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家、社会学家
-
儒匠丁七玲他痴迷武侠小说,却误打误撞地闯入建筑殿堂;他是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被国外知名出版机构收入世界建筑大师系列的中国建筑师;作为泰斗级的中国第三代建筑师的代表之一,他以南京博物院、浙江美术馆、加纳国家大剧院等作品,在中国的建筑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的“三个立足”“三个合一”及“语言•意境•境界”等创作思想,填补了国内建筑创作理论的空白。知识渊博、学养深厚、能画善文、风度儒雅,谓之儒;思想深邃、见解独到、不断探索、求变创新,谓之大匠。他,就是著名的工程院院士、儒匠——程泰宁。
-
雁归热土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上海市杨浦区归国华侨联合会、上海市杨浦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上海市欧美同学会杨浦分会编2020年以来,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统战部等五单位开展“侨智先行,活力杨浦”系列报道活动,对众多落户杨浦创新创业的新侨海归人士开展走访报道和征稿,在此基础上精选文章56篇,汇编成书。56位新侨海归的“双创”故事,客观记录了他们对“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这一历史转型的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生动彰显出他们真挚的家国情怀、坚定的理想追求和勇毅的拼闯精神,真实展现了杨浦新侨海归爱党报国、服务人民、回馈社会的一片赤诚。
-
万里无云万里天《南怀瑾》编委会 编南怀瑾先生是温州著名乡贤,是现代力行、讲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著名学人。本书是为纪念南怀瑾先生逝世十周年而策划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加强南怀瑾先生人文精神、学术思想和人生修为的研究而开展,由温州南怀瑾书院与《温州晚报》合作进行采编。通过采访和记录南怀瑾先生三十余位家人后辈、友人故交、学生弟子等人士与其交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多角度还原和刻画真实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将南怀瑾先生为国家民族复兴、为中华文化传承弘扬之功业,更加全面完整地展示给世人。
-
如何阅读与思考高慧斌这是一部以“如何阅读与思考”为主题的中国当代作家、学者访谈录。作者在2015年至2018年期间,以当代中国 作家、学者的新书为切入点,采访作家、评论家、文化学者一百多位,就如何阅读与思考进行对话和深入观察,所创作的访谈文章发表于省级党报《辽宁日报》的名人访谈专栏。本书从中选择了四十多篇,访谈对象包括迟子建、何建明、康震、王蒙、金宇澄、王安忆、王蒙、贾平凹、张炜、冯骥才、韩少功、毕飞宇、流沙河等等,访谈话题从出版到阅读,从经典解读到文学创作,从哲学、文学到历史,十分丰富,并按年度顺序编为三辑,每篇访谈主要由提示(名家及其新作介绍)、对话、札记等内容构成。
-
长城之子董耀会彭运辉暂缺简介...
-
他与他的人王敬慧本书文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希利斯·米勒关于小说中的社群理论研究,特别是《小说中的社群》(Communities in Fiction)和《社群的爆燃: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The Conflagration ofCommunity: Fiction before and after Auschwitz)。米勒在《小说中的社群》中通过具体文本分析提出了被重新定义的现代社会的社群(community)概念。他认为是社群的错位(dislocation)、分解(dissolution)和爆燃(conflagration)构成了“现代社会最痛苦而严峻的证词(testimony)”。文学社群的概念不是希利斯?米勒首先提出的,更早可以追溯到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和让·卢克·南希(Jean-Luc Nancy)等人。但是米勒首先运用这一理论大量分析文学作品,他的文本细读方式给笔者很多启发。笔者认真研读米勒所写文章,研究他如何用后现代社群理论对特罗洛普、哈代、康拉德、伍尔夫、皮钦翁和塞万提斯的经典小说进行评论,体会如何识别小说中的社群表现。对这种虚构的非实体化社群的研究目的,用米勒的观点说,就是“以新的方式看待自己所在的社群,并做出相应的改变”。笔者遵循本体阐释的思路,学习和参照米勒的研究方法,着力点在于对库切文本的比较与分析以及作品与作者的关系研究。研究库切文本中的社群观念就是研究他如何在小说维度里关注当下人类的需求——人性的光辉与坚韧优雅的情怀。本专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题目为:库切——其人; 中篇题目为:库切——其作品;下篇题目为:库切——其同道。上篇主要介绍笔者与之交往、近距离观察到的库切,目的是展现一个多维立体的作家库切。中篇则是通过解读库切近些年的文本,特别是他的耶稣三部曲系列,具体剖析库切文本中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的后现代社群观念建构过程,同时侧重从中国学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品评。下篇主要针对库切自己所写文论,以及他对其他作家的关注,挑选出典型作家,将库切文本与这些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总体而言,本书主要关注点涉及库切作品中所提炼出来的有关社群问题的三个方面:移民问题,教育问题,和包容差异的能力问题。文学从来不是被动地传达信息,而是主动地在读者与历史、个人与社会之间发挥媒介作用,一方面形成人们对自我、对过去、对集体的感知,另一方面影响着未来的人们对当下的记忆。文学使个体记忆为公众所共有,建构并维持一个社群的文化记忆。笔者希望通过从后现代社群的视角对库切的文本进行深入研读,让其文本中后现代社群的文化记忆得以有效的延展。 [1] 详细内容参见本书后现代社群理论梳理章节
-
我骄傲 我是一棵树苗雨时暂缺简介...
-
石泉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暂缺简介...
-
立斜阳集冯至《立斜阳集》收录冯至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回忆性散文及新诗。主要记录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30年代前半期德国的海德贝格、40年代前半期的昆明这三个作者“华年磨灭地”的城市和在那里结识的良师益友——杨晦、梁遇春、郁达夫,徐诗荃、梁岱宗等,记录昆明往事,记录与齐白石、永濑义郎及夫人永濑照子之间的文艺因缘。“当时只道是寻常”,许多往事一经回想便意味无穷,于是沉思往事立“斜阳”。另收录冯至先生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诗三十二首,表达对于时代的爱和憎。
-
王柏心评传程翔章,程祖灏本书对王柏心(1799—1873)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他是湖北近代文化史乃至中国近代文化 有地位、有成就、有影响力的重要人物。作者曾撰写过《王柏心年谱》,本书是在前书的基础上又一部力作,是作者为研究湖北近代作家所写的 本评传,能为今后其相继撰写的湖北近代作家评传起到一定的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