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汪曾祺自述汪曾祺著;李辉主编这是一套与“大象人物聚焦书系”颇为不同的丛书。在“聚焦书系”中,被描述的人物是一个客观的对象,任由作者采取各自的立场和眼光来凝视,来扫描,然后用一种较为自由的方式来叙述。在这样的情形中,作者的主观色彩,不可避免地决定着叙述角度和叙述语言,于是,他所聚焦的人物,常常可能是他心中的“那一个”对象,而非人物的全部真实。加上丛书的篇幅所限,一个被描述人物的一生,他的丰富而多有变化的方方面面,远不能详尽地呈现出来。如今,“大象人物自述书系”将弥补这样的缺憾。在这个系列中,所选择的人物,不再是被他人聚焦扫描的对象,而是一个叙述的主角,向读者讲述自己的人生。与“聚焦书系”相比,它也许更让读者感到亲切。因为,它既可以当作个人化的历史读本,也可以成为教科书之外更有价值的文化读本。
-
王世贞研究郑利华著本书主要探讨、研究了活跃于明代中期文坛的重要文学复古流派“后七子”代表人物王世贞其人和其作品,书中观点鲜明,内容全面,资料翔实,集科学性、知识性和理论性于一体,可供广大相关工作者参阅。
-
刘心武自述刘心武著;李辉主编编辑推荐:大象人物自述文丛。这是一套与“大象人物聚焦书系”颇为不同的丛书。在“聚焦书系”中,被描述的人物是一个客观的对象,任由作者采取各自的立场和眼光来凝视,来扫描,然后用一种较为自由的方式来叙述。在这样的情形中,作者的主观色彩,不可避免地决定着叙述角度和叙述语言,于是,他所聚焦的人物,常常可能是他心中的“那一个”对象,而非人物的全部真实。加上丛书的篇幅所限,一个被描述人物的一生,他的丰富而多有变化的方方面面,远不能详尽地呈现出来。如今,“大象人物自述书系”将弥补这样的缺憾。在这个系列中,所选择的人物,不再是被他人聚焦扫描的对象,而是一个叙述的主角,向读者讲述自己的人生。与“聚焦书系”相比,它也许更让读者感到亲切。因为,它既可以当作个人化的历史读本,也可以成为教科书之外更有价值的文化读本。
-
屈原与他的时代赵逵夫著本丛书不强调策划、不刻意编排,虽不成体系而又自成体系。丛书作者不分老中青,不问知名度;入选著作可百方言,短可数万字,举凡在中国文学发展史某一时期、某一方面或某一专题的研究上有所创获而能成一家之言、并经专家评定认为合格者,即可列入本丛书。作者将本学术精品奉献给广大读者,同时,也希望得到学术界的理解和支持。
-
小学语文课本作家传略汪潮等编在当前信息激增的年代,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是十分宽泛的。了解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也应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为了帮助教师和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拓展知识的视野和智力背景,我们编写了《小学语文课本作家传略》一书。《小学语文课本作家传略》介绍了古今中外102位著名作家,这些作家都是近几年各种版本小学语文课文的主要作者。《小学语文课本作家传略》较全面地介绍了他们的别名、出生年月、国籍、出生地、主要经历、重要任职、主要成果、艺术特色、趣闻轶事、典型事例及小学语文课文的写作背景等。为了提供一些感性材料,特有选择地引用了一些照片。此书展示了小学语文课文作家的风采,张扬了他们的人格魅力,材料翔实,表达清楚,既是学生课内外阅读的首选读物,也是语文教师的必备教学参考用书。《小学语文课本作家传略》由浙江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系主任汪潮教授,杭州市天杭小学校长、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红任主编,由小学优秀教师联袂撰写,他们是尹红岩(中国古代作家第1~15位)、王红(中国古代作家第16~30位)、何巍红(中国古代作家第31~43位)、李雪源(中国现当代作家第1-7位)、苏峰(中国现当代作家第8~15位)、陈海芬(中国现当代作家第16~24位)、夏淑莱(中国现当代作家第25~33位)、蒋春霞(中国现当代作家第34~44位)、蒋晓琴(外国作家第1~8位)、谢小兰(外国作家第9~15位)。
