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
-
被遮蔽的痛苦(法)尚塔尔·托马 著,周小珊 译《被遮蔽的痛苦》是一部很特别的作品,既不是艰深的文论,也不是单纯的随笔,而是读后感、评论、回忆、个人经历片段的紧密结合。尚塔尔·托马自己将之称为“间接自传”。她在书中提到的作家,帮助她加深对事物的理解,给予她的生活更多的厚度。这种“读过的书”与“经历过的事”之间有效的融合与相互促进,以及由此产生的共鸣,展现了阅读的快乐与收益,也展现了作者作为女性特有的敏锐感觉。作者从多角度去剖析痛苦,谈到电影,谈到文学,谈到个人生活,每个人都能在她的举例、分析、阐述、思考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
老土的女孩儿(美)奥尔科特 著,林图,于会萍 译生活中的大多数女孩都是平凡的,就像《流星花园》里的彬莱,没有惊人的美貌和显赫的家世,但是坚强而可爱。《老土的女孩儿》的主人公波利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她的朋友是一家富有的人,而波莉却是土里土气的。但这个老土的女孩儿总是给周围的人带来阳光,她像天使一样让人喜爱。她着手去做的每一件事都成功地做到了,长大的波莉也赢得了爱情。喜欢浪漫的姑娘们在本书最后如愿以偿。她的故事像童话一般美丽迷人。有一个思想贯穿着奥尔科特所有的作品,她自己把这种思想总结为:让那些孩子送到社会上的人明白:要让孩子们拥有健康的身体,以掌好生命之舟;要有优秀的教育作为压舱物使船只航行平衡;还要有良好的准则,指引驾驶员一路前行。健康、教育、纪律,就是老土的女孩儿的成长智慧。
-
外面的世界2(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黄荭 译《外面的世界Ⅱ》,书名本身就不言而喻。和《外面的世界》一样,它收录了玛格丽特·杜拉斯1962—1993年间写的报刊文章、序言、书信,随笔,有的已经发表过了,有的从来没有刊行过。有的文章源于政治或社会事件,出于义愤,有的是因为一部心爱的电影,一帧看了良久的画作,一次相逢,一夜寂寞。这些文字,这些作品集中遗漏的短章,是玛格丽特杜拉斯为身外的世界写的,它们构成了她的作品集的一个补充。这些托付于我、还有我自己重新找出来的文章看似散乱,其实蕴涵着一种延续。这种延续并不限于时间的先后顺序。它来自于主题本身。主题间或许未必真的存在着某种联系,然而它们相互交错,相互回应。全书所要展现的主题或许就是对法兰西的某种想法吧。《凡尔赛宫的巴拉丁公主,皇族的写照》眼中的法兰西,《圣特洛贝的特洛贝先生》眼中的法兰西,1968年5月,80年代,穿越历史喧嚣事件的法兰西,雅尼娜·尼埃普斯和拉尔大·吉布森攝影作品中的法兰西,像吊洛朗或巾莱松那样的创造者眼中的法兰西。这是一个被展示更多于被讲述的法兰西,这是一个对所有的风都敞开的民族。在其他的一些章节里,玛格丽特·杜拉斯把自己摆在自我世界和与之生活对应发生的外界大事的半途。在此,我们隐约窥到童年回忆中常常出现的风景。我们在那里再次看到了大海和死亡、兄弟和河流、母亲和爱情。在这里,我们得以踏上从《阿嘉塔》到《大西洋人》到《埃米莉·L》的道路。在这里,我们可以听到作家不停地躲开他人探问,却在暗地里作出的回答。心灵深处的点点滴滴都围绕着中心,时而在前,时而在后,相和相酬。由此,《外面的世界Ⅱ》,是内在包裹了外在,就像旋律包容了歌词,此书的脉络不拘泥于边边界界,写作的风格赋予它勃勃生气。
-
礼物(美)茱丽·嘉伍德(Julie Ganwood) 著;封硕 译美国最畅销的浪漫小说作家,开创西方浪漫小说最辉煌的纪元。茱丽·嘉伍德这个传奇女子,她用智慧浪漫的笔尖开创了西方浪漫小说最辉煌的纪元。她最得意也是读者反响最好的佳作之一《礼物》与《新娘》用独特而细腻的文字触碰着一颗敏感又炙热的心,将浪漫、感动却不失幽默的西漫小说风格发挥得淋尽致。温彻斯特家族中那个刁蛮、调皮的娃娃新娘莎娜如今已经长大,成了一位可爱、美丽、又讨人喜欢的绝代佳人。莎娜拥有着奇特的迷人气质,天真烂漫又性感的她甚至可以抛弃温彻斯特家族与圣詹姆斯家族之间的古老宿怨。对于即将成为自己丈夫的圣詹姆斯·纳山:拥有古老贵族家族继承人和被巨额悬赏通缉的海盗裴根的双重身份,她却毫不知情。当这个复杂、自负、英俊又骁勇善战的男人站到了她的面前时,他温柔的关爱撩动了莎娜心中最狂野、最柔情也是最深沉的爱。纳山从未对任何女人如此表露过自己的心声,然而面对莎娜,他无法不被迷惑,甚至到了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程度,因为她的不安而不安,因为她的愤怒而愤怒。美丽的莎娜勇敢且倔强地踏上了他的船并决心要完成俘虏这个男人的心,然而在他们即将回到英格兰的时候,她的爱却面临着阴谋,最终她能否顺利地通过考察并永远的和纳山在一起……
