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海勒陈永国著泰斗丛书·20世纪文学泰斗。在人类文学历史的长河中,20世纪文学占有重要地位,包括了欧美各国诸多繁杂的流派,出现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这部《20世纪文学泰斗》系列丛书,就是为您介绍和阐述了20世纪世界各国杰出作家及其生涯与命运、创作历程与艺术成就,以便读者对他们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书是该系列之《海勒》。
-
苦闷的灵魂田本相,刘一军编著《曹禺访谈录》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通过田本相积十几年、几十次对曹禺先生的辛勤采访,通过对曹禺周围同事、同学、亲属、朋友的采访,通过曹禺对田本相推心置腹的谈话,忠实地记录下曹禺这位戏剧大师的生平和人生经历,记录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也记录下他的创作经验以及他大量而丰富的艺术见解。这本书以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内涵深刻的内容,探索了曹禺的真实的灵魂,深刻反映出曹禺作为现代伟大戏剧家的文化修养、良知和人格魅力,感人至深,同时,也表现出曹禺对田本相这位学者肝胆相照的情谊。与会者认为,这本书是珍贵而可靠的资料,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有方法论示范的意义。有的人认为,曹禺先生在访谈中的许多对艺术的真知灼见,如对历史剧的看法、戏剧与政治的关系、戏剧不能实用主义等等,对戏剧创作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
我与我的世界曹聚仁著本书内容有:我的自剖、我的童年、育才学园、我的母亲、神道的黄昏、时代的讽刺、失望的旅行、我与鲁迅、插说苏州、生命意义等。
-
情天恨海窦应泰著高中时代的琼瑶因功课不好处于极度的自卑与寂寞中,热爱文学的国文老师被琼瑶出众的才华深深吸引,但二人轰轰烈烈的忘年之恋终于在舆论、家庭的压力之下黯然结束。落榜后郁郁寡欢的琼瑶与庆筠一见钟情并结成伴侣,但由于庆筠好高鹜远、自暴自弃,两人五年的婚姻以失败告终。琼瑶与给她巨大帮助、关心呵护她的出版家平鑫涛深深相爱,善良的琼瑶不想破坏平鑫涛美满的家庭,违心退却,面对着悬崖上要为爱殉情的平鑫涛,琼瑶潸然泪下,痛不欲生……本书讲述了台湾著名作家琼瑶生命中三次惊天动地、刻骨铭心的爱情,读来令人感动。
-
海伦·凯勒侯文学编著本书通过盲童时代、启蒙时代、品味人生等篇章,记述了美国著名慈善活动家、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流光溢彩的一生。
-
老舍评传关纪新著《评传》在老舍生平的叙述中,非常注意对于研究视点的“聚焦”。在老舍降生伊始的一章文字里,作者就开宗明义地说:“老舍是满族人,老舍是北京人,再加上下文将着重谈到的老舍出身于下层穷苦市民阶层,这三个基本属性,大约,就是营造起那后来看去极其辉煌的艺术殿堂的最初的社会人文支撑点。”作者立传的问题意识非常清醒。同情和描写下层穷苦市民或农民生活,眼下已经不怎么“看好”。但《评传》作者有一份历史的理解和同情,有一种科学的态度。他没有像有些研究者那样,把作家一旦由个人主义走近人民群众,以作品同情和描写下层穷苦人民,就看作是丧失知识人独立的自由主义人格、沦落为“民粹主义”的行为,而是理直气壮地论述了老舍本身来自最贫苦的市民阶层而最为理解下层人民的命运,最善于表现北京下层劳苦人民生活的这一始终一贯的特点,并把这些视为现实主义艺术原则的胜利,在全书中加以揭示。这种不扭曲历史而是尊重历史的学术品格,在今天是很难能可贵的。在这三个“人文支点”中,作者并不是满足于将作家描绘成贫苦劳动人民生活的浅层次的表现者。《评传》着力于以丰富的材料和严谨的论证说明,贯穿老舍文学创作始终的,有两个最值得注意的方面:一个是,在真切地关注北京下层劳苦人民群众的悲惨与抗争的同时,努力深入地从“历史-文化”的层面,正视和挖掘整个中华民族国民性的病态和孱弱,在形象的描绘中,开掘作品人物后面深藏的文化意蕴,对于病态的国民性进行愤激的解剖和痛苦的批判;一个是,揭示作为一个满族作家的老舍,怎样怀着与生俱来的满族意识和无法排遣的满族情结,在不同的时代处境和生存气候之下,甚至在被压抑的情境下,回眸历史足迹,触笔人世沧桑,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命运的高度,执着地探索满族由盛到衰的历史根源,展示满族文化及性格的荣辱与悲哀,在眷恋、憎恨与同情的矛盾交织中,对于他生养于斯的民族自身的深层次性的悲剧,进行了最为痛苦的反思与追问。