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列夫·托尔斯泰帕维尔-巴辛斯基“我数了下脉搏,97……我一夜没睡,决定一早离开。”1910年10月28日,凌晨3点,82岁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随行的只有他的私人医生马科维茨基。寒冷的深秋夜晚,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要赶在妻子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醒来之前离开。这一仓促之举托尔斯泰足足等待了25年。从那一刻起,围绕着他的行踪及随之而来的死亡,衍生出种种谜团和传说。自称“一生都在研究托尔斯泰”的俄罗斯当代作家帕维尔·巴辛斯基,严格筛选日记、书信、电报、访谈、回忆录、报刊文章等海量一手材料,以充满悬念的写作手法,焕新素材,一步步重建托尔斯泰的行踪,并通过托尔斯泰的离开追溯了他的一生:从他的青年时代、他的婚姻、他的精神动荡开始,直至他的家庭悲剧,他遗嘱透露的秘密……
-
晚清大儒王闿运微雨江南 著《晚清大儒王闿运》为人物传记。王闿运,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著有《周易说》《尚书笺》《尚书大传补注》《湘军志》《湘绮楼诗集》等。本书包括“异兆降奇才,清词隽句露头角”“平生帝王学,游说“诸侯”成割据”“直笔书汗青,鱼龙喷沫鬼神惊”“谁解素秋心,苍茫自写平生意”等十章,以丰富的史料、王闿运《湘绮楼日记》《湘绮楼诗集》等为依据,从王闿运的立身、交友、授徒,乃至于为夫、为父、为邻等方面,以传主的个人经历、生命体验和历史记忆为主线,将个人的道路选择置于时代大潮下,采取众声喧哗的复调叙事方式,异常丰富地勾勒出王闿运“时过境迁心不移”极其不平凡而多维的一生,以及其在政治、经学、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成就。 (1)集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于身的“晚清大儒”。(2)对后世影响深远且争议颇多的帝王学后一位大家:钱基博对他的评价则王闿运“名满天下、谤满天下”,太炎反讽其“能近雅”。(3)众多弟子——杨度、刘光第、齐白石等在中国历史文化领域成就斐然。(4)湖湘文化的代表。
-
法国浪漫主义天才袁筱一本书用理性而富有文采的笔触,为读者回答一个终极问题:雨果何以被称为浪漫主义天才?写下《颂歌集》《东方集》《秋叶集》《暮歌集》中那些诗歌的雨果无疑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引发古今大战的《艾那尼》无疑出自一个浪漫主义者之手;而《巴黎圣母院》里所有对自由的向往、对旧秩序的控诉也可以被简述成一个浪漫主义者的理想。他以文字为武器,独立于任何具体的政治派别之外,介入社会,呼唤正义、真理和自由,在想象域实现了人的解放。本书“近距离凝视”雨果,除了回到雨果和雨果的作品本身,理解它们的生成与生成它们的时代如何互为因果,也理解在那个时代下的雨果是如何和世界文学的风暴中心融为一体,并且生成了新的风暴,席卷世界。
-
鲁迅回忆录正误朱正 著《鲁迅回忆录正误》是鲁研界的名著,作者朱正是鲁研界的名家,他的这部著作是专门给那些回忆鲁迅的文章、专著挑错的。尽管这些回忆鲁迅的人们——亲朋故旧,学生、友人、论敌,在鲁迅生前,都曾与他有过或长或短的近距离接触,他们的回忆是珍贵的研究鲁迅的第一手资料,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回忆鲁迅时,也有误记、失实的情况。朱正广征博引史实材料,辗转多方求证,精微剔透地辨析,致力于还原真实的鲁迅形象。在成书过程中得到冯雪峰、孙用、黄源、唐弢等鲁迅友人及专家的赞扬和帮助。所证之误,已在《鲁迅全集》及多种鲁迅传记中得以体现、成为学界共识。其治学方式方法,也足以垂范学界。胡乔木曾认为此书可以作为编辑学教材的参考书。而从这样特定的考据角度去探寻鲁迅生平故事,史家拍案,别具柳暗花明之趣,使读者在阅读快感中增长了学识。 本版新增加作者根据新资料撰写的新篇:《陈赓是何时会见鲁迅的?》《为齐寿山一辩》,对旧版做了补充、修订,内容更充实;本版还将周作人、许寿裳、冯雪峰的引文出处,按新出版的图书如《冯雪峰全集》等,做了置换;新增“人名索引”,方便读者阅读。
-
文学纪念碑 米沃什传[波兰]安杰伊·弗劳瑙塞克 著,乌兰 李江颐 李佳 译米沃什是享誉世界文坛的波兰作家、诗人,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这本传记巨作中,作者安杰伊·弗劳瑙塞克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米沃什本人及其所处时代的生动图景,同时也提供了理解其作品的丰富语境。弗劳瑙塞克追踪了米沃什个人的奥德赛之旅——经由立陶宛、波兰,到法国,再到美国,后荣归波兰克拉科夫,终老于此。作者花十年时间写就这部米沃什标准传记,无论深入程度还是厚重程度均在目前米沃什生平及作品研究专著中首屈一指。这本传记基于大量的访谈资料而来,同时大量引用米沃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收有四十张珍贵资料照片,图文并茂。译者系波兰语译者,直接从波兰语再现了传记风采,也展现了米沃什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
