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曾鞏年谱李震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江西省南丰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一O一九年),卒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一O八三年)。他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曾巩的一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三十九岁登仁宗嘉佑二年(公元一O五七年)进士第以前,是怀志进取、步入仕途期;进士及第后至神宗熙宁元年(公元一O六八年),先是任太平州司法参军,继而由欧阳修推荐,至京师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是初入仕途、校书馆阁期;自神宗熙宁二年(公元一O六九年)至神宗元丰三年(公元一O八O年)九月,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是自求补外、转徙七郡期;自神宗元丰三年(公元一O八O年)十月至元丰六年(公元一O八三年),留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擢试中书舍人,是受知朝廷、任职京师期。曾巩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宋史·曾巩传》说他“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这些评价无疑是正确的。曾巩的文章“皆因事而发”(曾肇《亡兄行状》),对国计民生发表过不少独特的见解。他的散文既不像韩文那样奇崛雄辩,又不像欧文那样纡徐巧妙,形成了“古雅”“平正”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或感叹人生,议论国事;或描绘自然,吟咏名胜;或师友题赠,咏史抒怀,大多言之有物,平实质朴,“格调超逸,字句清新”(符遂《曾南丰先生诗注序》)。他早期多写古体诗,有着丰富的想象,有着豪纵的激情,写得洋洋洒洒,从容不迫,颇有太白遗风;后期多写格律诗,有许多寄意幽深或婉朴秀美之作。他的诗作,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值得称道的。曾巩以他扎扎实实的文学实绩,为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宋以及宋以后的文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和他同时代的王安石热情地赞扬过他:“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赠曾子固》);苏轼把他比作“横海鳣”(《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苏辙认为他“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曾子固挽词》);陈师道、秦观、孔武仲、张耒、晁补之等都曾受知于曾巩。南宋朱熹曾说:“熹未冠而读南丰先生之文,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常诵习,以为人之为言,必当如此,乃为非苟作者。”(《跋南丰帖》)明代唐宋派特别推尊曾巩。钱谦益《初学集》载有归有光(字熙甫)事迹:“熙甫上公车,凭骡车以行。熙甫俨然中坐,后生弟子执书夹侍。……偶拈一帙,得曾子固《书魏郑公传后》,挟册朗诵至五十余过。听者皆欠申欲卧,熙甫沉吟讽咏,犹有余味。”茅坤说王慎中对曾巩文“读而酷好之,如渴者之饮金茎露也”(《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明代何廷秀给曾诗以很高的评价,他用“峻”、“壮”、“清”、“澹”四字概括曾诗特点,认为曾诗“一扫西昆体,力追骚雅遗”(《读曾南丰诗》)。清代的钱谦益说:“余每读子固文,浩汗演迤,不知其所自来。”(《读南丰集》)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非常欣赏曾文的“长于道古”、“淳古明洁”(《古文约选序例》)。方东树对曾诗很有研究,认为“南丰学鲍学韩,字字句句,与之同工,无一字不着力”(《昭昧詹言》)。总之,曾巩生前享有盛名,身后受到推重,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位有杰出贡献和很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很值得我们研究。(本书为繁体竖排)
-