-
巴金图传陈思和著这本《巴金图传》已经筹划了多时。在这之前。由我主要策划的《巴金对你说》、陆正伟先生策划的《世纪巴金》等画册已经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示巴金老人的神采,要在这个基础上有所新意,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工作。我提供的构思只希望达到一个目的;图传并列,追求双美。为什么这么说呢?据说现在已经到了读图时代,成人孩子都不读文字只会读图了。日本人重视读图,于是漫画满街,严肃读物都换成了傻乎乎的连环画,连这个民族都显得呆板。这几年我们的图书市场也开始图片化了,先是以多放插图的形式来包装图书,渐渐地图片占了上风,我看过几种作家传记式的图书,与其说是传记还不如说是作家影集,图片们(相干的与不相干的)拥挤在纸面上,把文字割得支离破碎,无法连贯地阅读,仅仅起到一个图片说明的作用,至于文字本身的魅力却变得很不重要了。在今天,文字当然是人们传达思维、输送语言的主要工具,尤其是传达某种深刻的复杂的思想。读图时代所包含的内涵,只是网络发达以后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并未因此而改变人们的思想传播方式,所以,我们仍然需要倚仗文字的力量。所以我想把这本《巴金图传》的图与传结合起来,在形式上保持文学的传记与图片内容相对的连贯性,使文学的传记有相对独立的完整性和可读性,而图片也不仅仅是文字的注脚,而是以时间为序,用图片和形象来贯穿巴金的一生,使文图均有独立的审美的价值。这是我所谓的“双美”。
-
郑板桥集(清)郑板桥著;吴泽顺编注二百年前,在古老的扬州,涌现出一支新兴的艺术力量,它像一簇晨星,闪烁在当时的画坛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八怪”。而郑板桥就是八家之中最受人们称道的画家。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十月世五日,卒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十二月十二日,终年72岁。郑板桥出生于“书香门弟”之家,世居苏州。父亲是个品学兼优的廪生,生母在他三周岁时就去世了。原来他的家业有三百亩典产,只是在郑板桥出世之后,家业逐渐衰弱,一家数口过着较为贫困的生活。由于郑板桥自幼丧母,即由他祖母蔡夫人的侍女费氏抚养长大。费氏勤劳善良的一生,给了郑板桥不同寻常的感染,使他在幼儿时就受到劳动人民思想的熏陶,这对他以后的健康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青年时代的郑板桥,一直受着父亲的影响,勤奋读书,善于思考。由于他废寝忘食,专心致志,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因此,在他二十多岁时,就成了当地有名的秀才了。雍正十年他40岁时考上举人,乾隆元年他44岁时又考中进士,从而踏上了仕途之路。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他49岁时被派往山东范县任县令,5年之后,调到山东漳县做了7年知县,先后在山东做了12年的县官。郑板桥去范县上任期间,百姓认为他办事公道,关心民众,做了不少有益于百姓的好事。曾经有一对年轻的和尚尼姑相爱,当地的百姓认为他们触犯了“清规戒律”,就抓去见官。郑板桥看着他们两人年龄相仿,情投意合,就“令其还俗,配为夫妇”,并写了首诗送给他们,这表明郑板桥在那时已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了。还有一次,郑板桥因公到省城济南,上司都很器重他,请他上趵突泉赴宴,一边喝酒,一边赏泉,并嘱咐他做诗。郑板桥应声道:“原原有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难人辨识清泉。”在场的人听后很不高兴,认为他是在讥讽上司,其实这首诗写的很有胆识,极大地讽刺了那些贪官污吏。