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家、社会学家
-
读懂无锡高践四华玉 编著高阳(1892-1943),字践四,著名的民众教育家,1915年毕业于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同年冬,赴美留学入康奈尔大学学习经济,获硕士学位。高阳回国后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先后于国立暨南大学、中国公学任教,后担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苏州大学前身学校之一)院长及国立广西大学校长等职,对中国的教育特别是民众教育贡献巨大。今天,华玉教授倾心撰写的《读懂无锡高践四——民众教育家高阳简传》,给我们展示了一位爱国、爱民、爱家的生动而伟大的爱国者、民众教育家、好家长高阳先生。
-
儒匠丁七玲他痴迷武侠小说,却误打误撞地闯入建筑殿堂;他是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被国外知名出版机构收入世界建筑大师系列的中国建筑师;作为泰斗级的中国第三代建筑师的代表之一,他以南京博物院、浙江美术馆、加纳国家大剧院等作品,在中国的建筑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的“三个立足”“三个合一”及“语言•意境•境界”等创作思想,填补了国内建筑创作理论的空白。知识渊博、学养深厚、能画善文、风度儒雅,谓之儒;思想深邃、见解独到、不断探索、求变创新,谓之大匠。他,就是著名的工程院院士、儒匠——程泰宁。
-
雁归热土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上海市杨浦区归国华侨联合会、上海市杨浦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上海市欧美同学会杨浦分会编2020年以来,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统战部等五单位开展“侨智先行,活力杨浦”系列报道活动,对众多落户杨浦创新创业的新侨海归人士开展走访报道和征稿,在此基础上精选文章56篇,汇编成书。56位新侨海归的“双创”故事,客观记录了他们对“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这一历史转型的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生动彰显出他们真挚的家国情怀、坚定的理想追求和勇毅的拼闯精神,真实展现了杨浦新侨海归爱党报国、服务人民、回馈社会的一片赤诚。
-
万里无云万里天《南怀瑾》编委会 编南怀瑾先生是温州著名乡贤,是现代力行、讲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著名学人。本书是为纪念南怀瑾先生逝世十周年而策划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加强南怀瑾先生人文精神、学术思想和人生修为的研究而开展,由温州南怀瑾书院与《温州晚报》合作进行采编。通过采访和记录南怀瑾先生三十余位家人后辈、友人故交、学生弟子等人士与其交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多角度还原和刻画真实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将南怀瑾先生为国家民族复兴、为中华文化传承弘扬之功业,更加全面完整地展示给世人。
-
长城之子董耀会彭运辉暂缺简介...
-
他与他的人王敬慧本书文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希利斯·米勒关于小说中的社群理论研究,特别是《小说中的社群》(Communities in Fiction)和《社群的爆燃: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The Conflagration ofCommunity: Fiction before and after Auschwitz)。米勒在《小说中的社群》中通过具体文本分析提出了被重新定义的现代社会的社群(community)概念。他认为是社群的错位(dislocation)、分解(dissolution)和爆燃(conflagration)构成了“现代社会最痛苦而严峻的证词(testimony)”。文学社群的概念不是希利斯?米勒首先提出的,更早可以追溯到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和让·卢克·南希(Jean-Luc Nancy)等人。但是米勒首先运用这一理论大量分析文学作品,他的文本细读方式给笔者很多启发。笔者认真研读米勒所写文章,研究他如何用后现代社群理论对特罗洛普、哈代、康拉德、伍尔夫、皮钦翁和塞万提斯的经典小说进行评论,体会如何识别小说中的社群表现。对这种虚构的非实体化社群的研究目的,用米勒的观点说,就是“以新的方式看待自己所在的社群,并做出相应的改变”。