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巴金林贤治《巴金:浮沉一百年》是著名学者林贤治所写的一部巴金传记。巴金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百年漫长的人生中,巴金跨越了两个世纪,见证了两个时代的动荡与变迁。他自称是“‘五四’的儿子”,是一个“矛盾”的人,“言行不一致”的人。在他身上发生过的一系列悖论:从理想主义者到经验主义者;从社会批判家、政论家到小说家;从无政府主义者到领导者;从“家”的叛逆者到“家”的守护人。巴金不断地追求着、变化着、适应着,又反抗着。他本人把这种生存状态称为“挣扎”。作者笔墨着重在巴金的作品及其评述、巴金整个一生的思想变化、其所处历史背景。本书以巴金为经,以他的几位朋友为纬,贯穿多个历史事件,大起大落,动人心魄。全书视野宏阔,史料翔实,历史背景、文学交互渗透,一百年逶迤道来,夹叙夹议。透过整合和重构有关巴金的材料,本书作者忠实地记录了巴金一生的挣扎轨迹,揭示他在精神方面的艰难历程;交织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及广大人民的命运图景。
-
夏目漱石传约翰·内森细致钻研漱石3年后,我关于漱石的各种想象拼贴成了一幅令人不安的肖像画。和同时代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一样,漱石一辈子都是个极度紧张的孩子:对极喜或极厌的事物十分较真,挑剔,高傲,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沉默内向,阴晴不定,难以捉摸。普鲁斯特年少起体弱多病,漱石成年后孱羸欠安且神经衰弱,常常备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这些痛苦本可能使他冷酷、尖刻、乖张甚至暴力,但是他依然可以表现温暖,并用文字表达悲悯。——摘自本书作者前言
-
伊塔洛·卡尔维诺[法] 让-保罗·曼加纳罗 著,宫林林 译这部充满灵性的传记写在卡尔维诺的人生边上,是关于卡尔维诺的寓言。他的生命并非向确定性敞开,而是向提问的空间敞开。作者用配得上卡尔维诺的轻盈笔触与节奏,在这位另类作家的文学世界与人生经历之间自由穿梭,借助信件、访谈及他人的回忆等珍贵资料,对其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导读与解析,耐心编织其创作演变的线索与脉络,以寓言、想象、游戏、童年、历史、政治等拼图,拼出卡尔维诺的迷人形象——讲故事的人。
-
列夫·托尔斯泰帕维尔-巴辛斯基“我数了下脉搏,97……我一夜没睡,决定一早离开。”1910年10月28日,凌晨3点,82岁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随行的只有他的私人医生马科维茨基。寒冷的深秋夜晚,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要赶在妻子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醒来之前离开。这一仓促之举托尔斯泰足足等待了25年。从那一刻起,围绕着他的行踪及随之而来的死亡,衍生出种种谜团和传说。自称“一生都在研究托尔斯泰”的俄罗斯当代作家帕维尔·巴辛斯基,严格筛选日记、书信、电报、访谈、回忆录、报刊文章等海量一手材料,以充满悬念的写作手法,焕新素材,一步步重建托尔斯泰的行踪,并通过托尔斯泰的离开追溯了他的一生:从他的青年时代、他的婚姻、他的精神动荡开始,直至他的家庭悲剧,他遗嘱透露的秘密……
-
科塔萨尔克里斯蒂娜·佩里·罗西本书是“当代作家为经典作家立传”系列丛书中的一册,该系列每一本都是由西班牙语世界的重要作家为他们热爱或熟悉的另一位重要作家写文学评传,用文字记录西班牙语文学史上一些丰盈的创作生命。《科塔萨尔:我们共同的国度》记录了阿根廷作家、学者胡里奥·科塔萨尔的一生。科塔萨尔是阿根廷著名作家,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代表人物。1914年生于比利时,在阿根廷长大,1951年移居法国巴黎,1984年在巴黎病逝。著有长篇小说《跳房子》,短篇小说集《游戏的终结》《万火归一》《八面体》《我们如此热爱格伦达》等。
-
