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思想家
-
庄子雨然 著庄子足先秦时期最负盛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之一,他那超脱而精微的思想、清拔恣肆的义辞,在历史上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本书以通俗而生动的文笔,介绍了庄子及其所处的时代特征,阐述了庄子在面对人生因境,寻找粘伸自由时的执着控索,评析了《庄子》书的文学成就以及庄子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作者在广泛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全书角度新颖,集学术性和趣味件于一体。书中既有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又包含不少妙趣横生的小故事,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艺术的享受。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宋国有小职员姓庄名周著《庄子》书,行文诡谲,立意玄奥。越两千三百年以迄今,原版《庄子》变得非常难啃。为读者写一部《庄子现代版》,拖古人到现代来讲话,留原版给专家去研究,便是我的用心所在。 庄子不官不僚,也不运动社会,他只躲在陋巷著书,批评显贵的儒家,攻击污浊的社会,向往神秘的自然。布衣草鞋,糁汤野菜,物质贫困,精神自由,他是寂寞一生的大文豪。他的书安慰了历代的失意文人。
-
不亦乐人乎:世纪老人吉霞由于写《世纪老人的话——方成卷》时是由作者采访的方成先生,现在方成先生的这本私人相册,理所当然又落在作者头上。本书按要求是应该用第一人称写,但是方先生不同意,道:“我又是另外一种口气了。”作者道:“那您自己写吧”。方先生道:“我哪有那么多时间。”是啊,方先生以86岁高龄朵每天画画、写文章,还要应邀赴各地讲学……总之,一个字:忙!方先生见我很为难,便道:“你就用第三人称写,写好了,我看看,通过,就算是我授权了。”有了方先生授予的这个“尚方宝剑”,我就可以拿方先生提供的照片,尽情地发挥了,有不不之处,还有先生挡着呢!我算是代方先生立言吧。是为说明。本书以方成先生的照片为主。
-
瞧,这个人(德)尼采 著;黄敬甫,李柳明 译尼采既是哲学家,又是诗人。他的诗歌语言优美,诗意浓郁。他的论战文章,思想深邃,文笔犀利。但是他的作品也不乏晦涩之处。尼采是个颇有争议的哲学家,近百年来,对他的评论毁誉不一。他的哲学有批判现存制度的一面,尤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的揭露批判极为有力。但是他是站在精神贵族的立场上反对资本主义,强调天才、“超人”。本书是最能代表他的作品,他以主要著作为线索对自己的思想主张加以描述。这本书为尼采本人及其著作提供了某些心理学和传记性的材料。尼采在书中严厉地抨击了道德、灵魂、精神、自由意志和上帝。这本书具有绝对的重要性,这是一本无与伦比的表达智慧的书。
-
瞧,这个人(德)尼采(Nietxzche,F.W.)著,黄敬甫,李柳明 译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诗人。尼采既是哲学家,又是诗人。他的诗歌语言优美,诗意浓郁。他的论战文章,思想深邃,文笔犀利。尼采是个颇有争议的哲学家,近百年来,对他的评论毁誉不一。《瞧,这个人》最能代表他的作品,他以主要著作为线索对自己的思想主张加以描述。这本书为尼采本人及其著作提供了某些心理学和传记性的材料。尼采在书中严厉地抨击了道德、灵魂、精神、自由意志和上帝。这本书具有绝对的重要性,这是一本无与伦比的表达智慧的书。
-
焦循阮元传评陈居渊焦循是清代乾嘉之际的著名学者,被誉为"一代通儒".由于他学问精深,广博,特别是他对的创造性研究,近百年来,很少有人对他进行专门的研究.本书力图从清代乾嘉之际思想与学术转折的角度切入,通过对焦循的生平事迹,各个时期的学术活动和主要代表性著作的分析和评介,勾勒出焦循的学术成就和思想全貌.本书的主要特点是:一,全面揭示了焦循一生的主要行事.二,对焦循在哲学,经学,史学,文学,科学等方面的成就,作了新的探索和论证.三,在评述焦循的学术与思想时,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全方位的观照,充分肯定了他为乾嘉学术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
孙中山先生传高良佐孙中山从革命起来,从革命中离去。不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创者,而且在近代世界史上也是一位时代的伟大人物,他追求真理,与日俱进,尤其是晚年,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促使中国革命走向新的高潮,他一生清贫俭朴,逝世后所留人格,堪称时代的楷模和表率。在民国时期为数千余种的有关孙中山的论著中,高良佐所著《孙中山先生传》,注重整理,叙事比较切扼要,剪裁适当,修理明晰。作者不專宥于局部的材料,广事搜集中外大量的资料,并经过认真的考订,基础较为深厚……
-
马克思传(英)戴维·麦克莱伦 著;王珍 译本书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这里翻译的是本书1995年出版的最新版本。它的最大特色:一是详细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二是把马克思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人从生活的细节给以描绘。书中所提供的新资料对我国学界正在盛行的马克思的版本和文献研究,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
-
