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
-
包法利夫人(法国)福楼拜著暂缺简介...
-
王子与贫儿马克·吐温无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邱胜 主编,王剑东 改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真切震憾人心的,是保尔钢铁般的意志,是他身残志坚,敢于向一切困难挑战的英雄气度和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任何时代、任何一个力图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同样需要的,这才是这部红色岁月里诞生的作品魅力之所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通过对保尔·柯察金成长历程的描述,从中折射出特定时代的战斗烽火、建设场景、社会生活风貌,具有独特的认识作用与教育价值。 保尔出生于一个贫苦的铁路工人家庭,从小天真顽皮,富有强烈的抗争意识。在地下赏员朱赫来的帮助下,保尔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分奋不顾身地从匪兵手下救出朱赫来,自己却因此被捕,受到严刑拷打,但未吐露只言言片语。他上前线后奋勇作战,数次立功,数次受伤,最后不得不因右眼失明离开前线。在地方上,保尔继续奋战在建设第一线,不顾伤病,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在天寒地冻的筑路工地上,保尔与共青团员们一起与寒冷、饥饿、关病和匪帮的偷袭作斗争。即使双脚冻坏,发高烧仍然不下火线,直到昏倒在工地上,因身患伤寒差一点不冶身亡。在遭受双目失明、瘫痪在床的沉重打击之后,保尔考虑的不是自己生命的长短,而是如何尽快重返战斗岗位。他终于找到了以笑代刀的战斗途径,实现了日夜盼的重新归队的理想。
-
汤姆·索亚历险记(美)马克·吐温著无
-
爱的教育孙绍振 主编《爱的教育》的作者是意大利亚米契斯,全书以一个四年级小学生日记的形式来展现,以他的眼光来看世界,其中穿插一些小学生父母的评论。整部书的主导思想想就是书名“爱的教育”。在作家看来,儿童都是可爱的,就算书读不好,也只是运气不好罢了,不该因此责怪孩子。书中还塑造了一些令人敬爱的老师。安利柯与父亲一同去拜访父亲老师的片段被屡屡转载,成为大家都熟悉的故事。
-
都柏林人(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著;徐晓雯译《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充满张力的作品。一方面,乔伊斯大量地取材于自己的个人生活,另一方面,他又极其巧妙地把这部书写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的虚构作品——读者无法把斯蒂芬与乔伊斯完全等同。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的诠释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愉悦。《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情节既有序,又松散。全书分为五章,虽然没有小标题,根据内容,却可以很清楚地划分为:童年时期的感受、学校生活以及青年时期的成熟、悔罪、摒弃宗教、选择流亡来追求真正的独立。从古典意义的情节上来讲,实在没有多少起伏跌宕。但是,从现代主义的情节上来讲,不但全书都贯穿着一种追求领悟的冲动,甚至每一个章节中,都有着结构上的循环以及这种重复性结构逐步加深的主题意义。如果说,一定要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找出一个情节主线的话,那就是,主人公斯蒂芬的自我世界以及这个自我世界在成长过程中的产物。在第一章中,我们看不到开端——高潮——结尾那样井井有条的情节发展,相反,我们体验到的,是婴儿斯蒂芬以及学童斯蒂芬眼中的世界。反复出现的场景动作支离破碎,一如它们印在主人公意识中的模样。甚至从这个时期开始,斯蒂芬就已经显露了“艺术家”的气质与使命。不妨来看一下开篇,我们会发现,斯蒂芬的感觉是全面的,他那儿语中,记录下了精确而真实的感受:他听到了父亲给他讲的故事;他看到了父亲脸上有很多毛;他尝到了柠檬味儿的辫子糖;他的触觉也很灵敏,知道尿床后,先是暖烘烘的,接着就变凉了;他还闻到了油纸的怪味儿。他的创造力变成了他应付世界的办法。当丹蒂姨妈责骂他时,他躲在桌子下,把来自成人世界的威胁与压力变成了“诗歌”。在教会学校中,他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幻想着文字的盛宴。
-
