄本即后来出版的《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以后,她写了一份“读后附记”寄给我。这里,摘录后记中的几段在下面:流畅的行文,深邃的洞察力,中肯精辟的分析,使人折服。在这后面的是父亲对国家前途极度关切的责任感和探求真理的热情、勇气,它是如此汹涌澎湃,深深地激荡着我的心。原有的父亲的形象,至此彻底地清晰高大起来。骨肉情感,对动乱年代和家庭变迁的痛苦回忆,成年以来对文中所及问题的思考以及严酷的自我剖析,所有这一切,纠扰在一起,多少个夜晚不能成寐。可以说,凡是与国家兴亡有关的重大问题,父亲都几乎涉及到了。对这些问题本身,我不敢妄加评论。从中表现出来的品格气质,使人想起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的话:“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认为的那样。”1957年以后,他是一步一步地从地狱中蹚过来的呀。他的深刻的思索是在数不尽的批斗、侮辱甚至挨打之中完成的。在他最需要亲人的时候,亲人远离了他,可是恰恰他的思考,包含着更多的真理。人生只有一个父亲,对于这样的父亲,我们做了些什么呢?……片断:顾准传略顾准于1974年12月3日因患肺癌不治病逝,至今已十四年。随着时间的流逝,丧失亲人的感情上的冲击已经过去,现在更多的是理智的思索。然而,由他的亲人来为他写传略,仍不免蒙上一点感情色彩,虽然这篇容量不大的传略并不企求对他的一生作出全面的评价。顾准,1915年7月1日(农历5月19日)生于上海一个多子女的家庭,兄弟姊妹共十人,在兄弟辈中行五。因外家无子嗣,自幼从母姓。原籍苏州,民国初年父亲一辈举家移居上海。父亲晚年从业中医。顾难以家境清贫,无力继续求学,1927年在黄炎培所办中华职业学校旧制商科初中(学制为两年)毕业后,由留云小学母校教师殷亚华推荐,经王志率①介绍人潘序伦创办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任练习生。1927至1937年的十年间,正是我国民族工商业有相当发展的时期。潘序伦从美国学成归来,移植到国内的新式簿记——现代会计学,是完全不同于我国传统的旧式簿记的一种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它借助科学原理,对社会各个领域的经济活动,按其不同类型的具体特点,设计各种不同的会计制度,是进行系统的记录对算、分析、检查的一种方法和工具。它较之我国传统的旧式簿记要精确、及时、科学得多,因此受到开始运用现代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经营的新兴工商业者的普遍欢迎。适应这种社会需要,潘序伦的会计事业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扩展到立信会计补习夜校,以后又创办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立信会计编辑所、立信会计用品社等。当时在众多中小工商企业中从业的中小职员。练习生、学徒,迫切要求增进业务知识,改善社会地位;因此,这种业余补习、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不仅受到他们的普遍欢迎,也得到多数企业主的支持,立信会计补习学校和会计事业在这一期间得到极大的发展。1927年,顾准到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当练习生时,不过十二岁。以后经过勤奋自学,逐渐学会和掌握了会计学这门学科。然而毕竟年纪还小,稚气末脱,因而曾经闹过这样的笑话:当他第一次登上立信会计补习夜校的讲台讲课时(当时只十六岁),竟被学生轰下了台。一年之后,第二次讲课才算站住了脚。从1927年到1940年离开上海,顾准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前后工作十四年。他从刻蜡纸你讲义、改课卷,到在夜校讲课、担任夜校部主任、撰写会计学著作,在之江护江等几所大学担任兼职教授。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一时期,是他职业向上时期。1934年,他完成了第一部会计著作《银行会计》,此时不过十九岁。以后,陆续出版的有《初级商业簿记教科书》《簿记初阶》、《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中华银行会计制度》《所得税原理与实务》《中华政府会计制度》等。这些著作中有不少果作者在动荡不宁的流亡生活中……本书前言顾准1974年12月去世至今,三十年过去了,人类历史又跨过了一个世纪,进入了新的对世纪。人类社会总是在按照自己的逻辑缓慢地往前发展,但也总是一步一步地在进步。顾准去世以后的这将近三十年间,我曾陆续写过一些有关顾准的文章,散见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早就有这样一个心愿,想把这些文章收集起来出版一个集子,既作为一种纪念,也可为读者提供一些检索的方便。三四年前,北京的一家出版社表示愿意出版,便把已经编好的稿子交了去,谁知该社的总编认为内容重复,要责编重新改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时罗银胜、高建国著的《顾准传》已先后出版),这显然和我原意大相径庭,往复几次,不能达成一致,最终只能以撤稿作罢。去年(2002年)年初,上海市委宣传部的一位负责同志获知此事后,善意地为我介绍一家出版社,我满以为这个集子的所有文章,都早已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应该木会存在什么窒碍。大约半年之后,经探询,告以上交任务重等等,迟迟未能发稿;我当然能够予以理解,不想强人所难,也就把稿子拿了回来。顾准几次蒙受厄运(尤其是最后一次),在他和我通信中,常常以“白虎星”自称、自责,这种心情我完全能够理解。作为父亲,不能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反而因为自己的缘故,使孩子在同学中受到歧视,甚至遭到凌辱,这种情况,顾准是不知道、或者木会完全知道的。但是,孩子的心灵却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作为父亲、母亲,明知自己受到的是不正当的对待,但是孩子这时还小,能够把真实的情况如实地向孩子明说么?孩子能理解么?如果孩子稍稍有一点反抗的表示,不是会把事情弄得更糟么?“文革”时期,这是一个黑白完全被颠倒的年代,迷信盛行,谬误被说成真理,铺天盖地,势如千钧,谁要是对它有丝毫怀疑,就立刻会被压成美粉,为了保护孩子,做母亲的只能按照当时实行的划清界线的要求来教导孩子。但是当真理终于昭然重见天日,知道自己犯下了错误,孩子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这里,我愿意郑重地宣告,这个沉重的十字架不应当由顾准的孩子来背,应当由“文革”这个时代来背。“三反”以后,顾准从上海调去北京,我除了利用去北京开会的空隙,有机会和顾准短暂的晤见外,平时很少相见,通信也不多(除了1973、1974年这两年特殊例外),和项准的孩子见面更少,相互作倾心的交谈更可说没有,我所知道的关于他孩子的情况,都间接来自他们的父亲顾准,作为他们的长辈,应当坦率地说,我对他们的关心是很不够的。在顾准去世前后,我对顾准孩子的态度也确有情绪化的地方,所有这一切,我恳切希望:愿它化作烟云,随风飘散吧!
-
老舍主页老舍著;雨笠选编第一辑被“点击”的十位大师级作家,都是现行初高中语文课本中所提及并有作品入选的;所编录其成名作代表作包括小说、散文兼或有诗歌、剧本、杂文等,也都是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所必须了解和熟知的。这些作品除了有助于莘莘学子扩大文学视野之外,对于提升都市青年时尚一族的文化涵养和美学鉴赏能力,也将大有裨益。为了尽可能顺应当今年轻人的审美趣味,我们还尝试在文中加入了一些风格新颖别致的插图。让最高雅最经典的文学精品以最时尚最快捷的方式走近读者心灵,与喜欢蹦迪、健身、泡吧、上网的青少年朋友来一次亲密接触,这就是我们编辑这套丛书的初衷,但愿能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