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郑板桥54岁时被调往山东潍县做知县。乾隆十一、十二年,潍县等地连年灾荒,百姓饥饿交加,郑板桥目睹现状,痛心异常,决定开仓借贷,叫百姓写了借条,救活了万人的生命。由于秋后仍无收成,他便把借条当众烧掉了,潍县老百姓感恩戴德,但因此事,他却得罪了上司,并被控告为贪污,郑板桥就此被撤职罢官,当他含冤离开潍县时,百姓痛哭着都要挽留他。公元1753年春天,郑板桥罢官归家,在扬州以卖画为生,走完了他一生中最后的生活旅程。郑板桥一生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它们象征着顽强不屈、坚韧不拔、正直无私、光明磊落。尤其是竹子,除了正直、生命力强,还寄寓了苍劲豪迈、虚心向上的精神品质。这与郑板桥的“倔强不驯之气”是“不谋而合的。”因此,郑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他画了一生中三分之二的岁月,专门为竹传神写影,把兰竹的品格与自己的品格相提并论,“兰竹就是我,我就是兰竹。”他画竹、种竹、爱竹成癖,朝夕与竹相伴。在他的住宅旁种着许多翠竹,邻家透过墙来的竹枝也吸引着他。他还经常到竹林里观赏,即使外出作客。也总要拣个有竹子的地方息脚,所以民间曾有“板桥无竹不入居”的传说。他无时无刻不在注意观察竹子在不同气候,不同环境里的多种多样的变态,来资助他的画笔。他爱竹子之深,简且把竹子人格化了,并当作自己生活的同伴和知己。他的墨竹图,无论是新老之竹、风雨之竹、还是水乡之竹、山野之竹都有独特的性格和生命。郑板桥通过对兰竹的直接歌颂,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爱憎态度。在创作方法上,郑板桥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眼中之竹”是观察客观物象所得到的印象;“胸中之竹”是指艺术创作时的构思,包括对客观物象的分析、个人的独特感受、以及如何表现“此意”的特定艺术形式;“手中之竹”则是出之于手、发之于毫端、形之于缣素的画面形象。三者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郑板桥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在艺术手法上,强调“意在笔先”。他笔下的竹子,往往是竹竿瘦劲挺拔,富有弹性,枝叶颇简,以少胜多,重在意境创造。在笔墨上则浓淡相宜,水墨淋漓,勾勒设色的从未见过。郑板桥之竹以意取胜,具有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气势和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郑板桥画竹,千变万化,各尽其妙,给人以富有生命力、战斗力的感觉。尽管画的品种只是一个,可是极尽变态,不觉得单调和刻板。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的郑板桥,走过了崎岖曲折的72年生活道路,凭着他的真实感受,创作出了来自生活、来自现实、寓意深远的作品,给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遗产。
-
文坛风景张守仁著本书的内容包有人之初书系缘由、追思与怀念、文坛精英劫后大聚会、徐迟,拥抱科学的诗人、汪曾祺素描、怀念荒煤、文坛伯乐冯牧、风范垂千秋——悼念王佐良教授、忆吴伯箫、记翻译家赵萝蕤教授逆境中的坚守——悼余易木、一个遗憾的弥补——怀张弦、回忆青年诗人骆一禾、苇岸与大地同在——为纪念年轻散文家逝世一周年而作、祭亡友文——献给《偶像》作者张玲、附录:偶像、在茅盾的家乡我所知道的邓拓与《燕山夜话》、友谊与心声、冯骥才的半天、张贤亮的侧影、邓刚——海的征服者苦难结出了硕果——记从维熙、与台湾作家畅忆故乡、唐敏印象、梦园,也是听香园、与诗人晓白寻找勿忘我、程乃珊的微笑、杂记铁凝、和王顽强化相处的日子、管桦竹、贾平凹与我谈散文创作、黎汝清的心声、我的挚友张一弓、长江之子——徐刚、雪波和沙漠、我所认识的肖亦农、建功,平民化的写作方式、井冈花市夜话香——与崔道怡谈小说创作、博学多才的业余作家——王星泉、我在孙犁家里、与王蒙的交往、我与李存葆和他的《高山下的花环》、文事杂记、作家的书画、作家的收藏、嗜酒者戒、《小村》通信两封、关于《我认识的鬼子兵》的通信、与张禹书、我与《牛虻》、深水与浅河——参与文学翻译评奖工作有感、《屠格涅夫散文选》译后记、人民公仆的崇高形象等。