汤姆叔叔的小屋邱胜 主编,闫欣 改译《汤姆叔叔的小屋》既描写了不同表现和性格的黑奴,也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奴隶主嘴脸。它着力刻画了接受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精神、逆来顺受型的黑奴汤姆;也塑造了不甘心让奴隶主决定自己生死的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如伊丽莎和她的丈夫乔治·哈里斯。同时,也揭示了各种类型的奴隶主的内心世界和奴隶主不完全相同的表现。这本书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因此,《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对美国废奴运动和美国内战中以林肯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胜利,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作为一本文学作品,美国著名诗人亨利·朗费罗说它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和《汤姆大伯的小屋》,作者是美国女作家比彻·斯托夫人(1811—1896)。比彻·斯托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曾经做过教师。她在辛辛拉提市住了18年,与南部蓄奴的村镇仅一河之隔,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一些逃亡的黑奴。奴隶们的悲惨遭遇引起了她深深的同情。她本人也去过南方,亲自了解了那里的情况,《汤姆叔叔的小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此书于1852年首次在《民族时代》刊物上连载,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们无与伦比的欢迎,仅第一年就在国内印了100多版,销了30多万册,后来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评论界认为本书在启发民众的反奴隶制情绪上起了重大作用,被视为美国内战的起因之一。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托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一句玩笑话充分反映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长篇小说的巨大影响。故事从一个奴隶主与一个奴隶贩子的讨价还价中开始。美国肯塔基州的奴隶主谢尔比在股票市场上投机失败,为了还债,决定把两个奴隶卖掉。一个是汤姆,他是在谢尔比的种植场出生的,童年时就当伺候主人的小家权,颇得主人欢心,成年后当上了家奴总管,忠心耿耿,全身心维护主人利益。另一个要卖掉的奴隶是黑白混血种女奴伊丽莎的儿子哈利,伊丽莎不是一个俯首贴耳死心塌地听主人摆布的奴隶,当她偶然听到主人要卖掉汤姆和自己的儿子哈利后,就连夜带着儿子在奴隶贩子的追捕下跳下浮冰密布的俄亥俄河,逃到自由州,再往加拿大逃奔。她丈夫乔治·哈里斯是附近种植场地奴隶,也伺机逃跑,与妻子汇合,带着孩子,历经艰险,终于在废奴派组织的帮助下,成功地抵达加拿大。汤姆却是另一种遭遇。他知道并支持伊丽莎逃走,但是他自己没有逃跑。由于他从小就被奴隶主灌输敬畏上帝、逆来顺受、忠顺于主人这类的基督教说教,对主人要卖他抵债,也没有怨言,甘愿听从主人摆布。他被转卖到新奥尔良,成了奴隶贩子海利的奴隶。在一次溺水事故中,汤姆救了一个奴隶主的小女儿伊娃的命,孩子的父亲圣·克莱从海利手中将汤姆买过来。当了家仆,为主人家赶马车。汤姆和小女孩建立了感情。不久小女孩突然病死,圣·克莱根据小女儿生前愿望,决定将汤姆和其他黑奴解放。可是当还没有来得及办妥解放的法律手续时,圣·克莱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人杀死。圣·克莱的妻子没有解放汤姆和其他黑奴,而是将他们送到黑奴拍卖市场。从此,汤姆落到了一个极端凶残的“红河”种植场奴隶主莱格利手中。莱格利把黑奴当作“会说话的牲口”,任意鞭打,横加私刑。汤姆忍受着这非人的折磨,仍然没有想到要为自己找一条生路,而是默默地奉行着做一个正直人的原则。这个种植场的两个女奴为了求生,决定逃跑,她们躲藏起来。莱格利怀疑汤姆帮助她们逃走,把汤姆捆绑起来,鞭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但是汤姆最后表现出了他对奴隶主的反抗,什么都没有说。在汤姆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过去的主人、第一次卖掉他的奴隶主谢尔比的儿子乔治·谢尔比赶来赎买汤姆,因为汤姆是小谢尔比儿时的仆人和玩伴,但是汤姆已经无法领受他过去的小主人的迟来的援手,遍体鳞伤地离开了人世。乔治·谢尔比狠狠地一拳把莱格利打翻在地。就地埋葬了汤姆。回到家乡肯塔基后,小谢尔比就以汤姆大叔的名义解放了他名下的所有黑奴,并对他们说:“你们每次看见汤姆大叔的小屋,就应该联想起你们的自由。”《汤姆叔叔的小屋》既描写了不同表现和性格的黑奴,也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奴隶主嘴脸。它着力刻画了接受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精神、逆来顺受型的黑奴汤姆;也塑造了不甘心让奴隶主决定自己生死的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如伊丽莎和她的丈夫乔治·哈里斯。同时,也揭示了各种类型的奴隶主的内心世界和奴隶主不完全相同的表现。这本书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因此,《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对美国废奴运动和美国内战中以林肯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胜利,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作为一本文学作品,美国著名诗人亨利·朗费罗说它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
