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家、社会学家
-
程俊英教授纪念文集朱杰人,戴从喜编陈俊英教授是我国著名《诗经》研究专家。程先生从教学六十余年,一生著有大量的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本书为纪念程先生诞辰100周年,从程先生的著作中,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书中还附有纪念程先生的文章,从中可知程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治学大要。
-
恽逸群同志纪念文集陆炳炎主编;“恽逸群同志纪念文集”编辑组编谨以本书纪念恽逸群同志诞辰100周年。本书内容包括:恽逸群同志骨灰盒覆盖党旗仪式在宁举行;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市新闻学会、解放日报社;如开座谈会缅怀新闻界杰出战士恽逸群等内容。
-
旧墨记方继孝前辈学者的墨迹手泽历来为人们所珍视,本书作者收藏近代人物的手稿、信札、字画既久,以他对前贤的熟悉,在书中讲述了清末民国时期数十位著名学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以及学界文坛的掌故逸闻。作者还配合叙述精选出百余件翰墨珍藏,包括严复、梁启超、王国维、黄侃等人的手迹,展读此书仿佛与这些名人对坐,纸墨如旧,神彩烂然。本书前言我不搞收藏,对收藏家的痴情却向有好感。前人的信札、手迹保存下来不易,倘不是有人留心,大多散失掉了。自计算机出现,文人纷纷换笔,要一睹写作的笔迹已很难了。所以一旦看到手书的书稿、尺牍之类,自然兴奋。那里不仅能嗅出作者的心性,连精神色泽也可感受到吧?不知怎么,我一直觉得汉字应是手写的,电脑似乎破坏了文气,这看法或许有点迂腐,但每每看到墨写的文章精妙透彻,远胜于网络文本,常常坚定了这个信念。几年前与友人策划过民间藏书展,与方继孝先生结识。那时他展出了自己收藏的近现代文人书信,品类之多,内容之丰,都让我兴奋不已,许多文人的墨宝,都与其结缘了。方先生对文史很有研究,喜欢广搜文人手稿,从李慈铭、缪荃孙、黄遵宪、严复到熊十力、马一浮、许寿裳、许广平、蒋梦麟等,读其藏品,如阅往事,仿佛是个博物馆,留住了往日的时光。近日读其书稿《旧墨记》,介绍所藏名人信札,多有收益。一些史书与专著未曾着墨的文化轶事,汩汩地流出。对文史略有兴趣者,想必会喜欢一阅的。旧式文人间的互往,礼节之外,还有情调在,这是难得的一面。方氏藏品中有诸多秘史文献,战乱之年读书人的心绪于此可见一二。读晚清后文人的只言片语,有大的忧患,人间冷暖也隐含其中。章太炎的独白,陈师曾的诗与画,蔡元培与友人的倾诉,都有不凡之处,从墨迹之中也是可想见其人的。那几代人的共同特点,都是有学识的,即便是罗振玉这样不让人喜欢的人,看他的《殷墟古器物图录》,也不虚寓目,颇有增加见识的地方。文人的短札、语录里,有时亦见气节与性情。方氏所藏马衡一段文字,系为前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翻案之文,写得千回百转,有浩然之气,文中说:此文为易案而作。时在民国廿五年,南京地方法院传易寅村不到,因以重金雇用落魄画家黄宾虹,审查故宫书画及其他古物。凡涉疑似者,皆封存之。法院发言人且作武断之语曰:帝王之家收藏不得有赝品,有则必为易培基盗换无疑。盖欲以“莫须有”三字,为缺席裁判之章本也。余于廿二年秋,被命继任院事。时“盗宝案”轰动全国,黑白混淆,一若故宫中人,无一非穿窬之流者。余生平爱惜羽毛,岂肯投入旋涡,但屡辞不获,乃提出条件,只理院事不问易案。因请重点文物,别立清册,以画清前后责任。后闻黄宾虹鉴别颟顸,有绝无问题之精品,亦被封存者。乃草此小文,以应商务印书馆之征。翌年(廿六年)教育部召开全国美术展览会,邀故宫参加,故宫不便与法院作正面之冲突,乃将被封存者酌列数件,请教育部要求法院启封,公开陈列,至是法院大窘,始悟为黄所误。亟责其复审,因是得免禁锢者,竟有数百件之多。时此文甫发表或亦与有力欤。著者附识。一九五○年一月。这样的文本在收藏家那里得以重放光辉,实在是一件幸事,文中的耿介之心跃然纸上。方继孝曾和人多次提及此文,每每讲述,慷慨激昂,仿佛和马衡一同吟哦,精神完全重叠于一体了,收藏家其实亦讲道义和信念,方氏著述里,讲文人轶事,不忘怀于士大夫之气节,实可见晚清文人的遗绪。我读他的书,也像发现了珍品,和作者一同分享了不少的快乐。墨迹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解析其文本亦需考订之功。方氏于藏品之中追溯旧史,每每有所发现。藏书家倘深嗜古迹,自然会兼得学者之风。西谛、阿英、唐弢都有点史家风范,不敢说方继孝已得前人真传,但他在向那条路苦苦奔波是确实的。中国有几位收藏家的文章我很佩服,上海的黄裳就是一位。他对古籍版本素有研究,民国文人的墨宝亦搜罗不少。最意味深长的是黄氏的书话,写得沉静从容,深解古人之余,又多学人的意味,审美精神与哲思都有一些,已非一般收藏者那样实用化了。从前人的文物中发思古之幽情,一般人都能做到,但能从中跳将出来,往来于古今之间,与旧物和新知不隔,则要有大的襟怀。西谛当年藏书丰富,书话随笔亦多,只是被史料压得过重,思想不得畅述,文章终显平直。罗振玉嗜古很深,藏品之多也为世人公认。可是文章却多升腾不了,不如王国维神灵飞动。什么原因呢?想想大概是累于旧物,不谙心情。藏书有一种境界,写书又是一种境界,藏与写如能风骚具现,则当会是另一番景观。将墨迹后的历史写清,是诸多士大夫一生的目标,当下的一些藏书家亦苦苦为之。历史掩埋的旧事过多,写深写透实在不易。我们这一代人于此方面执著的,较之前代已经不多。惟其如此,醉心于此者便颇为难得了。与方继孝先生谈过几次天,觉得他是个率真之人。我和他算是一代人,见其对众多人物的写生,考证文坛旧事的陶醉之态,不禁有些感动。方氏著述与谈天时一样,喜直抒胸臆,不隐曲温吞。这样的文与人,与时风有点不合,也因此做了别人做不了的事。有这样的人在,读书人的生活便不会寂寞了。2004年4月孙郁
