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
-
荷马史诗(古希腊)荷马著;王焕生编写暂缺简介...
-
名利场(英)萨克雷著;魏京译暂缺简介...
-
雾都孤儿(英)C.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著;何文安译主人公奥立弗·特威斯特是出生在救贫院中的孤儿,他在救贫院的寄养所里被“养育”了九年,然后被送到一个承办丧事的棺材店里当学徒;他无法忍受这里的不公和虐待,于是历经艰难逃往伦敦,不料落入贼巢之中。经一番周折,最后在一些好心人和老绅士的帮助下重新得救并夺回遗产;老绅士收奥立弗为养子并对他施以知识的恩泽。 《雾都孤儿》标志着狄更斯文学生涯的真正开始。狄更斯21岁时,还是一名鲜为人知的速记员,……而且当时他把主要精力(以及小说中的一些素材)都用在为名家报纸和期刊写的随笔和短篇故事上。这些随笔和故事,配上克罗克沙克的插图,使狄更斯获得更大的成功,赢得更多的读者,并促使他着手创作一部历史小说。这部小说,狄更斯是边写边在月刊上连载的,写得很精彩,稿酬也比以前高。这就是《匹克威克外传》。接下来的半年中,更多的出版商竞相取悦狄更斯。他受聘主编一家新杂志《本特里杂志》,由此狄更斯开始了真正的小说创作。“这或许是我所想过的主题中最好的一个……我全身心地投入奥列佛的创作中。”狄更斯后来为《雾都孤儿》写的序言,证明他脑海中创作的宗旨是清晰的:我希望通过小奥列佛表现出善的定律——能在各种逆境中生存,直至最后胜利。使奥列佛遭受痛苦折磨的,是伦敦黑社会的罪犯。狄更斯不像某些当代小说家那样,用浪漫的笔调去描写这些罪犯。那些小说家笔下的盗贼,都是风流倜傥、情场得意的绅士模样。而狄更斯刻画的,是他们“悲惨的现实”。这种“现实”,正是这部小说巨大而永恒的魅力所在。这些是狄更斯通过细致观察了解到的。这方面早在他写的有关伦敦街上和刑事法庭上的随笔里就得到了体现。同时,狄更斯自身的 经历也是了解现实的另一途径。他生长在一个如果不是因挥霍无度,本该是温暖幸福的家庭。他饱尝了孤独童年的痛苦,也体会到财产得而复失的迷茫。他在一家制造鞋油的小厂做徒工的那些日子里,曾经绝望过。后来他说,那时他自己完全有可能变成一个抢劫犯或小流氓啊。至于奥列佛的身世,狄更斯表现了不同层次的真实。让一个有真正高贵血统的孩子成为一名不幸的孤儿,用传统的 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以及流行的爱情故事,来表现“善的定律”的持久性;狄更斯可以像当时流行的戏剧作家们那样,在作品中让养父母来抚养一个弃儿(当时有几十部剧本的名字都少不了“孤儿”或“弃儿”)。但狄更斯看得更远, 捕捉到新近修正的济贫法的苛刻,和教区贫民习艺所的典型讽刺意味。《雾都孤儿》开头几章发表后,尽管很明显是要 “待续的”,但狄更斯并没有公开表明它是一部小说的开头部分,只是撰文写道:这是一篇“论文”,是对新济贫法的“一瞥”。然而,这“一瞥”在好几章中都显得那么尖锐;小说副标题“教区孩子的历程”加强了“一瞥”的力度。贫民习艺所展现出来的生活画面吸引着许众多的读者,到处流传奥列佛的“我还要”这句话,以及鲜活的人物——教区干事班布尔先生——这个名字已成为小暴君和自命不凡的小官吏的代名词。
-
黛尔菲娜内克著;刘自强,严胜男译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法国的上流社会。美丽聪颖、善良正直的黛尔菲娜20岁就成了寡妇。贵族青年雷翁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黛尔菲娜与他一见钟情。但雷翁斯已经与凡尔龙夫人的女儿玛蒂尔达订婚……
-
城堡(奥地利)(Franz Kafka)卡夫卡 著;高年生 译《城堡》是一则宗教寓言;城堡是权力象征、国家统治机器的缩影。这个高高在上的衙门近在咫尺,但对广大人民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即。《城堡》是为官僚制度描绘的滑稽讽刺画,是极权主义的预示;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欧洲盛行排犹主义。《城堡》是犹太人无家可归的写照;K的奋斗是为了寻求真理。