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政治人物
-
叶剑英在关键时刻范硕陈炯明发动兵变,他保卫孙中山脱险;“偷”送张国焘”密电”,他挽救了党和红军;审时度势,西山决策,他挥剑除奸;排除阻力,他坚请邓小平第三次复出。纵观叶剑英元帅在历史紧要关头所做出的种种抉择,你会明白,毛泽东为何如此评价他: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
张学良情爱档案汪睿本书所披露的少帅与七个女人的故事,都生动体现一个浓浓的“情”字。无论与天津名媛爱意深沉的友情(少帅口述:她在火车上自杀了,很刚烈的一个女的,我们给她送了两块匾);还是和意大利公使夫人“柏拉图”式的纯洁情愫(少帅口述:我跟墨索里尼小姐是好朋友,我也没想到她喜欢上我),其内幕都是少帅去世后的首次披露。 本书为那些熟悉张学良百战疆场、以西安兵谏彪炳史册的读者,展示了其侠骨柔肠、重情厚义的另一面……
-
周恩来二十六年总理风云杨宗丽,明伟 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周恩来一生的写照。《周恩来二十六年总理风云》可看作是特殊岗位、特殊历史时期的总理传记。它以历史时间为经,以重大事件为纬,经纬交织中凸显的是总理那颗赤子之心。 他组建“内阁”,为安排民主人士煞费苦心;“跃进”年代,他受到批评后一再检讨以至提出辞职;他苦撑危局,与无政府状态展开艰难的对抗;他“解放”干部,为邓小平等人复出费尽心机;他“改变世界”,利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巧妙运筹……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本书侧重描述了作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众多关于周恩来的书中独特的一种,尤为可贵的是,本书首次披露了许多当事人的回忆,都是鲜见的历史材料。
-
一九六五年后的彭德怀沈国凡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彭德怀元帅在中国政坛上消失了。《一九六五年后的彭德怀》真实地记述了曾经弘帅过千军万马的一代名帅彭德怀,在1965年9月被毛泽东点名、并秘密任命为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之后,在另一个特殊的战场上,顾全大局,忍辱负重,高举真理之旗,进行艰苦卓绝的工作,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尽摧残,仍正气凛然,威武不屈,用生命做了最后抗争的可歌可泣的悲壮历程。
-
在火线上—穆沙拉夫回忆录(巴基斯坦)佩尔韦兹·穆沙拉夫 著;张春祥、等 译2006年9月25日,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的回忆录英文版在美国纽约出版发行。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的自传25日在纽约上市。这本名为《在火线》的自传披露了巴基斯坦政局、国际反恐战争以及美巴反恐合作的很多内幕。截至10月14日,二十天内该书销量达70000册,仅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就售出28000册。 两次差点被刺杀的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可谓身处“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位。在这部详细而具有启发性的回忆录中,读者可以了解到反恐战争的第一手资料。穆沙拉夫总统细致描写了对于本·拉登、扎亚赫里及其党羽的追捕,讲述了对他的炸弹刺杀故事。他介绍了巴基斯坦军方的清山行动,以及基地组织仍在活动的瓦济里斯坦。
-
天下为公李菁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 周年,著名历史学家、孙中山研究权威学者杨天石教授亲笔审正、作序力荐。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胡锦涛孙中山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其经历、事迹、精神、思想都将永远是中国人民的珍贵财富。在中华民族最终完成国家统一、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一珍贵财富的作用。一切中华儿女都有了解孙中山、学习孙中山、继承孙中山事业的义务和责任。
-
走近中国高层政要虹霓在老百姓的眼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位高权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神秘而极富传奇色彩,一直是平民百姓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作者以新闻记者的独特视角,花费了几年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面对面地采访了十六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数十位他们身边的工作人员,撰写了本书。 ...
