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
-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著《警世通言》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婚姻爱情与女性命运。其二,功名利禄与人世沧桑。其三,奇事冤案与怪异世界。作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警世通言》构筑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我国古代白话小说,是在“说话”、“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加工、提高而来的。“说话人”的故事底本称为“话本”,现代学者称“三言”“二拍”为“拟话本”。与早期的“话本”相比较,《警世通言》在语言、文体和结构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语言,改变了过去书面语与口头语分离的状况,完全采用通俗、晓畅的白话,力避文白间杂,风格趋于统一。
-
西游记吴承恩《西游记》的故事对人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其中最精彩的章节,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高老庄娶媳妇、打白骨精、借芭蕉扇等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几百年来,它以其强烈的艺术魁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从而使它成为中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名著之一。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
-
全译聊斋(清)蒲松龄 原著,薛青 主编众所周知,《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思想、艺术成就勿需赘言。但今天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它绝非“三言二拍”那样通俗的市井文学,甚至不是《三国演义》那样的准白话文学,它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文言小说集。
-
中国古典文学知识大系表郝文霞目录
-
三国演义故事(明)罗贯中著;牛绍明[等]改编;周申插图暂缺简介...
-
豪放词三百首欧明俊编著目录
-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本社编暂缺简介...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趼人著;凌金兰点校1903年4月,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开始在《世界繁华报》上连载,一个月后,李伯元的好友,才华模溢的报人吴趼人告别报界,投身于小说创作,10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开始在《新小说》杂志上连载,引起巨大的轰动。与《官场现形记》一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也是一部暴露、谴责、讽刺、痛斥现实的作品,所不同的是,李伯元的目光紧盯着官场,而吴趼人描摹揭露的对象则是“中国群治之现状”。在一百零八回的篇幅中,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封建末世社地行将崩溃的历史画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典型地反映了吴趼人小说的艺术风格,笔锋凌厉,讽刺辛辣,风发泉涌,庄谐杂陈,由于吴研人感情激忿,嫉恶如仇,不免在描写上尽量夸张,失实溢恶,这是小说的缺点。
-
婉约词三百首邓立勋,胡遂编著封面题:邓立勋,胡遂评注。
-
元曲三百首(清)不题撰人编;吴兆基编译《元曲三百首》,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加以组织、整理,并运用准确、流畅的白话文进行翻译。编者在每一篇诗作前插入了诗作的创作背景,使《元曲三百首》的知识含量最大化,从而能够与作者迟到最大程度的共鸣。同时,大量切合正文内容的彩色文物、艺术图片,使《元曲三百首》的文化内涵有了丰富呈现。宋朝的没落,让元朝的铁骑乘虚而入。在蒙古人统治天下的那段时光中,汉人、南人备受欺凌。蒙古人轻视南朝文化,因此元朝的诗歌便告别了唐诗、宋词的优雅,转而向一种“草根”方向发展。同时大量的爱国文人由于不堪忍受外族的侵入,于是便纵情于茶房酒肆,寻欢于烟花柳巷,终日与伶人厮混,饮酒填曲遣怀。于是元曲诞生了。这并非是说元曲没有文化底蕴,恰恰相反,因为元曲的出现,中国的诗歌第一次从文人的专宠中脱离出来,而更加亲密地融入到了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