-
佐贺的超级阿嬷(日)岛田洋七 著,陈宝莲 译本书在台湾出版第一周即超越《达·芬奇密码》,荣登畅销书榜第一名,持续至今,长达一年!2006年台湾金石堂年度畅销书排行第一名!诚品年度畅销书排行第一名!2006年博客来年度畅销书排行第一名!香港各大书店畅销书排行第一名!连续三年位居日本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前列,至今销售超过380万册!《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唯一公开推荐的书!被誉为继《窗边的小豆豆》后又一部“教育下一代绝妙教材”的成长小说!2005年,深受感动的读者自动发起“一人一万日元”活动,募集到一亿日元的拍摄资金,把《佐贺的超级阿嬷》搬上银幕,成为电影史上最感人的事件之一。因为无力扶养,母亲只好将年仅八岁的昭广寄养到佐贺乡下的外婆家。在那些物质匮乏的日子里,乐观的外婆却总有神奇的办法,让艰苦的生活快乐地过下去,家里也始终洋溢着温暖与笑声……我把成绩单拿给外婆,小声说:“对不起,都是1分或2分。”“不要紧,不要紧,这些加起来就有5分了。”“啊?成绩也可以加起来吗?”外婆断然回答:“人生就是总和力!”“要带着笑容,好好跟人打招呼。”“穷人最能做的,就是展露笑容。”“你一笑,旁边的人也跟着笑了。”“穷有两种:穷得消沉和穷的开朗。我们家是穷得开朗。”“做有钱人很辛苦,要吃好东西,要去旅行,忙死了。”“穷人习惯穿着脏衣服,淋了雨,坐在地上,摔跤也无所谓。”“啊,贫穷真好!”
-
佛兰德斯的狗(英)奥维达编辑推荐一条灵狗与一个天才少年生死不渝的爱与友谊,许给孩子一份记忆,送给成人一柱光芒,抵御孤独与伤害的力量,成就爱与被爱的体验。被誉为“关于人与狗的第一故事”,与《夏洛的网》齐名,感动一生的经典成长读物,已出版260多种英文版,并4度被拍摄成电影,阿甲、安意如、舒飞谦、匙河、苏七七倾力推荐。拿到《佛兰德斯的狗》时,我不知道我会哭,眼泪像想要跃过幼稚园栏相杆的小孩,哪此欢跃鸸不受限制。被工作塞得满满当当的心,就像寒冷的房间里突然有了一线阳光,眼睛脆痛,受不了这灼热而滴下泪来。——安意如(作家)所有那些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喜悦与磨难,能够对宠物给予爱意与付出,能够无条件地去尊重一个贫苦的农夫,或者在灵魂深处有着敏锐感知力的人,都会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在故事的最后一页我泣不成声。这个永恒的故事属于每一个人。——毕泽尔(美国书评人)这个故事,有一种钻石一样的内核,在闪闪发光。——艾斯苔尔(小书房儿童文学网创办人)最近出门遛狗受尽白眼和冷言冷语。读了这个故事很受鼓舞,爱狗的和恨狗的人,都应该来读一读。——阿甲(童书专家,红泥巴儿童村创始人)奥维达作品的小主人公心中总是活跃着一种美的情感,尼洛的故事是美的梦幻的破灭过程。她的多数作品都是在描述幼小心灵中,一个艺术家的诞生。传递深邃的爱与同情,缔造永恒的信念与勇气,百年经典、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中小学生的必读书,不论你是否喜欢狗,你都没法绕开这个关于狗的故事,改编动画片名列“100个最经典动画场景”榜首。尼洛是一个孤儿,和年迈的姥爷一起生活,他们过着穷苦的生活,靠卖牛奶为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收养了一只被虐待的大狗帕奇,尼洛与大狗的感人故事从此展开。为了帮助这一家人,帕奇每天替他们拉车,跟尼洛一起进城。尼洛虽然贫穷,却拥有惊人的艺术天赋,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鲁本斯那样的大画家。