兰波[英] 塞思·惠登 著,孙礼中 译阿尔蒂尔·兰波(1854—1891)曾是少年天才、划时代的诗人、探险家。但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眼里,他永远是一个谜。兰波是谁?他的诗歌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它们可能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可以为一整个文学体裁带来一场革命,却又在21岁时掉臂而去,过着与开始时截然不同的生活?每一代人都尝试以自己的方式解答这些问题,每一代人都想出了答案,而每一代人都是错的,至少并非完全正确。 英国牛津大学法语语言与文学教授、19世纪法国文学与诗歌研究专家塞思·惠登在本书中深入剖析兰波诗艺的颠覆意义,冷静还原他那飞扬的青春、疾风骤雨般的感情世界,跟随他游历天涯的脚步,奉上了自己的答案。
-
鲁迅回忆录正误朱正 著《鲁迅回忆录正误》是鲁研界的名著,作者朱正是鲁研界的名家,他的这部著作是专门给那些回忆鲁迅的文章、专著挑错的。尽管这些回忆鲁迅的人们——亲朋故旧,学生、友人、论敌,在鲁迅生前,都曾与他有过或长或短的近距离接触,他们的回忆是珍贵的研究鲁迅的第一手资料,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回忆鲁迅时,也有误记、失实的情况。朱正广征博引史实材料,辗转多方求证,精微剔透地辨析,致力于还原真实的鲁迅形象。在成书过程中得到冯雪峰、孙用、黄源、唐弢等鲁迅友人及专家的赞扬和帮助。所证之误,已在《鲁迅全集》及多种鲁迅传记中得以体现、成为学界共识。其治学方式方法,也足以垂范学界。胡乔木曾认为此书可以作为编辑学教材的参考书。而从这样特定的考据角度去探寻鲁迅生平故事,史家拍案,别具柳暗花明之趣,使读者在阅读快感中增长了学识。 本版新增加作者根据新资料撰写的新篇:《陈赓是何时会见鲁迅的?》《为齐寿山一辩》,对旧版做了补充、修订,内容更充实;本版还将周作人、许寿裳、冯雪峰的引文出处,按新出版的图书如《冯雪峰全集》等,做了置换;新增“人名索引”,方便读者阅读。
-
库萨河的查理瑞克·布拉格 著《库萨河的查理》讲述了作者瑞克??布拉格的外祖父查理??巴昂德姆的传奇故事,他于瑞克出生前一年去世。由于缺少直接的接触,布拉格开始寻找家族记忆,重建一个老人的形象,“使用他几乎已被遗忘的口头禅及几乎只存在于家人记忆中的故事,回忆的来源还有一些发黄的易碎的黑白照片”。 查理终身生活在美国深南部的阿巴拉契亚山区,是一个令人敬畏的传奇般的男人,他的妻子艾娃及整个大家庭都毫不掩饰地爱着查理。他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偶尔会给家人带来麻烦和困难,但他一直生活在对正义的向往中,蔑视欺凌弱小的行为…… 布拉格以深厚的情感和敏锐、生动、明亮的笔触,描绘着他的家族及其生活的时代。瑞克认为,外祖父代表着美国南方自给自足的文化,因此特别需要诚实地表现这种文化特质。在这首辛辣的赞歌中,他记录了一个正在消失的南方,就像生机勃勃的库萨河正在消失一样——查理喜欢在河上撑着自制的小船捕鱼——现在这条河变得太驯服了,无法容纳那些在边缘生活的人。
-
皮扎尼克[阿根廷]塞萨尔·艾拉 著,汪天艾、李佳钟 译本书是“当代作家为经典作家立传”系列丛书中的一册,该系列每一本都是由西班牙语世界的重要作家为他们热爱或熟悉的另一位重要作家写文学评传,用文字记录西班牙语文学史上一些丰盈的创作生命。《皮扎尼克:最后的天真》记录了阿根廷女诗人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短暂却传奇的一生。1936年,皮扎尼克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19岁出版第一本诗集,曾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年度诗歌奖一等奖。这位传奇诗人长期受失眠和幻觉困扰,药物依赖严重,少女时代开始接受精神分析,去世时年仅36岁。她的诗歌炽烈、纯粹、直抵人心,2019年首次在国内翻译出版,广受关注。国际布克奖入围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塞萨尔·艾拉为其撰写了这本传记,并为读者选择了自己眼中的经典作品片段。
-
思痛录韦君宜《思痛录:增订、纪念版》以1998年5月北京十月文艺版《思痛录》为底本,参考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版《思痛录》加以增补修订,另收入作者怀人反思的散文22篇,全面展示作者韦君宜的沉痛之思。 《思痛录:增订、纪念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