弗洛伊德传上下彼得·盖伊这本《中华四百将》选取了历代将帅近四百位,为之立传,上起先秦的伊尹,下迄清季的聂士成。中国古代的将帅数目之多,不可胜计,本书所选取的是其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虽然管窥锥指,不能全部囊括,但读者可以窥一斑而想见全豹。全书按朝代先后顺序编排,有详有略。对于各个朝代著名的将帅记叙较为详尽,篇幅较多,行文有致;其余事迹了了、乏善可陈的将帅则以简笔勾勒,点到即止。此外,本书还尽可能地为历代将帅配置了肖像图,可谓图文并茂。由于有许多历史人物出将之外、将相一身,为了丛书的系统性,避免重复,《将》、《相》两种在处理这类人物时作了有所侧重的安排
-
孔颖达颜师古评传申屠炉孔颖达(574—648),字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省衡水市西北)人。孔氏是唐代著名的经学家,其主持编纂的《五经正义》在中国经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孔颖达是孔子的后裔。孔子后裔至汉代有孔福,封关内侯。孔福七世孙孔郁为后汉冀州刺史,生孔杨。孔杨为下博亭侯,子孙因此定居下来。其后七世孙灵龟,后魏时任国子博士。灵龟生硕,后魏时任治书侍御史。孔硕生孔安,任北齐青州法曹参军。孔安即孔颖达之父。自孔子至此三十三世,则孔颖达为孔子第三十三代孙。孔颖达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隋文帝开皇元年,孔颖达八岁,同年就学。孔颖达聪明过人,每天能背诵经书一千多字。数年以后,已经通晓《春秋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等儒家经典。又精通算术历法,擅长写文章。十九岁那年,孔颖达外出遍访名师。同郡有老儒刘焯,名重天下,孔颖达遂到其门下受业。刘焯(544—608),字士元,信都昌亭(今河北冀县)人。少与河间刘炫结识为友,同受《诗》于刘轨思,受《左传》于广平郭懋当,问《礼》于阜城熊安生,皆未卒业而去。武强交津桥刘智海家多坟籍,刘焯与刘炫就之读书,十年后,均以儒学知名,为州博士。当时人称他们为“二刘”。隋文帝开皇中,刘焯举秀才,射策甲科。隋炀帝即位,迁太学博士。大业四年卒,年六十七岁。刘炫为之请谥,朝廷不许。刘焯的经学著作有《五经述义》。由于刘焯是当时的名家通儒,门人弟子众多,对年轻的孔颖达并不看重。一天,孔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刘焯才“改容敬之”。孔颖达要求辞归,刘焯苦苦挽留,不成。孔颖达回家后,以教授为业。隋朝建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同时废除了州郡长官辟举佐官的制度,各级官吏包括地方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选用也不再按门第的限制,用开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正式实行。隋炀帝即位后,为了选拔人才,于大业元年七月,诏令“诸在家及现入学者,若有笃志好古,耽悦典坟,学行优敏,堪膺时务,所在采访,具以名闻”。大业初年,孔颖达“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所谓“明经”,就是明于儒家经术。孔颖达精通儒家经典,取得明经科高第不是偶然的。隋炀帝又征集诸郡儒官集于东都洛阳,令国子秘书学士与之论难。孔颖达在辩论中十分突出,年少气盛,完全压倒了当时的许多先辈宿儒。这些人气愤不平,暗地派遣刺客谋刺。主持这项辩论工作的礼部尚书杨玄感闻知后,将孔颖达藏 ……
-
哈特的一生(英)莱西 著,谌洪果 译到1921年,赫伯特在切尔滕纳姆的苦恼已经严重至极,以至于他试图逃离那里。这对于一个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个极端做法。不过,父母生意上的萧条意外地解决了他的困境。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经济条件相当恶化,节日旅行的人也锐减,而且,人们对毛皮之类的奢侈消费品的需求量也大大降低。西姆·哈特难过地写信告诉赫伯特,自己不得不让他离开“这所极好的学校”。可对于赫伯特来说,这真是“一条来自天堂的消息”。他由此同自己的哥哥一样,被送往布拉德福德中学。直到1926年,他都一直待在那里,接受了整个中学教育。然而,即使是切尔滕纳姆那段短暂而又不快的日子,他也给自己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获得牛津大学的奖学金及毕业之时,他收到来自那所学校教师的数封热情洋溢的贺信,其中一封还问他是否能够将他在牛津取得的成功归属于“切尔滕纳姆老校友”的荣誉。赫伯特在信的页边毫不犹豫地写了一个“不”字。赫伯特最终转入布拉德福德学校,这为他提供了一个能实现自己学术潜能的环境。而且,在那里,他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和作为个人受到尊重的感觉。布拉德福德学校是一所男子中学,教育水准不俗,学生们具有广泛的社会背景。由于还没有从切尔滕纳姆的不快经历中恢复过来,所以赫伯特最初不那么自信,还无法适应这种不同校园文化的急剧变化。好在命运垂青,在开头几周,年轻的莱斯利·斯泰勒(kslieStyler,他后来成为赫伯特在牛津大学的同事)受学校的委派来照顾赫伯特。他很快就安定下来。当他回顾在布拉德福德的时光时,他认为那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之一,而且正是这段日子最终决定了他未来的职业。布拉德福德的氛围更加开放,管理也不那么严格,让人感觉如同在美丽的乡间散步。慢慢地,赫伯特越来越强烈地爱上了这个地方,他也进一步培养起自己敏锐的美感。学校有几个教师特别优秀,他们的课堂让赫伯特内心深处感到有一种不断进行思想交流的兴奋。戈达德(Goddard),古典文学的指导老师,对奥地利思想家奥托·斯宾格勒(Otto spengler)的思想很感兴趣。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提出一个命题,即文明的发展经历是一个繁荣与衰落的循环路线。戈达德带领赫伯特进入一个重要而又具有许多智识乐趣的哲学领域,既让他对大量假设和普遍原理的爱好得到满足;同时又通过更为正统的教学手段,使赫伯特对语言的各种精确的细微差别颇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