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著,启明 译本书是一部在苏联国内外享有盛誉、深受我国读者喜爱的、影响了几代人的世界名著。剧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少年时就参加了红军,无论在战争的炮火中,还是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柯察金都表现出大无畏精神、钢铁一般的意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由于在战争中多次负伤以及劳累过度,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战胜了精神与肉体的打击,拿起笔来歌颂为建立、捍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而奋斗的英雄。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非出自大文豪之手笔,它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以自身生活经历为基本素材撰写的小说,可以说是一个普通人讲述的“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小说由当时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作者口述,与作者同样普通的亲朋好友进行笔录而成。就是这么一部作品在国内外读者中享有盛誉,成为影响了几代人的名著。作品的取胜之处不在于语言的优美,不在于情节的曲折,而在于真实的记述所体现出来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和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和人生价值。“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
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 著,刘婷婷 侯璐 译,赵文学 校译斯威夫特是爱尔兰人,1667年生于都柏林,但是他出生于一个古老的英格兰家族。在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完成大学学业以后,他到英格兰为著名的作家和政治家威廉·坦普尔做秘书工作。江纳森·斯威夫特很快就在伦敦的作家和政治家之中成为一个重要人物。他对写作和政治问题,如公共事务和政府等,都有自己的主张,还能非常清晰非常机智地将它们表大农业出来。他的政界朋友们都很高兴有他在自己一边。他的政敌们则害怕他。1714年安女王去世后,那些政敌们上了台,斯威夫特返回爱尔兰。他当时已经是都柏林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的教长。开始时,他在那里几乎没有朋友,可是在1720年至1730年之间,他坚决地站在爱尔兰人一边写作。爱尔兰人认为他们的统治者英格兰人对待他们不公正,有时甚至很残暴。有像斯威夫特这样的作家为他们来抨击这些不公正现象是件好事。他掌握语言的熟练程度使他的抨击和他的讽刺都非常深刻。这些写作使他在都柏林以及爱尔兰的其他地方赢得了许多朋友。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斯威夫特写下了《格列佛游记》一书。此书于1972年在书店里发售。《格列佛游记》是一部讽刺作品,读者们发现他们在用新眼光观察自己的世界、信仰和风俗。拉缪尔·格列佛用很朴实的文体描述了不同的地方以及那里的居民。他提供的是有关的事实和人物形象,而不是观点,所以我们不只是取笑他们:我们可以把自己放在利立浦特人和其他人的搁置上,然后就像他们看我们那样,我们可以自己看自己。我们取笑自己——如斯威夫特希冀的那样——并决定改变我们自己的一些愚蠢的或讨厌的习俗。由于小说的文体简洁,也由于斯威夫特使我们大家都欣赏他的故事,《格列佛游记》很久以来一直是孩子们喜爱的小说。但是,如果只把它看作一本儿童小说那就错了,斯威夫特要求他的读者严肃地思考他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
-
红与黑(法)大仲马 著;蒋学模 译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社编辑出版了一套工程浩大的“世界文学名著文库”,该文库由200种图书组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世界文学的最高成就。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们本着“优中选精”的原则,从文库中挑出一批最受读者喜爱的外国文学名著,这些名著系由冰心、杨绛、朱生豪等著名翻译家翻译,以优美流畅的译文再现了原著的风格,并配以精美的插图,称之为“名著名译插图本”丛书。
-