笔者遵循本体阐释的思路,学习和参照米勒的研究方法,着力点在于对库切文本的比较与分析以及作品与作者的关系研究。研究库切文本中的社群观念就是研究他如何在小说维度里关注当下人类的需求——人性的光辉与坚韧优雅的情怀。本专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题目为:库切——其人; 中篇题目为:库切——其作品;下篇题目为:库切——其同道。上篇主要介绍笔者与之交往、近距离观察到的库切,目的是展现一个多维立体的作家库切。中篇则是通过解读库切近些年的文本,特别是他的耶稣三部曲系列,具体剖析库切文本中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的后现代社群观念建构过程,同时侧重从中国学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品评。下篇主要针对库切自己所写文论,以及他对其他作家的关注,挑选出典型作家,将库切文本与这些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总体而言,本书主要关注点涉及库切作品中所提炼出来的有关社群问题的三个方面:移民问题,教育问题,和包容差异的能力问题。文学从来不是被动地传达信息,而是主动地在读者与历史、个人与社会之间发挥媒介作用,一方面形成人们对自我、对过去、对集体的感知,另一方面影响着未来的人们对当下的记忆。文学使个体记忆为公众所共有,建构并维持一个社群的文化记忆。笔者希望通过从后现代社群的视角对库切的文本进行深入研读,让其文本中后现代社群的文化记忆得以有效的延展。 [1] 详细内容参见本书后现代社群理论梳理章节
-
立斜阳集冯至《立斜阳集》收录冯至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回忆性散文及新诗。主要记录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30年代前半期德国的海德贝格、40年代前半期的昆明这三个作者“华年磨灭地”的城市和在那里结识的良师益友——杨晦、梁遇春、郁达夫,徐诗荃、梁岱宗等,记录昆明往事,记录与齐白石、永濑义郎及夫人永濑照子之间的文艺因缘。“当时只道是寻常”,许多往事一经回想便意味无穷,于是沉思往事立“斜阳”。另收录冯至先生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诗三十二首,表达对于时代的爱和憎。
-
汤国梨传闻海鹰 著汤国梨(1883—1980),字志莹,号影观、苕上老人,出身浙江桐乡乌镇平民之家。汤国梨九岁失怙,在乡帮助寡母操持家务,好学的她利用两年私塾基础、一本康熙字典,研读《白香词谱》和《诗韵大全》,习诗填词。她一生不懈学问,终成近代中国一代知名诗人词家。汤国梨是桐乡小镇走出去的才女,是大学者章太炎最贤惠的妻子与最坚定的战友,是鲁迅、钱玄同等章门弟子最敬重的师娘,是最坚定的抗日主义者、最热情的新中国成立欢呼者、最衷心拥护统一的爱国者,其睿智与坚韧,予人启迪与鼓励,是一个令人敬佩的近代中国新女性。
-
一代师表金嵘轩夏海豹,陈伟玲本书是纪念浙南著名教育家金嵘轩的文章汇编。金嵘轩(1887—1967),温州瑞安人,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院,回国后受聘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兼任省立第十师范学校教职,后升为校长。金嵘轩担任过永嘉济时中学、瑞安中学等多所学校校长,三次出任温州中学校长。毕生奉行知行务实,桃李满天下,给温州乃至全国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本书全面收集有关师友、学生、家人回忆金嵘轩的文章,并挖掘新的史料,新写了口述访谈录,精确真实又生动地彰显了这位教育家的光辉形象。
-
籀园守门人梅冷生卢礼阳本书为“温州学人印象丛书”新一种。晚近温州文化圈流传“事必言籀,言必怀梅”一语。所谓“籀”,即指籀园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前身),而“梅”,则为本书的主角图书馆老馆长梅冷生先生。梅冷生(1895—1976),名雨清,浙江永嘉城区(今温州市鹿城区)人。浙南图书馆事业的杰出代表,现代知名诗人和民主人士。梅先生平生以继承永嘉学派的优良传统为己任,以文章气节相砥砺,在乡邦文献(包括文物)的征集保存方面劳苦功高,贡献卓越。因而被誉为籀园的“守门人”。 本书包括三组文章,以师友回忆文章为主体,作为第一组;第二第三组,一组为师友唱酬之作,另一组为师友日记辑录。后两组作为知情人或当事人的别样记叙,不可或缺。作者包括夏承焘、王季思、吴鹭山、赵万里、夏鼐、苏渊雷、樊祖鼎、许思言、潘国存、胡福畴、冯增荣、郑少梅等数十家。此外,收入《梅冷生集》与《梅冷生师友书札》集外之作。这对于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梅冷生的为人与志业,探讨籀园与晚近温州学术事业的渊源,提供一份“别具一格”的文本,足为知人论世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