-
我与少奇王光美本书以王光美和刘少奇之间的生活、感情为主,生活味十分浓厚。 上世纪40年代,辅仁大学理学研究所物理学部毕业的王光美,放弃美国知名大学的留学机会,走上革命道路;作为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英语翻译,王光美和中共领导人刘少奇相识、相恋。两人于1948年喜结伉俪,此后的人生道路上相知相扶;“文化大革命”中,王光美和刘少奇不离不弃,其间王光美承受牢狱之苦12年,还经历了“丧夫三载方知晓”的深切苦痛;晚年的王光美,积极参与打造“幸福工程”,倾囊救助贫困母亲…… 本书珍贵图片中近20幅是首度面世,包括1949年二人与女儿刘平平的合影、上世纪50年代二人手挽着手参观幼儿园、60年代二人在中南海散步、晚年个人风采照等。
-
切·格瓦拉之死(美)杰伊·坎特(JAY CANTOR) 著;邹亚 译一部富于想象的宏篇巨著,构思巧妙、大胆,结构新颖,颇具后现代文学的色彩。这是杰伊·坎特把一个美洲大陆的传奇故事进行了再创造的结果。它必将带给你强烈的震撼。——《波士顿环球报》这是一本虚构小说,它的主题是切·格瓦拉,不是作为一个英雄,一个奇人或者一个魔鬼,而是一个历史的谜团:他的一生,只要还存留在历史中,就将一直对革命者们——或者说,每一个认定“只有彻底的革新才能让世界变得可以接受”的人——提出质疑。这是一本存疑之书,它把格瓦拉这个历史谜团清晰地放大在我们面前,但并没有给出解答。而对格瓦拉激烈的一生,面对他身后这个几乎没有改善的狂暴的世界,我们又能够做什么?绝望着屈服,犬儒地心满意足,还是在冷嘲热讽中隐藏自己?坎特先生说:“你的嘲讽将腐蚀的只是你自己,不是历史。让他的生命来审问你的生命。”——《纽约时报》这是一本史诗般壮丽的小说。作者运用史实、传说和他自己的惊人想象描述了革命领袖切·格瓦拉的一生。格瓦拉,一个来自自由的阿根廷家庭的孩子抛弃了他的医学事业,最终成为一个革命者。他和卡斯特罗在推翻原古巴政府的行动中成为挚友,随后又在领导一次玻利维亚的游击行动中绝交。本书不仅展现了格瓦拉大胆的革命行动,也提供了对拉丁美洲革命斗争的一个敏锐视角,一次真实与谎言的探险,以及对激进主义者的一次心理学上的鲜明注释。本书可称为关于切·格瓦拉的史上最详细最到位的传记小说。“切·格瓦拉”,这个响亮的名字:——这个人曾被称为“浪漫冒险家”、“红色罗宾汉”、“共产主义的唐吉珂德”、“拉丁美洲的加里波第”、“尘世的耶稣”,其事迹曾令西方和拉美媒体为之迷狂;萨特也称他为“最完美的人”;——这个人的头像被当作图腾,被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人印在T恤上,酒吧间、烈酒瓶上、雪茄烟上,他的形象随处可见,昨日革命领袖成了今日“时尚明星”;——这个人1959年曾经来华访问,并和毛泽东有过密切交谈。他传奇般的经历三使得他曾被认为是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气质的化身;从80年代开始,他就成为许多中国青年的精神偶像。
-
我曾是希特勒的保镖(德)米施 口述,(法)布尔西耶 整理,袁粮钢 译本书作者罗胡新·米施曾是希特勒的贴身保镖,1940年至1945年间,从柏林的总理府到希特勒的私人住宅,从“鹰巢”、“狼穴”到纳粹总部,他在5年当中日夜守在希特勒身边,直到第三帝国灭亡。他目睹了纳粹大小头目的许多活动见证了许多历史时刻,也了解希特勒不少秘密,其中包括这个大独裁者与情妇爱娃的私生活……希特勒自杀后,米施是最后一个离开地堡的德国军人之一。战后,他在苏联被关押了9年,释放回国后隐居一隅。现在,89岁的米施成了那段历史最后一个活的见证人。本书由法国《世界报》记者尼古拉·布尔西耶文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