简爱邱胜 主编,陈爱喜 校注简·爱是个孤女,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父母由于染上伤寒,在一个月之中相继去世。幼小的简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简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一次,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房子。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和恐惧,使她大病了一场。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以后,简被送进了罗沃德孤儿院。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简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简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这时,她的好友海伦患肺病去世。简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桑恩费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契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偌大的宅第只有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戴列·瓦朗,罗契斯特是她的保护人,她就是简的学生。一天黄昏,简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后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时好时坏。整幢房子沉郁空旷,有时还会听到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怪笑声。一天,简在睡梦中被这种笑声惊醒,发现罗契斯待的房间着了火,简叫醒他并帮助他扑灭了火。罗契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布兰契的漂亮小姐大献殷勤,简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布兰契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此时,她已经爱上了罗契斯特。其实罗契斯特也已爱上简,他只是想试探简对自己的爱情。当他向简求婚时,简答应了他。婚礼前夜,简在朦胧中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镜前披戴她的婚纱。第二天,当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契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离开了罗契斯特。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简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唇难,最后在泽地房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不久,简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决定将财产平分。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打算去印度传教。他请求简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简拒绝了他,决定回到罗契斯特身边。她回到桑恩费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契斯特也受伤致残。简找到他并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简爱》是夏洛蒂的代表作。本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很多都是她早已经从生活中经历过或者是熟悉的。甚至发疯的妻子这一段故事也是她在伍勒小姐的学校里听过的。出版商怀着惊喜的心情接受了这部小说,审稿人通宵不眠审读稿件。本书写作反映了当时英国妇女的悲惨处境,也反映了妇女摆脱男子的压迫和歧视的要求,这在英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创举,这也正是它的出现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那样强烈反映的重要原因。勃朗特,C.(1816~1855)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之姐。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子里。父亲是个穷牧师。她曾和其他几个姐妹一起被送进一家生活条件恶劣、教规严厉的寄宿学校读书。夏洛蒂当过教师和家庭教师,也曾与妹妹艾米莉一起于1842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古典文学。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和奋斗,属于被马克思称为以狄更斯为首的“出色的一派”。《简·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夏洛蒂还出版过诗集,她的其他小说有:《雪莉》(1849)、《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