-
阳翰笙百年纪念文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省宜宾市人民政府编《阳翰笙百年纪念文集(套装共4卷)》为纪念阳翰笙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文集。《阳翰笙百年纪念文集(套装共4卷)》主要内容涉及从追求真理到投入革命洪流、参加南昌起义、从第三厅到文工会、怀念叶挺同志、抗日战争时期日记、撤退是战斗的继续、学术研究和理论斗争等,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本文集分为四卷。第一卷为创作卷,选收阳翰笙创作的小说七篇、电影剧本四部、话剧剧本三部和诗数十首,依次编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共四编。次编为第一和第二共两编。第三卷为文论卷,选收了阳翰笙的文论、报告、发言、讲话、序跋和怀人之章共八十篇,基本上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并照顾到体裁类别相对集中加以编排。
-
如梦岁月白桦著本书是《新视觉书坊》中的一册,是一本随笔集,作者把照片与文学相结合,互相交叉,相得益彰。记述了作者那个时代的故事,内容故事性强,有一种阅读上的冲动,能够吸引各个层面的读者,给读者的欣赏和想像提供更大的空间。本书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梦中的大城不知道为什么,我有一个与生俱来的错觉,我始终以为故乡那座小城是一座了不起的大城,那就是河南最南端的信阳。信阳在春秋时代是很小的小国——申。《左传》里就记载有在申国发生的故事。无论她的小民是多么善良、朴实和与世无争,仅仅是因为她太小,寿命也就注定很短。春秋战国,何止是春秋战国,历来都是尚武的时代,强权的时代,也是权术的时代。后来美丽、宁静如处子一般的申国,被强大的楚国吞并了,我的古代祖先都成了楚囚。因为申国的早夭,使得我们这座城没有达到应有的知名度。到了清末,却因为一出京戏《四进士》而蜚声全国。特别是马边良先生扮演了这出戏里的宋士杰以后。他在出场时念完定场诗,就接着巧妙地运用他那富有魅力的大舌头,吐出了一段道白:"老汉,宋士杰。在前任道台衙门,当过一名刑房书吏,只因办事傲上,才将我刑房革退,在信阳州西门以外,开了一所小小的店房,不过避闲而已……"我每每听到这儿都感到非常荣幸,因为我的家在西门以内,和宋士杰是地地道道的近邻。明清之际,信阳城内确实设有县、州、道三级衙门,和剧情十分吻合。城外有一条喜怒无常的河,叫狮河,为什么叫狮河呢?有人发起水来像群狮怒吼。也有人说,古时候,经常看见一对对狮子在河滩上嘻戏。狮河从西门外流到南门外、小南门外,而后才向东流去。夏天,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河里,赤条条的,一律是古铜色。洪水爆发的时候,波涛汹涌,只敢坐在城墙上欣赏洪水的威力,死猪、死马,还有死牛,肚子涨大了一倍。也有死人,平静地躺在水面上,随波逐流。我看到过一幅终生难忘的活动图画:茫茫大水之中,一个沉浮在波浪里的屋顶,屋顶上坐着一个惊慌万状的小孩。岸上的人只能唏嘘叹息,爱莫能助。秋天的河水清澈见底,连贴着沙底生活的"沙狗子"都能看见,那是一种很懒惰的小鱼。冬天,赤着脚就淌过去,水面上的冰碴往往会扎破脚,为了过河,也就不在乎了。河那边的风景太让孩子们神住了。河那边有一座山,叫贤山,贤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群和尚。于是,我就记住了:有山必有庙,有庙必有僧。沿着狮河南岸生着一片青翠的竹林,竹林里有孩子们无穷无尽的乐趣,冬天挖冬笋,春天拔春笋,夏天拾蘑菇,秋天捉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