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
-
白居易集(唐)白居易著;孙安邦,孙蓓解评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少经离乱,避难越中,历尽困苦。贞元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宪宗朝为翰林学士,授左拾遗。上疏求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诸州刺史。文宗朝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定居洛阳,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居香山寺,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张籍等人倡导新乐府运动,致力于讽谕诗,而其闲适抒情之作,却博得当世与后人的喜爱与传诵。平易通俗,深入浅出,是其诗歌的最大特点。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本集从白居易三千多诗笔中遴选出近一百四十首(篇),主要是依据《中国家庭基本藏书》中“名家选集卷”编纂要求和读者对象,既考虑到思想性,又考虑到艺术性;既注意到提高,又照顾到普及。
-
荀子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珍藏版)》采用手工宣纸制作,纹理美观、细腻柔韧、耐折叠、洁白匀密、润墨性好、防腐防蛀、抗老化等良好性能,有“纸寿千年”的美誉,是极品藏书的最佳选择用纸。许多重要的文书典籍、书画珍品大多由宣纸得以传存。本系列图书是“手工宣纸珍本再造工程”组成部分。千锤百炼 历代见奇手工宣纸主产于安徽泾县(古代属宣城郡),故名“宣纸”。一般在芒种前后砍竹,在塘中沤100天;然后以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药物配制,经过捶洗、蒸煮、漂洗、发酵和调浆等多至上百道工序,出品往往需费时一至两年。手工宣纸帘纹自然,抗拉力强,可长期保持其耐折度和色泽度,是极品藏书的最佳选择用纸。不蠹不腐 纸寿千年手工宣纸从宋代起就配有杀虫驱毒功能的天然植物制剂,具有防蠹作用。现存的宋版书至今完好,未见虫蠹迹象。同时,手工宣纸坚韧柔软,洁白匀密,耐老化,耐破裂,润墨性佳,宜书宜画,有“纸寿千年”的美誉。手工宣纸成为传统书画艺术及历代一些重要的档案资料、珍贵图书、装潢裱托、碑文拓片等的专用纸。有鉴于此,国家质监局新近授予宣纸为原产地域产品国家标准,并受国际产权保护。金圣叹序:余当集才子书者六,其日曰《庄》也,《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谬加评订,海内群子皆许余以为知言。近又取《三国演义》读之,见其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堪与经史相表里。由是观之,奇又莫奇于《三国》矣。或曰:凡自周,秦而上,汉,唐而下,依史以演义者,无不与《三国》相仿。何独奇乎《三国》?曰:三国者,乃古今争天下之一大奇局,而演义《三国》者,又古今为小说之一大奇手也。异代之争天下,其事较平,取其事以伙传,其手又较庸,故迥不得与《三国》并也。吾当觉三国争天下之局,而叹天运之变化真有所莫测也。当汉献失柄,董卓擅权,群雄并起,四海鼎沸,使刘皇叔早谐鱼水之欢,先得荆襄之地,长驱河北,传檄淮南,江东,秦,雍,以次各定,则仍一光武中与之局,而不见天运之善变也。惟卓不遂其篡以诛死,曹操又得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位虽虚,正朔未改。皇叔宛转避难,不得早建大义于天下,而大江南北已为吴,魏之所攘,独留西南一隅,为刘氏托足之地。然不得孔明出而东助赤壁一战,西为汉中一摧,则汉益亦折而入于曹,而吴亦不能独立,则又成一王莽篡汉之局,而天运犹不见其善变也。
-
红楼梦(清)曹雪芹《红楼梦(套装全2册)(2011升级版)》是中国小说中反映时代最深刻的作品,它表现出任何其他作品所不具备的空前绝后的思想深度和哲学追求。小说通过描写贾府在政治上的衰落、道德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子弟的一代不如一代,预示着旧的制度必将走向没落的趋势。《红楼梦(套装全2册)(2011升级版)》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社会进步势力与贾母、贾政等封建家长为代表的封建势力间的冲突。《红楼梦》不同于以往作品之处是把人当人看待,特别是把女人当人看待,它实质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而封建家长从维护自己利益出发,凭借手中的权力对叛逆者采取无情的压制,甚至扼杀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激烈的矛盾集中表现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恋爱、婚姻问题上。
-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该书以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争夺天下,最终晋灭蜀吴,吞魏而代之的故事。《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作和代表作,也是第一部章回小说,第一部长篇小说,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小说自诞生以来,就成为民间传诵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作品之一。《三国演义》其实是《三国志演义》的简称。《三国志》是西晋时代的史学家陈寿编著的一部正史,由《魏书》、《蜀书》、《吴书》组成,被前人列为“二十四史”之一。“三国”这外名称,既指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又指当时的魏、蜀、吴三国。“演义”二字则从《三国志演义》开始演化为中国小说史上的专门术语:历史演义小说。