-
走在历史的路上顾颉刚著本书收录了顾颉刚为《古史辨》第一册所定的序,历述他求学的经过和生活的感受,以及他和古史考证、辨伪及民俗学的因缘,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他踏入学术界的心路历程,而且他的治学方法也值得有志于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来借鉴。《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是这篇序言初稿中的一部分,现附其后,以呈现给读者该序言的全貌。书中还收录了《顾颉刚先生主要学术活动年表》,以使读者了解顾先生一生的学术活动。<
-
近代之世界学者张荣芳|主编陈垣,广东新会人。他经历过晚清、民国、北洋军阀、新中国四个时代。青年时代,在广东发表过大量反帝反封建的文章。曾受过医学教育,是近代中国医学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没有受过正规的史学教育,全靠自己的勤奋,自学成才,著作等身,在宗教史、历史文献学、元史、中西交通史等各个学术领域,作出创造性的业绩,成为世界级史学大师。从教70多年,任过46年大学校长,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已成为国家的栋梁。他虽长期居住北京,但与广东著名学者陈寅恪、岑仲勉、冼玉清等交情甚笃,对广东的学术事业关怀备至。陈垣祖孙三代都是著名的史学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罕见的。本书用丰富的材料,通俗易懂的文字,叙述了陈垣92岁的人生历程。同时,又对陈垣在世界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师友间的真挚情感,祖孙三代的学术传承,都有详细描述。
-
江应樑传江晓林“思为樑,应为樑”这是民族学家江应樑的誓言;把人类学和民族史结合起来研究少数民族,是江应樑一生从事研究的最大心得……世事变幻,他没有放弃;命运多舛,他没有动摇。本书为你描述了民族学家江应樑的坎坷一生,向您还原一个真正的江应樑。
-
梁实秋语录江河,袁元 编匆匆忙忙的行者,曲曲折折的路,我们常常被一句话认领。 堂堂皇皇的书坊,林林总总的书,你会是怎样的一个读者? 我们满怀景仰和尊敬,策划并实施了这个选题。它突显了这样一个美妙的阅读景象——以思想者语言的灯塔给航行者以深切的眷顾和高远的指引。 你是否领会了我们的深情和善意? 不仅仅是以一个快餐时代为理由——一是大师,二是精华。 这思想者的语言的阳光。它是这样径直地找到了我们,让我们觉悟和升华。 江河解冻,大地花开,都只为阳光。我们需要照耀,需要思想与智慧的照耀。 这些大师,这圣明与贤达,无论他们在哪里,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安慰。也许不曾谋面——如同一座又一座花园,花朵并不走远,香气却到达了我们的身边。这些文字,从他们到达我们。 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没有浅薄,没有轻浮,这些文字会畅销吗?我们说,能够。它若不畅销,是社会和大家的悲哀。 圣明,贤达,以凝重风行。我们相信。
-
大清才子命运上官云飞编著大清,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站,虽然国运衰微,但也不乏才子。郑板桥、刘罗锅、纪晓岚、和坤、康有为、梁启超这些才子你不应该不认识,但辜鸿铭、王尔烈、沈曾植等名人你可曾耳闻?如果你对这些人不怎么认识,那你正好可以乘此机会,对他们多加了解。本书是从文史资料中经过精挑细选之后编辑而成的。这些清朝才子,他们或权倾当道,或名动一时,或雄踞一地,或富甲一方。当然,其中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官员,也有商人;有军人,也有文人……虽然人们常说“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但实际上,人生并不总是梦,往事亦非都如烟。尤其对于那些发生在大动荡、大转折的特殊历史时期的人生经历和纷繁世来说,后人更需要一些了解和认识。本书从历史的细节看学儒沉浮。
-
滕大春先生纪念文集贺国庆、朱文富滕大春先生是我国教育史和比较教育学的泰斗级人物,他在河北大学工作了半个多世纪。滕先生宽厚待人,严谨治学,成果丰硕,桃李满天下。本纪念文集是在滕先生去世三周年纪念日出版,将先生为人、为师、为学的高尚品质和精神发扬光大。
-
火炬在山乡燃烧寒青, 遥厚著2005年5月29日上午九时许,湖北省当阳市当阳宾馆八楼会议室座无虚席,一场感人肺腑的报告会正在举行。来自中宣部新闻局、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聚集一堂,一位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