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小说
-
最后的篇章(英)阿尔弗雷德·汤普森·丹宁(Alfred Thompson Denning)著;刘庸安,李燕译书摘(3)公正与确定性,上议院高等法官应该寻求做到公正吗?或者说,他们应该选择确定性吗?在50年代,在西蒙兹勋爵(I。ordsimonds)韵影响下,法律是静态的。但在瑞德勋爵的影响下,法律适度发展了。现在上议院高等法官的观点是不相同的。一些人赞成确定性,而不赞成公正。一些人赞成发展,而不赞成停步不前。很久以前,我就清楚地表明了我的观点。我常常把确定性看作一种不可捉摸的东西。(三)不再称作“发言”上议院高等法官的裁决书一直被称为“发言”。这是因为他们通常是在上议院的立法厅里开庭审案。上议院高等法官在发表意见时就像在议会辩论中的发言。在最后作出裁决时,一项动议就会提交到上议院,这和一次辩论后的做法是完全一样的。比如,上诉法院的一项判决要交由上议院批准,赞①附论(0biterDictum),是指法官在宣判时所表示的意见。这种意见对判案并不重要。它不属于判决的理由,因此并不形成有约束力的判例。但在以后的案件中可引用这些意见作为说服性典据。——译注成的人要说“赞成”,反对的人要说“反对”;有时上诉法院的判决被确认,有时则被推翻。现在裁决书绝对不是“发言”了。上议院现在不是在立法厅而是在委员会会议室里开庭审案。他们在那里听取各种陈述。但当他们拿出裁决书时,他们就在立法厅里开会。裁决书不再是发言,而是几篇论文。这些裁决书决不能以口头语言来表达。它们只能交给参与上诉的各方。它们有时很复杂,以致第一次读时都不大容易读懂,必须一个词一个词地加以研究和分析。所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会拖长裁决的时间。每一项原则的表述都不得不附加各种各样的例外。然后,律师、法官和法学家们就会对其进行仔细研究和评论,或表示赞成或提出批评。当然总是“怀有敬意”地提出批评。“怀有敬意”是个时髦用语,上议院高等法官在推翻下级法院的判决时常用这个用语。他们“怀着敬意”——有时是“怀着极大的敬意”,偶尔是“怀着极大可能的敬意”——地提出不同意见。这只是表示他们完全不同意的一种礼貌的说法。八、圣诞节时的家庭1982年圣诞节时,所有的儿女和孙子、孙女都来和我们一起过节,有些是在圣诞夜来的,有些是在节礼日那一天来的。但在圣诞节那一天,我们是在比肯菲尔德和年轻人一起过的。我当时为《星期日邮报》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经报纸编辑作了少许改动,不过还是我写的内容。它讲述了我们小时候和现在是怎样过圣诞节的。
-
人生看戏秦绿枝 著这是一本小书。首先,书里收集的文章篇幅小,一般只有千把字,多的也不过三千左右。特别长的如《侯宝林漫谈相声》,分成若干节,也还是可以独立成篇的小文章。其次是题材内容“小”,都是谈戏剧曲艺的。戏剧曲艺不管怎样自以为了不起,总挨不上国计民生的大业之列吧,总是在人们解决了衣食吧。但,“小中见大”,戏剧曲艺又是在演绎人生的,我的小文章也想从这一角度写出一点品味人生的新意来,不知是否“心劳力拙”,只有请读者审定了。另一样就是收在这本书里的《侯宝林漫谈相声》,也写于50年代初,当时的题目叫《相声漫谈》,也是连载的方式,每天登一篇,每篇四五百字。1956年,上海有家出版社想要这篇稿子看看,我略为梳理了一下,使之符合“书”的要求。不久,出版社嫌篇幅过于单薄,退了回来。转眼便是四十七八年的光阴过去,一直压在箱底,现在似可给予重见天日的机会了。
-
受伤者李静著本书收《安吉,哦,安吉》、《一个流氓的诞生》、《当堂吉诃德成为“勇士”》、《世纪末的一缕文化孤思》等30余篇作品。
-
王蒙文集王蒙 著《狂欢的季节》是“季节”系列长篇小说的最后一部,以波诡云谲的笔触描写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浩劫中,身处边疆的主人公钱文体验到的恐惧、绝望、冲动和期待。
-
淘金记沙汀著《淘金记》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四川安县北斗镇。据传镇上何氏寡妇的祖坟山筲长春背下深藏岩金,各路江湖人物对此早已虎视眈眈,眼见何家衰败日显,余威尚存,一时间,上至"上峰"下至士农工商、僧道乞丐、土匪袍哥、娼妓政客,"你方唱罢工我登场"一场围绕争夺和保护金矿的惊心动魄的血战就此展开…… 老奸巨滑的清水袍哥大爷白三老爷,横行霸道的联防怀念龙哥,精心设下一个的圈套;奸许多疑的浑水袍哥大爷的林幺长子,依恃人多枪多,用强用智;刚毅、刻薄的寡妇薄何氏与互存爱恋的老团总叶二爸独臂擎天…… 杀气阵阵、机关重重,悬念迭起、畸情丛生。有连环阴谋,三十立计无所不用其极,有合纵连横,争夺各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有战争,不过是心狠手辣的闹剧,有畸情、乱世迷情。面对狼狈为奸官匪一家的无情倾轧,蒲何氏该怎么办?面对扭曲的人性,惨淡的人生,黑暗的社会,她的出路在哪里?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蒲何氏能否逃过此劫…… 到故事结束时,虽然较量争斗的诗文还在继续着更加复杂曲折、更加惊险宏大的较量和争斗,但中华民族的希望曙光已绽露在东方……