巴金林贤治《巴金:浮沉一百年》是著名学者林贤治所写的一部巴金传记。巴金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百年漫长的人生中,巴金跨越了两个世纪,见证了两个时代的动荡与变迁。他自称是“‘五四’的儿子”,是一个“矛盾”的人,“言行不一致”的人。在他身上发生过的一系列悖论:从理想主义者到经验主义者;从社会批判家、政论家到小说家;从无政府主义者到领导者;从“家”的叛逆者到“家”的守护人。巴金不断地追求着、变化着、适应着,又反抗着。他本人把这种生存状态称为“挣扎”。作者笔墨着重在巴金的作品及其评述、巴金整个一生的思想变化、其所处历史背景。本书以巴金为经,以他的几位朋友为纬,贯穿多个历史事件,大起大落,动人心魄。全书视野宏阔,史料翔实,历史背景、文学交互渗透,一百年逶迤道来,夹叙夹议。透过整合和重构有关巴金的材料,本书作者忠实地记录了巴金一生的挣扎轨迹,揭示他在精神方面的艰难历程;交织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及广大人民的命运图景。
-
夏目漱石传约翰·内森细致钻研漱石3年后,我关于漱石的各种想象拼贴成了一幅令人不安的肖像画。和同时代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一样,漱石一辈子都是个极度紧张的孩子:对极喜或极厌的事物十分较真,挑剔,高傲,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沉默内向,阴晴不定,难以捉摸。普鲁斯特年少起体弱多病,漱石成年后孱羸欠安且神经衰弱,常常备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这些痛苦本可能使他冷酷、尖刻、乖张甚至暴力,但是他依然可以表现温暖,并用文字表达悲悯。——摘自本书作者前言
-
皮扎尼克[阿根廷]塞萨尔·艾拉 著,汪天艾、李佳钟 译本书是“当代作家为经典作家立传”系列丛书中的一册,该系列每一本都是由西班牙语世界的重要作家为他们热爱或熟悉的另一位重要作家写文学评传,用文字记录西班牙语文学史上一些丰盈的创作生命。《皮扎尼克:最后的天真》记录了阿根廷女诗人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短暂却传奇的一生。1936年,皮扎尼克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19岁出版第一本诗集,曾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年度诗歌奖一等奖。这位传奇诗人长期受失眠和幻觉困扰,药物依赖严重,少女时代开始接受精神分析,去世时年仅36岁。她的诗歌炽烈、纯粹、直抵人心,2019年首次在国内翻译出版,广受关注。国际布克奖入围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塞萨尔·艾拉为其撰写了这本传记,并为读者选择了自己眼中的经典作品片段。
-
人间鲁迅林贤治林贤治先生的这部鲁迅传记,问世三十多年来,一直不断地重印,深受学界和读者好评,是进入鲁迅世界的一部重要著作。此为更新版本。鲁迅说:“我总记得我活在人间。”“人间鲁迅”,即鲁迅的“人间性”,或“大地性”。 正由于他始终坚实地站在中国大地上,洞见一切,看透了所有把戏,深知民众的苦痛和希冀,所以,鲁迅才为了改变旧世界而呐喊、而反抗,才称自己的写作是“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在这部精彩的传记中,作者生动刻画、真实呈现出了鲁迅鲜活的思想、血肉丰盈的个性、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桀骜不驯的风骨
-
不知归处[美]乔治·普罗尼克 著,刘芳 译2014年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传记类获奖作品2014年前言评论INDIEFAB年度图书奖传记类提名60岁生日前,茨威格完成了《昨日的世界》的重写,获得了一段舒适平淡的时光。此前的几年里,他经历了故国覆亡,并在漫长的流亡中发现自己已然丧失了母语和文化的参照。故土不可归,英国——甚至作为他心中文化艺术殿堂的欧罗巴大陆亦然;美国不是归处,巴西虽有时让他仿若“身处家乡”,也终归不是他想要回去的昨日的世界。游历了那么多国家和城市,肉体和灵魂双重的流亡令他越发找不到栖息之地、身心俱疲,“我们在任何国家都将无家可归,我们没有了现在,也没有未来”。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和妻子洛特在巴西彼得罗波利斯自杀。“我们的世界已经被摧毁”,他曾说,而这大概是他想到的回到昨天之前世界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