尼洛深深地爱着一个美丽的女孩阿洛伊斯,她的父亲是全村最富有的人,不愿意女儿跟他这样的穷小子在一起。自尊的尼洛从此尽量远离阿洛伊斯,经常躲在一间小棚子里精心创作他最好的作品,准备在十二月参加安待卫普城举办的少年绘画比赛,拿到比赛的冠军。然而,厄运却接连不断;姥爷一病不起,日子变得越发艰难,而村里又发生了火灾,全村的人居然都怀疑尼洛是纵火犯;姥爷在贫困交加的风雪夜撒手而去,因为没有钱交房租,房东勒令尼洛搬出赖以栖身的小屋。在圣诞节的前夕,只有老迈的帕奇和他不离不弃,绝望地在街头流浪……图书目录佛兰德斯之旅——《佛兰德斯的狗》导读第一章 尼洛和帕奇第二章 男孩的心事第三章 黑白的世界尾声 永远不分离a Dog of Feanden译后记阅读分享附录 鲁本斯小传
-
类人孩《动物庄园》另类解读(英)乔治.奥威尔 著;余世存、赵华、何忠洲 译世界写作史上的反“反乌托邦”问题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山之作!史如小说,小说证史。人民类历史的演进,往往就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而一部美妙的小说,总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影子。把历史与小说结合的最好的,恐怕无过于所谓的“反乌托邦三部曲”。其一的《动物庄园》1944年由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写成,讲述发生在动物世界的一段历史与故事。但有意思的是,就是在做着过世后很多年,那些发生在现实世界的历史依然与之合拍的严丝严缝。本书截取过去的一段历史,用“注经”的方式,来解读隐蔽在小说背后的故事。“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二者谁又能分得清呢?不过,编注者之所以用历史来注《动物庄园》,所想刻画的对象倒是很清楚的,这也不过是把奥威尔小说中所想刻画的对象进一步真实化、现实化,身为编注者之一的余世存先生用了一个此为那个在小说和在真实历史中都出现过的主人公命名:类人孩。《类人孩-另类解读》以注疏的方式,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告诉读者那些隐蔽在小说背后的人和事真实之所在。
-
作者.作者(英)戴维·洛奇 著;张冲、张琼 译星期天的第一道亮光还没有照进来他就醒了,心头感到可怕的压抑,立刻想起是为了什么。再睡回去是不可能了,于是他躺着,就像海难幸存者被冲上荒无人烟、冰冷潮湿的卵石海滩,躺在那里,筋疲力尽,意气消沉,无法爬出那道潮水线,也不在乎自己的死活,听任阴郁的思绪像一波波碎浪般漫过心间。最让他感到难堪的是,这场屈辱的失败已经或不久就会传到他那一大群熟人圈子里,接下来的几周时间,他所遇见的人、他与之通信的人,没有不知道他——亨利·詹姆斯——在圣詹姆斯剧院舞台上被人高声起哄。每一家报纸都会报道这一事件,俱乐部、沙龙,甚至在仆人的住处,都会有人谈论这件事情,闲言碎语甚至会漂洋过海跨越疆界、他的每一次社交活动、每一次信件往来,都会因为双方的尴尬而显得极不自然,因为双方都不知道是该提起这件事昵,还是装作不知道,如果是前者,又该怎么提。有时,给小说加个前言以说明情节和人物纯属虚构或诸如此类的话好像很明智。但对本书,作者似乎得作一个不同的声明。几乎所有在作品中发生的故事都建立在事实基础上。除了一个无关紧要的例外,一切有名有姓的人物都是真实的。从他们的专著、戏剧、文章、信件、日记等引用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话。但在再现他们所思、所感、所说时,我行使了小说家特权;我想像了一些被历史记录忽略的事件和个人细节。因此,本书是一部小说,而且以小说的结构展开。它从故事结尾,或故事行将结束时开篇,接着从情节开端处倒叙,进而发展到中间部分,然后与开篇处的结局再次结合……
-
