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
吴有训图传林家治吴有训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是我国参与荣获世界物理学奖研究项目的第一位科学家,是第一位获得外国科学院院士称号的中国科学家。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带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物理学会。他毕生致力于物理学研究、科学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管理工作,在研究X射线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一大批像钱三强、钱伟长、杨振宁等世界级的大科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科技战线上的统帅人物之一,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吴有训图传》作者林家治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先后出版二十余部著作。因某种特殊关系(林家治的嫂子为吴有训之女),自20世纪80年代初即从事吴有训研究,出版吴有训专记是他终生的心愿。
-
航空报国心系动力《航空报国 心系动力》编委会 编10312375吴大观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我国航空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2009年3月18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吴大观同志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的振兴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追怀和学习吴大观同志,《航空报国心系动力: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奠基人之一吴大观》收入了“吴大观同志口述自传”和原中国一航科技委、原一航发动机事业部等单位为吴大观同志九十华诞和从事航空事业65周年撰写的纪念文章,全面反映了吴大观同志爱国爱党、无私奉献、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爱岗敬业、奋勇拼搏的光辉人生。《航空报国心系动力: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奠基人之一吴大观》内容丰富,翔实、生动,是向吴大观同志学习活动的重要读物和学习资料。
-
罗西北纪念文集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编罗西北,原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院长兼党组书记,2005年11月17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79岁。 曾创下4000万元高票房的国产反法西斯影片《红樱桃》,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两个中国孩子在苏德战争中的故事。其中的男孩儿,专门送发阵亡通知书的“黑色信使”罗小蛮,其原型正是近日逝世的罗西北。 为了表达对罗西北同志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也为了便于广大的水电工作者能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罗西北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学术造诣,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将怀念罗西北同志的文章和有关资料以《罗西北纪念文集》结集出版。文集的内容主要包括:报道罗西北同志病逝的新华社电讯稿;罗西北同志的生平简介和年历;部分工作及生活照片;单位悼文;友人题词;同学、同事的纪念文章;报刊杂志上的相关文章等。
-
非凡的智慧人生顾迈男《非凡的智慧人生:著名科学家采访记》收入新华社高级记者顾迈男自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对中外著名科学家的采访记,以及亲历的全国科学大会、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诞生前后的系列报道。文稿涉及“两弹元勋”邓稼先、数学家陈景润等不少科学大家鲜为人知的故事,涵盖地质、建筑史、数学、物理、生态学、高能物理、大气物理、控制理论、航天以及“两弹一星”等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资料翔实可靠,文笔生动通俗。这些由国内外著名科学家亲口讲述的科学知识和作者深入采访的实录,真实、生动地记述了科学大家的人文情怀,亲切易读、引人深思、催人奋进,同时也折射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兢兢业业的科学精神和工作态度。本书尤其适宜作大,中学生人生教育的课外读物,也可作为高校传媒和新闻的课外读物,也可作为高校传媒和新闻专业学生新闻采编课的辅助读本,从中不仅可以学到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新闻采访和报道的艺术,而且可以从科学家们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人生真谛中,欣赏科学大家的人格魅力,汲取奋发向上,攀登高峰的智慧和勇气。
-
大家风范大家风范郭应禄教授从医执教五十年编写组本书编写的目的就是在郭应禄教授从医五十年之际,寄一份情谊,也是对他多年工作成就的小结。郭应禄教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医学院士,他的为人、做事都堪称楷模,他的言行不仅感染、影响着弟子和同行,也感动着每一位患者和听众。本书收集了第一手的珍贵照片、诗文,全面反映郭教授的事业、思想、品德以及技艺。从郭教授的学生以及同仁所撰写的一篇篇发自肺腑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郭应禄教授敬业的精神、人格的魅力、创新的胆识和不懈的拼搏。今年是郭应禄教授从医执教第五十个年份。五十年来,郭应禄教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埋头本职工作,虚心学习,刻苦钻研,从一位普普通通的医师做起,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取得了骄人业绩。他的临床施术,他的科研著作,以及他的为人,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同和交口赞誉。他所倡导的将才工程,推动了我国泌尿外科的发展,培养、锤炼了一大批中坚力量,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书收录了郭应禄的学生、同仁为他撰写的诗文,记录了郭应禄教授在工作、学习、生活、科研等方面的精神面貌,以纪念他从医执教五十年。
-
