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
-
望乡(日)山崎朋子著;陈晖,林祁,吕莉译本书为日本电影《望乡》的文学原著, 由《山打根八号娼馆》和其续篇《山打根的墓》组成.
-
无名的裘德(英)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著;洗凡译《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1840-1928)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叙述乡村青年裘德.福雷的一生悲剧。裘德聪颖好学,得到学校老师费洛特孙的鼓励,立志进基督寺学院修习神学。他爱美貌而粗俗的酒吧侍女阿拉贝拉的诱惑而同她结了婚,但不久阿拉贝拉就抛弃裘德另觅新欢。裘德移居基督寺,半工半读,希望将来上大学。他与表妹苏.布莱德赫相遇。苏聪敏善感,脱俗不羁,两人一见倾心。但苏出于一时的自虐心理,突然决定嫁给久已对她有意的费洛特孙。尽管裘德极力抑制对苏的感情,仍迷恋不舍。虽然费洛特孙对苏尊重体贴,但苏终因生理上的拒斥而离开了他,投向裘德。两人与各自的配偶离婚后,本可正式结合,但苏一面担心结婚会葬送爱情,一面又迷信福雷家族的婚姻总是不幸,她宁愿和裘德自由同居,并生育了子女。他们的行为为教会所不容,世俗所不齿。裘德壮志不酬,谋职无路。绝望中,他的长子(阿拉贝拉)同弱妹幼弟一起吊死。苏遭此惨变,极度悔恨自卑,终于向命运和教会屈服,回到前夫的身边。裘德受此沉重打击,终日纵酒。已被人抛弃的阿拉贝拉乘机诱骗表示愿和他成婚。但裘德对苏始终未能忘情,郁郁成疾,年未三十就含恨而终。哈代自称这部小说要写出“灵与肉的生死博斗”。客观上它揭露了在当时制度下,穷人子弟虽有才华,却上进无门;普通妇女向往自由,却处处受挫。它对教会的欺罔专横,世俗的虚伪冷酷,也作了尖刻的嘲讽抨击。
-
陈燕妮(美)陈燕妮著本书是一本陈燕妮的随笔集,收录了她的随笔40多篇。
-
马丁·伊甸(美)杰克·伦敦(Jack London)著;孙法理译本书是《译林世界文学名著》系列之一,书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甸是一名水手,一个未经文明驯化的“野蛮人”,偶然结识了上层社会的露丝一家。 在爱的激发下,他锲而不舍地阅读和写作,却没有人理解他,连他奉若神明的露丝也背他而去。他一文不名,历尽坎坷,终成为名噪欧美的红作家。尽管跻身名流,腰缠万贯,他已洞悉世态暖凉,丢失了人生的乐趣。上层社会的迷人光环早已褪色,他也不能退回到从前的劳动世界去。生活是没有边际的虚无。他在海的深渊里找到最后的解脱。
-
城堡(奥地利)(Franz Kafka)卡夫卡 著;高年生 译《城堡》是一则宗教寓言;城堡是权力象征、国家统治机器的缩影。这个高高在上的衙门近在咫尺,但对广大人民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即。《城堡》是为官僚制度描绘的滑稽讽刺画,是极权主义的预示;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欧洲盛行排犹主义。《城堡》是犹太人无家可归的写照;K的奋斗是为了寻求真理。人们所追求的真理,不管是自由、公正还是法律,都是存在的,但这个荒诞的世界给人们设置了种种障碍,无论你怎样努力,总是追求不到,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K是被社会排斥在外的“局外人”,不仅得不到上面的许可,也得不到下面的认可。他自始至终是一个“陌生人”。K的这种处境是现代人命运的象征。人不能不生活在社会之中,但社会不允许、也不承认他是社会的真正成员;《城堡》反映了卡夫卡和他父亲之间极其紧张的关系。城堡是父亲形象的象征。K想进入城堡,而城堡将其拒之门外,这反映了父子对立和冲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当然,这些评说只是人们所作的诸多评说的几种可能性。未来世代还将不断地评说下去。每一种评说,即便正确,也可能只涉及到其中某一侧面,因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很难加以单一的概括。卡夫卡作品的本质在于提出问题而不在于获得答案。意味深长的是,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都没有写完。美国当代女作家乔伊斯·欧茨指出:“对许多读者来说,卡夫卡还是一个永恒的谜……要‘解开’这个谜就意味着‘解开’人生的真谛。应该如何解释卡夫卡,如何超越卡夫卡笔下典型主人公的立场,如何去认清《城堡》本身的秘密!——看来这一切都是难以做到的……”不过,从某个角度加以认识的可能性并非完全不存在。