-
春暖花开的时候姚雪垠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前后,在河南境内大别山下的一座小县城里,一群热血青年办起了救亡工作讲习班。这里有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各不相同的青年男女,他们不论担任教师,还是学员,都怀着同样兴奋的心情,办壁报,搞演出,下乡宣传抗日。他们的中坚人物参加了共产党或党的外围组织,活动实际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着。其时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战的政策,特务组织的魔爪已伸到该县,县城内的封建顽固势力也竭力反对和压制讲习班以及后来的战教团的活动,这样,各派势力、各种人物都无可避免地在抗日救亡的大考验前显出真面,甚至于一个家庭中,各个成员的表现也是泾渭分明。但抗日救国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不管反动势力如何猖獗,都不可能扼杀爱国运动的蓬勃生机;而在这弹丸小城发生的一切,正是当时国内形势的某种缩影。小说以生动的语言、典型的细节塑造了一系列性格气质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住同一寝室而个性全然不同的罗兰、林梦云、黄梅,有青年教师罗明、画家杨琦、诗人陶春冰,通过他们的工作、学习和刚刚萌生的爱情,展示了抗战初期救亡活动的真实场景,散发出浓郁的特定时代的生活气息。
-
太阳鸟郁秀著《太阳鸟》写的就是90年代末一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故事。美丽超常,并运用美丽获益的广州女孩阿晴;幽默、乐观开朗又极有才气的北京女孩杨一;追求真诚爱情却屡屡遭到情感挫折的广州女孩陈天舒;让人讨厌的是林希,其实她也只是在追求自己的爱情。这几位女孩的生活和爱情交织成一个个清新亮丽的故事。他们大多二十来岁,他们的生活没有承担太多的苦难和折磨,他们已经不再为美国的物质生活而感到惊奇,像父辈留学生一样,因为在国内已经见识了这一切。他们和一切同龄的青年一样考虑自己的前途,考虑自己的爱情。这就是新新生代留学生,也是最不为读者所知晓的这一代。看完《太阳鸟》,你会深深地感觉到,当我们习惯了在小说中看戏剧人生的时候,这本描写真实自然健康生活的作品真是太稀缺了。
-
到灯塔去(英)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著;瞿世镜译《达洛卫夫人》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有性作家之一。《达洛卫夫人》描写一位议员夫人一天的活动过程。全书以主人公为核心,以她的生日晚宴为枢组,突出地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典型,代表上流社会和习惯势力的“大医师”布雷德肖和平民出生的史密斯。同时对当时英国社会的中、上层阶级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本书让读者领略到典型意识流小说的各种特色,同时告诉人们,意识流小说并非仅仅艺术技巧的创新,它们也可以具有深放慢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海浪》《海浪》是20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费吉尼亚·伍尔夫创作力达到鼎盛时期的作品,出版于1931年,这部高度诗意化、抽象化,程式化的实验作品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故事,倒更像是一部由九个乐章构建而成的音乐作品,每个引子都是一篇精致的散文诗,以太阳和海浪的涨落与变迁对应生命的兴衰沉浮,跟在每段引子后面的是六个没有姓氏的,高度形式化的人物在各自相应的人生阶须-从儿童时代,学生时代,青春时代,中年时代直到老年时代-的瞬间内心独白。引子与正文互相映射,为读者的感官辟开前所未有的,细致入微的能道,最大限度地接近生命,时间,意识以及感觉的实质。这是一部在现代文学的殿堂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品,时至今日,仍以其精美绝伦的文本结构和诗意盎然的笔调激荡着我们的灵魂。