世界100大科学家(俄)д.K.萨明 著;高昶、罗时智 译科学 全人类的科学;从古埃及和巴比伦的建筑奇迹,到今天的核电站、激光和宇宙航行,经历了漫长而又艰巨的发展道路。为了摆脱愚昧、探求知识人类已经走过,并且还在继续走着一条漫漫的艰难路程 在这条道路上,那些残缺不全的知识不断被更加完备和更加精辟的新知识所取代。 通常人们都在谈论科学当中的继承性问题。没有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就不会有牛顿 而没有牛顿,也不可能出现爱因斯坦和尼尔斯•玻尔。这样的论断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从本质上讲,每一个科学家都应当了解 就他所研究的课题 在他之前已经做了些什么,并且需要认真对前人获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估。然而,任何规律都有特殊的例外。譬如,德国数学家高斯 真可谓一位智力非凡的科学家。他还在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帮助父亲算账了。更令人称奇的是,高斯在年轻时代;在没有条件阅读数学文献的情况下,居然独自重新演算过在他之前诸多伟大数学家的大部分成果。 由此看来,认为任何科学研究都不可能凭空产生,每一代新人都是从前人已经研究的课题开始起步的,这一论点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然而,众所周知 每一个严肃的科学家最感兴趣的首先是那些特殊的例外。
-
科学家的故事徐榕 编写,金稼仿,张蔚昕 绘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用自己设计的望远镜证明了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在研究中,他一直坚持实验,用事实来证明科学道理,推翻了许多错误的理论。他说:“我只相信事实。”伽利略认为,科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真理、坚持真理、传播真理。为此他受到罗马教廷的迫害,被剥夺了自由。人们敬佩伽利略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称他为“近代科学之父”。本书为“科学家的故事”系列之一,讲述伽利略的故事,文字简洁,插画精美,并在故事后设置有故事相关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启发孩子智力,助孩子快乐成长!
-
光旦之华五燕妮潘光旦,字中昂,江苏宝山县人。1899年8月13日生于宝山县罗店镇,1967年6月10日逝世于北京。1913年至1922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至1926年留学美国,攻读生物学,研习遗传学、优生学,获学士、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至1934年,先后在上海光华、复旦等大学任教。1934年至1952年间任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大教务长、社会系主任以及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1952年调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授。本书从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一位中英文及国学西学俱臻胜境并具独到见解和高尚人格魅力与人文情怀的学者形象。他上大学时即不幸右腿截肢,靠拐杖走路,58岁时被错划为右派,遭受沉重打击,在国难面前能始终保持乐观、幽默、豁达;他刻苦汲取中国古典文化的蕴涵和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精髓,在生物学、优生学方面的造诣深厚,并在社会学研究方面另辟蹊径,为探索中华民族的强盛繁荣之道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其治学思路、教育理念、优生观念以及社会学研究策略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具有持久的魅力。他以生物学眼光来盘诘人类社会,寻求富国强民之道的实践也能给我们以反思和启迪。本书要言不繁,图片丰富,潘光旦先生和他那一代人的长长背影生动的投射在今日读者面前。
-
一代宗师徐光荣张大煜是20世纪中国著名化学家、催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化工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一代宗师:化学家张大煜传》以翔实、生动、厚重的笔墨,勾描了他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他早年参加学生运动到心怀救国的宏愿留学德国开始胶体与表面化学研究,从历尽艰难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始液体燃料研究到解放后组建我国第一个石油煤炭化学研究基地。1960年,他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了催化过程中表面成键的新理论,并于1965年成功组织研制了合成氨新流程的三种催化剂,创造了国际领先的奇迹。几十年来他还培养扶植了一批优秀物理化学家、两院院士,被后学尊崇为“一代宗师”。全书以他生平业绩为主线,多视角浓墨重彩地呈示了他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凸显了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品格高尚、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这是一部以介绍中国近、现代科技人物为主线,反映中国科技发展进程的史实性文献。其目的是为中国著名科技专家立传,记载他们的生平及其对祖国乃至对人类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提供史实,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因此,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方可形成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实的综合的、系统的、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它的编纂方针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翔实可靠的材料、通俗生动的文字,准确简练地介绍我国近、现代著名科技专家,力求文献性、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的统一。主要读者对象为科技领导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 这是一部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下,组织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撰写编纂的大型文献。编纂机构由总编纂委员会、学科(各编)编纂委员会、分支学科(各卷)编纂委员会(或编写组)组成。参加各级编纂委员会工作的有中国著名的科技专家200余人。凡在学科创建、科技领域开拓、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推广普及、重点项目的设计施工、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国近、现代科技专家,经分支学科编纂委员会提名并通过,征求有关学会的意见,由学科编纂委员会审定资格后列选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