-
白衣女人(英)威尔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著;叶冬心译侦探小说中描述的侦探经验和破案方法,由于其独特的视角和奇巧的构思,常常被现实生活中的警探引为借鉴,激发其破案的灵感。欧美的一些警察学校,至今仍常选用某些侦探名著中的案例作为考题或案例分析的楷模。我国许多破过大案奇案的警探们,也常满怀感情地回忆起一些侦探名著对自己的启迪和影响。甚至连一些著名科学家也是侦探惊险小说的爱好者,他们认为小说中的逻辑推理对他们的科学思维颇有启发。文学作品和读者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我们不能强行使人读一个层次一个方面的作品;有了各个层次的作品,读者便可择善而读之。在文学作品的层次中,严肃文学是高档的,而通俗文学则比较普遍为一般读者所接受,两者不能偏废,应有一些档次较高的通俗文学。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如迪伦马特、西姆农等也曾出过侦探惊险小说。一贯在冷战时以写间谍小说闻名于世的约翰·勒·卡雷也由通俗小说家升格为档次较高的文学家;因为他的作品,非复仅为读者消闲之用,已成为对人民进行保密教育的有益读物了。最近我们政府号召人民加强保密措施,是有现实意义的。有意的泄密干犯了国法,无意的泄密则将成为个人永世的良心谴责,于国家民族或个人都不是一件可以忽视的事情。群众出版社自建社以来出版了大批中外侦探惊险小说,在社会上颇有影响。现在他们决定出版一套《世界侦探惊险名著文库》,准备从侦探小说之祖美国作家爱伦·坡开始,陆续出版世界著名作家的侦探惊险小说名著,以飨读者。他们的态度是严肃的,他们为繁荣文学事业,活跃中国读书界的用心是真诚的。
-
十日谈精选(意)薄伽丘著;王林,万萱译据英文本译出。
-
我没有时间了(南斯拉夫)覩山·弝引(Dusan Pajin),张香华编;(南斯拉夫)金晓蕾,张香华译本书选录了南斯拉夫驰名世界文坛的诗人如波帕、玛西摩维奇、彼德罗夫等最具代表性的诗作百余首,展现了南斯拉夫澎湃的民族诗魂,以期与每一颗敏锐的诗心共鸣交融。
-
无限(意)莱奥帕尔迪著;吕同六选编本书出版得到了意大利莱奥帕尔迪研究中心资助。本书所收插图,系意大利画家阿古斯托·玛扎加里1934年所作。
-
爱伦·坡短篇小说集(美国)(Edgar Allan Poe)爱伦·坡 著;陈良廷、徐汝春、马爱农 译他在短短一生写下的不少作品中,文学评论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当时文坛上,除了詹姆斯·罗塞尔·洛威尔之外,几乎无人可与颉颃。洛威尔一向不轻易赞扬别人,却把坡誉为“最有识见、最富哲理的大无畏评论家”。当代文学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也称“坡的文学评论确实是美国文坛上空前的杰作”。他一向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他的艺术主张几乎贯串于他的所有作品中,包括诗歌、短篇小说和论文。在这些作品中,他声称“一切艺术的目的是娱乐,不是真理”。他认为“在诗歌中只有创造美——超凡绝尘的美才是引起乐趣的正当途径。音乐是诗歌不可缺少的成分,对诗人力求表现超凡绝尘的美尤其重要。而在故事写作方面,艺术家就不妨力图制造惊险、恐怖和强烈情感的效果。而且每篇作品都应该收到一种效果”。他的独创性论文如《写作的哲学》(1846),《诗歌原理》(1850),评论霍桑《古老的故事》,评论朗费罗、柯尔律治、华兹华斯、丁尼生等人的诗歌、以及评论狄更斯《老古玩店》等的作品都显示了他的精辟见解,至今仍被视为文艺批评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