瞿秋白印象丁景唐,丁言模编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奠基者,瞿秋白在政治上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在文学上依然坚守着独立的人格,他是以一个江南才子的风流神采去实践他的社会理想,去激扬他的生命价值……在他年仅三十六岁时,怀着对政治狂流的无限感慨,他高唱《国际歌》,盘坐在罗汉岭下,面对黑森森的枪口,坦然地说道:“此地很好。”瞿秋白的死,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影响是巨大的,然而,由于历史的诸多误会,瞿秋白的名字被遮敝了许久,许久……在这本书中,我们得以认识这位“东南第一燕”的复杂的政治生涯,丰富的情感世界,磊落的精神品格,以及他作为一名优秀知识分子的灵魂痛苦……
-
郭沫若与读书吴腾凰著伟大的文化巨人郭沫若,他的读书经历和他同时代的人相比并没有多大差异,只不过比其他的人聪明一点,喜欢动脑筋,或者说活泼一些,调皮一些,甚至喜欢恶作剧。乍看起来,似乎他不太用功,其实他学习十分专心、刻苦勤奋、善于思考。他主张多读书,读好书,博览群书,[多读名家著作,多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应该像蜜蜂一样,采集各种各样的花汁、花粉,以酿成蜜]。了解伟大的诗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郭沫若的读书经历、故事,对于认识他的伟大,观察他的成长,理解他的作品是十分有益的。
-
钱穆印象李振声编在二十世纪中国的硕学通儒中,以自学名家,由乡村小学教员、校长而中学教员,而大学教授,先后在燕京、北大、清华、北师大、西南联大、江南大学主讲文史,以后在香港创新亚书院,在台湾任教于中国文化书院……,有这样一番经历的,除了钱穆,大概不会再有第二人。对于中国文化,钱穆先生承担起为往圣继绝学,接会中国学术内在精神血脉,使之与当下的时代境况贯通整合的历史使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源远流长的学术文化资源中开掘提炼,应答时代的课题,坚守中国学术之真精神。本书较全面地介绍了闻名遐迩的学术大师钱穆的文化生命与学术生涯,他的民族悲情、忧患意识、崇高人格和广博学识,以及他民族悲情、忧患意识、崇高人格和广博学识,以及他的学术思想,展现了一代大儒的独特风采。
-
丰子恺与读书石一宁著丰子恺的一生是勤勉的一生,追求艺术的一生,他的人格也是诚实、高尚和充满仁爱的。丰子恺生前在绘画、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都很有造诣,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十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善于思考,并且把这个习惯保持了一生。从丰子恺读书和做人的故事中,读者一定能够受到许多教益和启示。
-
世纪风云中跋涉草明著最早知道胡也频、洪灵菲等左翼革命作家的名字,不是从书本上,而是从我童年伙伴的口中。我和这些革命前辈的儿女曾在一个桶里捞稀饭,一条河里打扑腾,冬天穿一样的“真空管”棉袄。草明同志的大女儿、那个满头鬈发的小姑娘欧阳代娜,也是我延安的同学和好朋友。可我从没有同她的妈妈讲过话。一九七三年夏天,我去三里屯看朋友,忽然发现满头白发的草明同志正在马路对过散步。我惊喜异常!
-
傅斯年印象王为松编在“傅斯年”这三个字的背后,潜隐着一段褪色的历史。人们回首前尘,且愿意在历史的字里行间稍作逗留的话,应该不难遭遇他宽大而坚强的身影与风趣而犀利的声音:作为五四的旗手,他曾经走在“新潮”的前列;作为博学的智者,他手创历史语言所;作为教育官员,他广延人才,培植新秀。应该说,无论是作为一名学者,还是一名教育家,傅斯年是现代中国新文化史上一个不能忽视的名字。本书向我们展示了曾被文坛为称为“中国的蟋蟀”的傅斯年生动而坚执的一生,揭示了他为信仰与学术不屈不挠、坚守立执的机敏与坦荡、认真与自恃,这无疑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窥见一个自由知识分子的内心提供了一个切入的角度。
-
巴金书简巴金著;王仰晨编我生活,我写作,总离不开朋友,树基就是基中的一位。可以说,我的不少书都有他的心血,特别是我的两个《全集》,他更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我没有感谢他,但是我记住了他为我做的一切。现在,我把这本书献难他。这是一本友情的书。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相互关心,相互勉励,友情始终温暖着我们的心。如今已九十三岁,他也七十六了,尽管我衰老病残,可我想,我们仍然有勇气跨入下一个世纪。\t\t
-
李清照邓超群著李清照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装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清照文词绝纱,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
李白萧本雄编写本节讲的是向问天重得虎魄,用尽全力去打开虎魄之门,去救外公法轮五。谁知万劫之门打开却进入太虚之境,众人皆都相随。但被术数分为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