海(爱尔兰)班维尔 著,王睿,夏洛 译艺术史学家马科斯·默顿面临着人生的十字路口,正努力去应付所有的混乱。然而,人生新的缺失却在不断地折磨他,过去的伤痕也被证实是难以克服的。他决定回到儿时曾经度假的海边小镇。多年前的那个夏天,格雷斯一家好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格雷斯先生和太太,带着世故的安逸垣然,而最吸引马科斯的是与他年纪相仿的格雷斯家的双胞胎:沉默、没有表情的麦勒斯和暴躁、充满诱惑、直白的克罗伊。他逐渐了解他们,暗恋、不安、羞怯、幻想、甚至有了亲密的交往。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如此传奇,困扰了他的余生,也影响了之后的一切……
-
三个六月(美)朱莉亚·格拉丝 著;刘珠还 译我们最后到达的地方,实际上就是我们心中原本想要去的地方。“时间仿佛是架手风琴,时而拉长,时而缩短,收放之间,发出千种旋律。”《三个六月》以1989、1995和1999年的三个六月为三个乐章,分别以大西洋两岸的希腊海岛、苏格兰鹈林老屋和纽约为场景,叙述了一个苏格兰家庭和他们所爱的人的聚散离合,交织着忧伤与欢乐,惶惑与坚持,甜美与苦涩,逝去与拥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纠缠。书中人物总是在小心翼翼地回避着那个似乎让他们尴尬的字眼:爱,但浸润着整部小说的正是传递在夫妻、恋人、兄弟、朋友、父母与子女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千姿百态、生生不息的爱。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在心碎、羞愧和遗憾,以及在失去机会的边缘,如何生存和生活的书。”《三个六月》叙述了1989,1995,1999三年夏天,在大西洋两岸,一个苏格兰家庭的故事。本书打败《可爱的骨头》(The lovely bones) ,夺得200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最高肯定。据作者格拉丝自己的说法,《三个六月》是“一部关于我们在心碎、羞愧、遗憾,以及失去机会的边缘,如何生存和生活的书。” 书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幸运儿:他们受过很好的教育、有很好的房子、被家人支持、不缺钱花,而且他们所处的环境也几乎同样是享有特权的:在苏格兰一个古朴的老宅中、在希腊的孤岛上、在纽约长岛看得到海的考究楼房里。这些生活在良好家世与环境之中的人未尝能免于受苦,而他所写的正是这些人的痛苦和他们的努力。因为种种幸运的际遇,他们拥有自己理想的生活,然而他们仍然无法逃脱于向世界和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的自我肯定几乎是破碎。几乎什么都不缺的人,自知得到了命运的眷顾,所以常常掩饰着自己的不幸,然而掩盖的行为又加深了内心的痛苦。他们是幸运但不见得幸福。《三个六月》有动人的细腻,是近年来文学类小说中少见的温柔娴雅,而这种温情让你总在阅读之中,照见自己。小说带着19世纪英国小说的典雅温婉,但是在时空背景的描摹上,却能恰如其分地呈现出现代的风貌情境,稳当又现代。在这本长篇小说里,你会感到难言的妥贴与自在,以一本处女之作而言,实在难得的不可思议。用电影的语言来说,格拉丝场面调度的灵巧与运镜流畅的稳定度,足叩大师之堂。正如陈雨航先生所点出的,本书的特点与妙处全在暗场,那个留在文本与读者中间的空隙。格拉丝在处理这些冲突与对立的场面时,有意无意的全都退了一步写。她将这些刀锋放入每个角色的潜流里,回荡、沉吟。有时也只是留下一些悬疑,在前后几笔带过,让读者自行连结。 “这是一部探讨如何跨过内心伤痛与遗憾的藩篱,放手迎向未来的小说。” 三部曲的结构里,每个大段落的主角,同时都面临了死亡的课题,丧夫丧妻的哀痛与麻痹,看着可能成为情人的人,一点一点地被死神毁坏。在一步步崩塌的生命里,勉力自持着的尊严与骄傲。“曾经在希腊吸引过他父亲的女子,现在受他吸引。十年里的三个六月,人们的生命彼此交缠、互动,而认清自己。”不管贫富贵贱,同样要面对如何勇于追求自己的生活。作者透过一个性格鲜明但出场时间极短的角色安娜,坚定又无情地说:“我们最后到达的所在,实际上就是我们心中原本打算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