四十五万余字的《评传》,作者在吸收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饱蘸着自己对于作家的深厚感情,对于满族历史与文化的细密体认,从上述这两个方面的视点切入作家,给我们送来一份富有创见的回答。对于第一个方面,《评传》的努力,比起老舍的已有研究成果,已经有很大的超越。无论是《二马》,是《猫城记》,是《离婚》,是《牛天赐传》,或是《四世同堂》与《茶馆》,均显示了本传作者在“历史-文化”层面中,对于“暗含的深刻历史底蕴”的深入开掘。而作者告诉人们,老舍这种对于“老”中国民族国民性的批判,绝非孤立地展示民族的病态与劳苦者的愚昧,落后,而是“始终与反帝反封建总主旨密切相依的母题”相联系,并且以擅长“靠拢和理解旧时代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心灵”,“肯于将他们心灵挣扎过程中真、善、美的一方面,如实地绘写出来”。《评传》在强调老舍的启蒙思想同时,没有忘记对于他是个“当之无愧的平民文学大家”的独特角色的确认。比起前者,《评传》在作为满族作家这个视角进入老舍这个方面的论析,显示了作者更大的功力与特色。作者对于来自白山黑水的满族有很深的感情与思考,完成此书时又汇进了近25万字的《满族作家老舍创作论》的先期成果。因此他可以游刃有余地寻踪觅迹,条分缕析,在充分论证了老舍的满族意识的前提下,通过对于《小人物自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正红旗下》等作品的分析中,第一次如此系统而鲜明地揭示了老舍怎样描写了在长期的历史际遇养成的满族生活“情趣”,旗人怎样整年整月在将消遣变为“生活艺术”中消磨时光,怎样在最细小的地方“花费了最多的心血”和“好面子”,论述了曹雪芹、文康、老舍代表的“京旗文化”,乃是“满族先民的固有文化和中原儒家文化的混成体”的最高成就,深刻反思了满族历史发展的悲剧性内涵,论述了如何看待现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整个现代大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在五四以后出现的西方各民族的异质文化、大一统的中华文化、满族的京旗文化的交融中,为老舍的“文化定位”作了可贵的理论探求。《评传》在为人们忽略了的领域作出的成绩,和留给我们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对于这个世纪中华多民族的文学和文化研究,是很有学术探索价值和理论启示意义的。
-
萧乾文洁若编著萧乾(原名炳乾,秉乾)于一九一O一月二十七日出生于北京东直门内北小街一个汉化了的蒙族平民家庭。他是个遗腹子,其母吴氏带着他寄居在小叔子家。本书是文化人影记丛书的一册,书中以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及详尽的文字介绍了著名作家萧乾先生的生平。本书内容全面、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印刷精美,再现了文学家对文学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生,有助于读者对这位老一辈文学家的全面了解。
-
走近柏杨李世家著《走近柏杨》主要是依据柏杨的著作(包括他自己写的具有回忆录性质的文章)及社会各界有关的评介撰写的。
-
文人剪影高莽著绘刘淑度——现在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可能寥寥无几。她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女篆刻家中的老前辈。有心人阅读鲁迅先生的条幅或藏书时,也许会发现上面有印章——“鲁迅”或“旅隼”。这两方印章就出自刘淑度之手。 1981年9月26日,我来到白塔寺附近一条胡同,专程拜访刘先生。她住在一个大杂院里,在院内的最深处。北房,很高,墙壁久已失修。室内有几件陈旧的家具,里屋住着一位老年妇女,似乎比刘先生年长。 刘先生身穿灰色咔叽布上装,衣钮没有全扣。梳着直发,头发灰白,脸色白晰,没有皱纹和老人斑,手有些粗糙。