人们所追求的真理,不管是自由、公正还是法律,都是存在的,但这个荒诞的世界给人们设置了种种障碍,无论你怎样努力,总是追求不到,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K是被社会排斥在外的“局外人”,不仅得不到上面的许可,也得不到下面的认可。他自始至终是一个“陌生人”。K的这种处境是现代人命运的象征。人不能不生活在社会之中,但社会不允许、也不承认他是社会的真正成员;《城堡》反映了卡夫卡和他父亲之间极其紧张的关系。城堡是父亲形象的象征。K想进入城堡,而城堡将其拒之门外,这反映了父子对立和冲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当然,这些评说只是人们所作的诸多评说的几种可能性。未来世代还将不断地评说下去。每一种评说,即便正确,也可能只涉及到其中某一侧面,因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很难加以单一的概括。卡夫卡作品的本质在于提出问题而不在于获得答案。意味深长的是,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都没有写完。美国当代女作家乔伊斯·欧茨指出:“对许多读者来说,卡夫卡还是一个永恒的谜……要‘解开’这个谜就意味着‘解开’人生的真谛。应该如何解释卡夫卡,如何超越卡夫卡笔下典型主人公的立场,如何去认清《城堡》本身的秘密!——看来这一切都是难以做到的……”不过,从某个角度加以认识的可能性并非完全不存在。
-
日瓦戈医生(俄)帕斯捷尔纳克;蓝英年,张秉衡译暂缺简介...
-
小酒店(法)左拉著;张成柱译暂缺简介...
-
萨朗波(法)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著;郑永慧译《萨朗波》是一部历史小说。时代背景是公元前三世纪时罗马和迦太基进行激烈斗争时期,地点在迦太基;迦太基是当时北非沿岸的一个奴隶制国家,原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地,据说在公元前八百年建成,到公元前一四六年被罗马毁灭。小说描写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被罗马打败,要担负巨额赔款,统治阶级荒淫无耻,挥霍无度,以致国库空虚,积欠雇佣军的军饷无法支付。雇佣军在利比亚人马托的带领下举行哗变,包围了迦太基城。马托爱上了迦太基统帅阿米尔卡的女儿萨朗波,在希腊奴隶斯庞迪斯的引导下潜入迦太基城,盗走了保佑迦太基城的神衣。这件神衣恰恰是由萨朗波负责守护的。阿米尔卡回师解救迦太基城,初战失利,亏得萨朗波只身走进马托的营盘,取回神衣,才扭转了战争局势。阿米尔卡用计包围了起义军,又用分化瓦解、收买叛徒的办法对起义军逐个击破,彻底消灭。马托被俘,被残忍地处死,萨朗波的眼光同马托的眼光相遇以后,如受雷击一般,也倒地死去。<
-
罗马神话故事王新良编译版权页题:王新良编。
-
爱伦·坡短篇小说集(美国)(Edgar Allan Poe)爱伦·坡 著;陈良廷、徐汝春、马爱农 译他在短短一生写下的不少作品中,文学评论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当时文坛上,除了詹姆斯·罗塞尔·洛威尔之外,几乎无人可与颉颃。洛威尔一向不轻易赞扬别人,却把坡誉为“最有识见、最富哲理的大无畏评论家”。当代文学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也称“坡的文学评论确实是美国文坛上空前的杰作”。他一向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他的艺术主张几乎贯串于他的所有作品中,包括诗歌、短篇小说和论文。在这些作品中,他声称“一切艺术的目的是娱乐,不是真理”。他认为“在诗歌中只有创造美——超凡绝尘的美才是引起乐趣的正当途径。音乐是诗歌不可缺少的成分,对诗人力求表现超凡绝尘的美尤其重要。而在故事写作方面,艺术家就不妨力图制造惊险、恐怖和强烈情感的效果。而且每篇作品都应该收到一种效果”。他的独创性论文如《写作的哲学》(1846),《诗歌原理》(1850),评论霍桑《古老的故事》,评论朗费罗、柯尔律治、华兹华斯、丁尼生等人的诗歌、以及评论狄更斯《老古玩店》等的作品都显示了他的精辟见解,至今仍被视为文艺批评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