《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有性作家之一。《到灯塔去》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配。灯塔塔尖的闪光即象征拉姆齐夫人的灵魂之光。本书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论小说与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她在小说理论研究上也颇有建树。本书收集了她的十多篇论文,分别论述作者对奥斯丁、爱略特、康拉德,哈代,劳伦斯,福斯特等人作品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文学论点,如时代变迁论,人物中心论,主观真实论,突破传统框子论等,以及她的批评方式,如印象式,透视式,开放式等。尤其是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作者以幽默讥讽的笔墨,挟击了当时男性对女性作家的性别歧视,被认为是一篇文学界的女权宣言。译者瞿世镜教授是中国知史的伍尔夫研究专家,其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奖。
-
没有个性的人(奥)罗伯特·穆齐尔(Robert Musil)著;张荣昌译《没有个性的人(套装上下册)》讲述了没有个性的人和等特戈多一样荒诞。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在奥匈帝国。人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1918年庆祝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在位70周年的活动。在这同一年,德国将庆祝德皇威廉二世在位30周年。所以,人们称奥地利的这个行动为“平行行动”。然而。1918年正好是这两个王国覆灭的年份。主人公乌尔里希是这个委员会的秘书。乌尔里希是这部长篇小说的中心人物。1913年8月,故事情节开始的时候,他32岁。在这之前他已经进行过三次尝试,企图成为一个出人头地的人。但是当军官、工程师和数学家的三次尝试都未曾取得令他满意的结果。最后他认识到,对他来说,可能性比中庸的、死板的现实性更重要。由于他在一个极其技术化的时代再也找不到“整体的秩序”,他便决定“休一年生活假”,以便弄明白这个已经分解为各个部分的现实的“因由和秘密运行体制”。这样,乌尔里希便退而采取一种消极被动的只对外界事物起反射作用的态度。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不再把人,而是把物质看作现代现实的中心:“今天……已经产生了一个无人的个性的世界,一个无经历者的经历的世界。”乌尔里希看到自己被迫面对自己的时代的种种问题,面对逻辑和情感、因果性和同属性。他认识到对他来说可能性比中庸的死板的现实性更重要。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不再把人,而是把物质看作现代现实的中心……穆齐尔不是描绘了一个过去年代的肖像,而是试图把握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社会精神状态中的典型特征并将其表现出来。这就是穆齐尔在这部长卷中所开辟的道路。
-
大漠暴狱东方明著本书记述的是一起建国以来罕见的事件。大西北贡嘛嘎劳改农场。一批以原国民党军官、中统军统特务、血债累累的刑事犯为骨干的暴狱团伙,趁“文革”混乱之机,网罗其他案犯,谋害劳改农场领导干部,秘密开展“策反”活动,用造谣诽谤、挑拨离间等手段手段分化、瓦解管教干部队伍,以女色诱饵拉人下水,还大肆筹集枪支弹药,准备大规模杀人越狱。在领导权蓦夺、暴狱团伙和坏头头内外勾结的情势下,劳改农场中的正义力量,一时遭到挫折,致使暴乱中许多干部和军人倒在血泊中,岗哨被占领,办公场所被战领……但是,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无所畏惧,他们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成了牢固的长城,维护了正义,战胜了邪恶。本书情节曲折,故事动人,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层层剖析,作者善于描述纷繁奇异的生活场景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侦探作家东方明的又一部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