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李渔评传沈新林著文库取名“随园”,盖因南京师范大学之老校区,是在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院址上扩而大之,其地在南京城内清凉山东,小仓山下,据考证乃清代文学家袁枚“随园”之故地。“随园”早湮灭难考,袁枚在此所著《随园诗话》却久传不衰。青年大学生们常喜以“随园学子”自称。昔日“随园”,亭台楼阁,堪称海内名园之最;今日校舍,雕梁画栋,享有“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誉。可见,“随园”二字,内含多少文化信息!以“随园”来命名这套文库,既发思古之幽情,又达传世之美意,更挟后学之襟怀,岂不善哉!“青年学者文丛”所收著作,多为本校40岁以下之青年学者的扛鼎之作。他们正负重登山,不上则下。为他们出书,无疑是提供一点促进的助力。他们的著作,也许不如“随园文库”那样圆润周至,精辟老辣,但是他们敢立一家之言,敢树独家之帜,在知识创新的呼声日甚一日的今天,正顺应着时代的方向,代表着学术昌盛的未来。他们是学校学术发展的希望所在。新一代的学界巨子,将从他们中间走出来。
-
歌德自传(德)J.W.V.歌德(J.W.V.Goethe)著;刘思慕译在世界文学史上,歌德与但丁,莎士比亚齐名,并称“三大诗圣”。他是公认的世界文学巨人之一;歌德去世,著名哲学家海涅视为“艺术时代的结束”。著名文学家卡莱尔在致爱默生的信中,说在歌德身上跟在但丁身上一样,“隐藏着一种预言家式的深沉的忧伤”。拿破仑在爱尔福特同歌德会晤后,说“这才是个人”:不是苦行者、神秘主义者、圣者、隐士、唐璜或诗人的诗人,而是一个不遗余力地试图达到“一般世俗人”之最高形式的人。
-
石榴又红了郑尔康著郑振铎(1898—1958)学者、作家、藏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直接影响了冰心、老舍、巴金等人的创作道路,他发明了“漫画”一词,首译过《国际歌》。他又是一个生活中的趣味主义者。名人的朋友、百姓的朋友、小朋友的朋友童心未泯的“大孩子”。可惜他的生命被一个意外的句号终止了,否则,他会留下更多的绚烂而有趣的回忆材料。本书是一本谈人生阅历和生活细节及完全由作者的见闻和一手材料构成的回忆录,读者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洋溢着人格魅力和绅士气质的活着的郑振铎。
-
微笑着离去吴小如,文洁若编一个以唯一中国记者身份弛骋二战欧洲战场、自称是“未带地图的旅人”!一个饱受艰辛始终自勉“尽量说真话,坚决不说假话”的人!一个在古稀之年自励“跑好人生最后一圈”、破译《尤利西斯》的人!一个面对疾病,坦然而死,在墓志铭中自慰“微笑着离去”的人!
-
李敖快意恩仇录李敖著李敖在一九九七年出版了《李敖回忆录》坦白回忆他个人的成长,一时之间唤起整个社会的对他的美好回忆,成为横扫收市的风云之作。李敖不是宽容社会下的物产,他是不宽容社会的见证。一个社会出现一位李敖,哪里是容易的事,又哪里是平白得来的呢?因此,《李敖回忆录》的三十万字,实不足以说尽李敖的生平的快意恩仇、侠骨柔情。三十万字中、或是欲说还休、或语焉夫详、或按下不表、或舍之则藏、未尽之处,势必再叙。若《李敖回忆录》正集为画龙之作,则《李敖快意恩仇录》即是点睛之须.
-
一扦思何晖,方天星编本书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记者对钱钟书先生逝世的报道、访谈等。第二部分,是各界人士对钱钟书先生的悼念、追忆和评论。第三部分是能搜集到的一些唁电、唁函和挽词。第四部分收辑了钱钟书先生三篇非常珍贵的旧作,其中两篇是首次发表。此外,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份简要的钱钟书年表。书中并刊载了钱钟书先生的一些照片、资料及手迹,是一部珍贵的纪念文集。
-
鲁迅回忆录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鲁迅研究月刊》选编暂缺简介...
-
叶芝傅浩著本书介绍了叶芝(爱尔兰)一生的文学创作经历及重要的代表作。
-
托马斯·曼黄燎宇著暂缺简介...
-
乱世流萍邓红梅著这是一套以作家的人格为中心的传记丛书,作家的人格,既表现在创作中,也表现在他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作家的理想追求、精神气度、个性气质、性情旨趣、文化选择、价值取向等,都是作家人格的外化,也正是我们在明晰地勾勒描述大师们的生命状态与生活经历全貌的同时,竭力要准确捕捉并细致描绘加以凸现的核心内容。此外,对作家创作心态的描述,无疑也是我们在这套作家传记写作过程中着意突出的一个方面。作家心态学或文人心态史,是近年来兴起的文学研究新领域;作为一种思辨色彩较强的宏观研究,它关注的显然是群体或时代的作家、文人心态。然而,这种宏观研究必须以大量的微观研究为前提,而微观研究正是作家传记的长处和优势。这套丛书在写作主旨上,明确提出了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应力戒通行的那种“评传”式的八股文文凤,不要把作品当作一个封闭的客体文本由着自己的性子在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路子上独断撒野,而要求将作品看作是作家心灵主体性的表现,多对作家在重要作品构思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做深入的探索和细致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