-
包青天奇案(明)无名氏撰;锦文标点本书原名《百断奇观重订龙图公案》,收录宋代包拯审案断狱的短篇故事一百则。包拯民间俗称包青天,这次出版时,照通俗的说法改书名为《包青天奇案》。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部小说集的成就并不高。一百则短篇故事,往往是先叙述案情和诉状,后边是判词结局,各则故事之间互不相通。由于故事来源驳杂,有的来源于传统戏曲,有的来源于口头传说,有的则来源于杂记案卷,因此,写作的风格、方笔的优劣、情节的繁简、人物的形象,各篇之间不一甚一致。但总的来说,书中的包公形象基本上反映了人民于水深炎热之中切盼救星的愿望,因而受到人民的喜爱,得到广泛的流传,同时又屡遭统治者的禁毁。到了清代,经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加工创作,在这些短篇包公奇案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龙图耳录》、《三侠五义》等长篇公案小说。本书始成于明代万历年间,因坊间辗转翻刻,版本繁多,各本之间篇目也不尽一致。这里彩用的底本,是最为通行的清嘉庆十三年李西桥作序的藻文堂刻本,另参校其他版本以补漏订论,加以标点。
-
西游记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二拍精选王军伟等编《初刻拍案惊奇》题材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其一是露骨的色情描写。许多作品,如《西山观设度亡魂,开封府备棺追活命》、《乔兑换胡子宣淫,显报施卧师入定》、《奇风情村妇捐躯,假天语幕僚断狱》等都有猥亵描写。这类作品表现出市民的庸俗情趣。其二是浓厚的宗教迷信、因果报应、宿命论思想。《王大使威行部下,李参军冤报生前》、《酒谋财于郊肆恶,鬼对案杨化借尸》、《李克让竞达空函,刘元普双生贵子》、《感神媒张容遇虎,凑吉日裴越客乘龙》等充满了感神遇鬼,善恶报应等的描写……“二拍”是我国古典小说史上最早由文人独立创作的两部话本小说集,正如现代的短篇小说集。其特点是容量小,篇幅短。尽管如此,短篇小说仍然可以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或主要人物某一阶段的经历、遭遇,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典型人物来,形象地提出和回答现实生活中某一重大问题。凌氏的一拍再拍,不仅忠实地履行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客观上也把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二拍”之前,虽有冯梦龙的“三言”,但冯氏基本上是整理加工宋、元、明三代的“词话”,较之凌檬初自创的“二拍”,后者在艺术风格上更趋一致,更显成熟,可谓开一代先河。“二拍”所述故事计80篇,其中绝大部分围绕好货与好色两大主题,恰如资本主义之金钱与美女。资本主义较封建社会,其进步在干个性与人性挣脱封建羁绊,其落后在于私欲的膨胀与放荡。可见资本主义对封建的解放之局限和不彻底性。过去很多人将凌氏的“二拍”视作异端,显然有失偏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采取批判地继承,历来是对文化遗产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相信读者必各有所悟。本书之选,为明崇祯年间刊行的尚友堂足本初刻与二刻,依次重新排序而成,并适当参阅了别本,校正误字。
-
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著;秦旭卿标点本书与《二刻拍案惊奇》总称"二拍"。明代末年,封建帝国已处在腐朽没落,而商品生产日益发达,"二拍"中大多反映了重商思想。此外,有着大量的男女爱情、婚姻故事,反映了要求自主、自由的市民阶层的道德婚姻观念。"二拍"标志我国白话小说由民间创作进入文人创作时期。本书以明尚友堂刊本足本为底本,经作者精心标点分段,一字不删,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拱欣赏研究的、物美价廉的简便足本读本。
-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编著;岳群标点冯梦龙编纂的《喻世明言》(初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有几个值得重视的地方。一是它汇集了宋元明白话短篇小说,为中国古代小说宝库提供了一份珍贵的遗产。二是冯氏通过他自己的三篇序言以及他编辑的这些小说本身,阐明了他对白话小说的社会意义、思想价值的深刻认识。三是通过《施润泽滩阙遇友》这样描写小商品生产者发家致富的故事,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渐现的市民意识与正处于衰落时期的封建伦理意识的矛盾冲突。它标识着市民文学的萌蘖。四是经过冯梦龙的编辑加工等创造性劳动,使得这些小说中不少篇章成为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之作,从而使通俗文学达到了社会认可的程度。在这些小说中有少数章节涉及到男女性爱的描写,摹其本意,或者是为了歌颂封建社会里那些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男女青年大胆热烈的爱情,或者是为了揭示封建礼教束缚下被扭曲的魂灵,或者是为了揭露那些满嘴仁义道德、暗地男盗女娼的无耻之尤,或者是为了展示那些荒淫无耻、残酷摧残女性的统治者的丑恶灵魂。除了极个别地方有较露骨的性描写外,其它都还是较含蓄、隐蔽的,而且大都意存规劝,暗寓警饬。相信读者能以批判的眼光对待这些描写。本书以上海古籍社影印的《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为底本校点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