-
昨日的世界(奥)斯蒂芬·茨威格原著;渔歌编作者以饱满真挚的感情、平实顺畅的文字叙述了他所认识的特定时期的各种人物,他亲身经历的社会政治事件,他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感受,记录了当时欧洲从一战前夜到二战欧洲危局的社会现实,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
-
呼啸山庄孙绍振 主编艾米莉·勃朗特(1819—1848),是英国19世纪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她和姐姐——《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以及妹妹——《爱格尼斯·格雷》的作者安·勃朗特并称为勃朗特三姐妹。1819年,艾米莉·勃朗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牧师家里,父亲佩特里克·勃朗特是个爱尔兰教士,生有六个儿女。除了勃朗特三姐妹外,还有两个女儿和一个最小的儿子。1827年,在艾米莉刚满九岁时,她的母亲去世。三年后,艾米莉和三个姐姐一起进寄宿学校读书。由于学校条件太差,大姐玛利亚和二姐伊丽莎白先后患肺结核夭折,只有艾米莉和三姐夏洛蒂幸存。从此,姐妹两人辍学在家,和兄弟勃兰威尔一起开始自学。艾米莉的父亲是个激进的保守党人,喜欢读书,在家里谈论政治。受父亲的影响,姊妹四个富有正义感,同情周围的穷人,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夜晚,常以读书写诗、杜撰故事来气发寂寞的时光。每逢这时,艾米莉总是表现得沉默寡言。可是,内心里她却是热情奔放的,对许多事都有自已独到的见解。和其他姐妹一样,艾米莉坚强、能干。在母亲去世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家里收入很少,三姐妹不得不经常出外谋生,以教书或做家庭教师来补贴家用。1846年,三姐妹筹款以化名出版了一本诗集,结果只卖掉两本。1847年,三姐妹的小说《简爱》、《呼啸山庄》、《爱格尼斯·格雷》终于出版,然而,只有《简爱》获得了成功,受到了当时文坛的重视。而《呼啸山庄》却并不为当时的读者所理解。1848年9月,三姐妹惟一的弟弟勃兰威尔由于长期酗酒、吸毒而染病死去。在精神上解脱之余,艾米莉因怜悯和悲伤,身体也急剧地衰弱下去,并于同年12月与世长辞。这位后来驰名世界文坛的女作家就这样默默地离开了让她备感冷漠的人间。在英国文学史上,《呼啸山庄》无疑是一本奇特的书。和那本充满热情、光彩和优雅爱情的《简爱》不同,《呼啸山庄》里更多的是仇恨,是阴冷、萧索、死亡和毁灭。艾米莉看待世界的眼光显然和姐姐不同,夏洛蒂以“爱”来交换“爱”,所以,尽管小说中也有苦难,也有眼泪,但是这眼泪是晶莹纯净的,透过泪水我们看到的是面对人生的坦然和忍耐,是海纳百川的平和与阴霾过后的阳光灿烂。而艾米莉却是以“恨”来表现“爱”。在短暂的有生之年饱受生活之苦的作者,没有正面表达自己的苦难体验,而是以想象的形式描绘出一个危机四伏、荆棘丛生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温情,没有理想,甚至没有安慰,有的只是无休无止的仇恨、痛苦和毁灭。《呼啸山庄》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委琐而痛苦的,都挣扎在荒野、暴雨与命运交织在一起的生存境遇中。那种弥漫在故事情节中的阴沉、恐怖常常给人以切肤之痛和窒息之感。然而,我们也时时经受着那笼罩在仇恨阴影里的灵魂悸动,体会着“恨之深”背后的“爱之切”。正如一些西方评论者而言,希刺克厉夫的反抗是颇有意味的。在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的关系中包含着人性中最本能的要素,这就是爱与恨的能量转化。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悲剧是社会性的,面对这样强大的习惯势力,个人常常是何等渺小而无奈。于是,希刺克厉夫所选择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反抗方式、复仇方式显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他的命运也是值得同情的,尽管这样的方式带给他的只能是寂寞和空虚。不仅如此,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反抗还造就了两个光彩照人的文学形象。在艾米莉的笔下,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显然不仅仅预示着消极无奈。当小说的最后,凯瑟琳的孤魂与希刺克厉夫在旷野上散步的时候,很显然,他们的爱情已经战胜了世俗,战胜了死亡,跨越了时空。而这一切的艺术构划和安排,不能不说是作家心中爱的深沉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