其实她已年过八旬。给人以精力充沛的感觉,谈话时她侃侃有力。 刘先生告诉我,她年轻时爱好很广:文学、绘画、摄影、治印。她说:“我还记得老师当时对我说‘好多者无成’。几十年过去了,这句话仍然记在心头。”刘先生沉吟了片刻,接着说道:“我本想考医科大学当个医生,但因为英文不好,没有考上。1925年进了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中文系。”“您怎么爱上篆刻这一冷门﹖”我好奇地问。 “篆刻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艺术。”她淡淡地说了一句。 历史上中国女篆刻家为数甚少。她想起少年时代,说:“我开始用橡皮刻图章。祖父见了不但没有制止,反而给了我几块治印的石头。越刻越多,从十几岁刻到八十岁,断断续续从未封刀,但读书期间我并没有专心治印。” “治印,主要是离开校门以后的事。”刘淑度说她曾投师名家贺孔才,后又得到齐白石真传。刘先生一边回忆往事,一边取出自己珍藏的几本《印草》。我大开眼界。这真是稀有的珍品我看见了刘先生几十年来一刀一刀刻出来的作品集锦,还看到了贺孔才、齐白石等大师对她许多作品的批语。 “这样宝贵的资料,应当出版,应让大家都看到。”我说。她又淡淡地笑了笑,未做更多的表示,其中可能有些难言之隐。 齐白石写道:“从来技艺之精神,本属士夫,未闻女子而能及。门人刘淑度之刻印,初学汉法,常以印拓呈余。篆法刀工无儿女气,取古人之长,舍师法之短,殊闺阁特出也。”刘先生看我在认真细读,便解释说这是齐老先生为她的印集撰写的序言。贺孔才先生的点评就非常具体了。譬如在她刻的“鲁迅”二字上批道:“迅字佳,鲁字未甚安稳。”“旅隼”一方上批道:“隼字佳,旅字宜按金文中常有的转发书写。” 刘淑度怎样为鲁迅先生刻了名章呢﹖刘先生在师范大学求学时,有一位要好的同学高君箴,她就是郑振铎先生的夫人。师大毕业后,刘先生当了教员。有一天,郑振铎请刘淑度为鲁迅先生治印,让她在“鲁迅”和“旅隼”之间任选刻一方。刘淑度得知能给这样一位大作家治印,真是求之不得。于是将两个名字都刻成了印章。“鲁迅”二字是白文,“旅隼”是朱文。她为了刻好这两颗印付出了很大精力,反复刻了多次,总是不满意,她又请教了贺孔才与齐白石二位老师。她本想再重刻,但郑振铎来取成品了。 “我听说,鲁迅博物馆为弄清这两颗印章出自何人之手,还费了不少周折。” “是的。我当时没在印章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她说。鲁迅纪念馆派人带着两颗白寿山石的名章来她家了解情况,当场对证了她的印谱,证实无误。过去的历史,一幕一幕地呈现在她眼前。她甚至想起了为什么用的是白寿山石,为什么没有刻边款,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我问她还给哪些人刻过名章﹖她翻开了自己的印谱数着:郑振铎、冰心、台静农、朱自清、许寿棠、钱玄同、郭绍虞……这都是近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 我好奇地又问:“您一生刻了多少方印章﹖”“一千多方吧!”她淡淡地笑了笑,然后又腼腆地说:“当年齐白石老师为我刻了一方‘千石印堂’,是对我的鞭策与鼓励。我不能辜负老师的希望。”我推算了一下,那是1931年,刘先生32岁。 她说:“下一次您来时,我给您看看其他印谱。”我预先表示了由衷的谢意。 我从刘淑度先生身上日益感受到中国妇女特有的崇高与谦虚的美德,不争名不图利,一切为了他人。这也许正是她常年埋名的原因。我面对这样一位妇女控制不住自己的敬佩,随手为她画了几幅速写像留作纪念,后来又根据速写画了一幅较大的肖像呈献给老人。没有想到老人竟刻了两枚名章回报我。我欣赏她的刀法时,她轻声地略带哀伤地说:“年老了,腕力不济了……” 有一年,我从南方出差回京后,兴高采烈地去看望刘先生。想到刘先生又会拿出宝贵的印谱让我欣赏。当我走进熟悉的院落时,一位妇女低声对我说: “刘先生不在了……” 我不会听错吧﹖ 我悔恨自己来迟了。走到刘先生住过的屋前,我眼前一片黑暗。 只有她的印谱还在我脑海里闪光。
-
茅坤研究张梦新著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资助出版。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家世与进学;仕途三黜;茅坤交游述略;茅坤著述考;茅坤文论评述;茅坤的散文创作;茅坤的诗歌创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