小妇人(美)奥尔科特 著,何广铿 主译《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要把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而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质的整体发展。本丛书从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引进,由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何广铿教授主译。每本附送由美国专家朗读名著的光碟2张,是中学和学习英语的优秀听读读物。本丛书非常适合教育部新课标对中学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内容编排上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提高中学生的听读能力。丛书中的18种世界文学名著均由美国专家简写而成,使读者在提高听读能力的同时感受经典的持久魅力,无形中提高人文素质。相信广大的英语爱好者也能从中受益。本套英文名著丛书含三种不同水平的读本。我们相信丛书的出版能为不同层次的中学生提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精神食粮,为培养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做出贡献。<
-
约翰·克里斯朵夫(法)罗曼·罗兰著;袁俊生,汪秀华译《约翰·克里斯托夫》原著是一部十卷二千页的小说,它是一个音乐天才的艺术发展过程的精雕细琢的记录。罗曼·罗兰描绘书中主人公的心灵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外,他还消除了法国与德国之间的艺术隔阂。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经历也就是每一个丢掉过去、开拓将来的天才人物的经历。1915年罗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由于《约翰·克里斯托夫》这部巨著。曼希沃是一位演奏家,他的父亲约翰·米希尔是著名的乐队指挥。毫不足怪,曼希沃的儿子克里斯托夫也应该是个音乐家。曼希沃的妻子鲁意莎,是下等阶级的一个呆头呆脑的女人。她的公公非常生儿子的气,因为他娶了比他低微的人,但是鲁意莎的坚忍品德很快就博得了公公的欢心。他们之间有一条牢固的感情纽带,这是一件幸运的事,因为曼希沃又酗酒,又乱花,常常由于家里一点钱也没有,爷爷只好把他微薄的养老金用来接济鲁意莎。有一天,曼希沃无意中听到他那三岁的克里斯托夫在弹钢琴。在酒后的狂热中,他动了要创造一个音乐神童的念头。克里斯托夫从此开始了他的音乐训练。他无休无止地练习指法直到完全弹准为止。为此他常常起来反抗,而鞭打只有使他更为倔强,但到头来还是钢琴把他吸引回来。他的祖父注意到他在玩玩具时常常即兴哼出旋律来。祖父坐在另外一间屋子里,把这些曲调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克里斯托夫表现出真正的作曲天才。七岁半时,克里斯托夫已经准备好举行他的首次音乐会了。穿了一套可笑的服装,他被人以六岁神童的称号带到宫廷里去。他首先演奏了一些德国大师的作品,然后极其成功地演奏了他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收集在一本精装的私人刊印的卷册里,名为——约翰·克里斯托夫·克拉夫脱作品第一号;童年遣兴:咏叹调、小步舞曲、圆舞曲和进行曲。大公爵高兴极了,把宫廷的恩宠赐给这位神童。还不到十三岁,克里斯托夫在宫廷管弦乐队里就已经稳稳地当上了正式的第二小提琴手,他的父亲就是该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排练、演出、作曲、教课、学习——这就是克里斯托夫的生活。他成了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甚至他父亲的工资也由他去领取而不让他父亲沾手。生活的其他方面全被忽视了;甚至没有人想到要教给他吃饭时应有的规矩。曼希沃后来淹死了,他的死倒给克拉夫脱家庭的经济带来了好处。但是约翰·米希尔之死却是另一回事了。克里斯托夫的两个弟弟很少在家,家中只剩下鲁意莎和她这个音乐家儿子。为了节省开支,他们搬到一个更小、更简陋的住所去。与此同时,克里斯托夫经历了一系列的恋爱事件,由于他的憨直老实和缺乏交际手腕,这些恋爱总是以不幸而告终。他二十岁出头就勾搭上粗俗的女店员阿达做他的情妇。由于流言蜚语,他发现越来越难找到学生,也难留住学生了。当他敢于对老一辈的大师发表评论意见时,他也就失去了宫廷的位置。他几乎下决心要离开德国。有一天晚上在一个乡村的舞会上,他为了保护一个叫洛金的农村姑娘,与一群喝醉了的士兵大打出手,当场一个士兵被打死了,两个受了重伤。由于已经发出了逮捕状,克里斯托夫只好逃往巴黎。法国是克里斯托夫一向极为向往的国家,但一旦到了那儿,他发现很难于适应。他遇到了一群又有钱又玩世不恭的犹太人、美国人、比利时人和德国人,不过他认为他们那种世故是令人痛苦的,他们那些虚伪做作很讨厌。他所作的曲子虽然能得到一些人的欣赏,但起初并不普遍受到欢迎。过了一些日子,由于受到越来越多的赏识,他发现自己被评论界忽而赞扬忽而指责。不过他因此引起了注意,这是很重要的事。虽然他受到有钱人家的接待并收到戏院和音乐会的招待票,他还是一贫如洗。他在史丹芬家受到了很好的接待,他们那个卖弄风情的女儿高兰德和她那比较年轻、比较温柔的表妹葛拉齐亚是他的学生。他并没跟高兰德谈恋爱,因此他们维持了一阵师生和好友的关系。葛拉齐亚很崇拜他,而在他呢,她只不过是另一个学生而已。有一天晚上,人们介绍给他一个腼腆的、口吃的年轻文学家。他就是奥里维,他长久以来一直是克里斯托夫音乐的忠诚崇拜者。克里斯托夫立即被奥里维吸引住了,起初他也说不清为什么,他只是感到奥里维异常面熟。后来才知道奥里维就是安多纳德的弟弟,安多纳德这位姑娘的形象是克里斯托夫所极为珍爱的。在他离开德国之前,一个犹太朋友曾经给了克里斯托夫几张戏院的包厢票子。他知道找不到人来陪他,就一个人去了,在门厅里他看到一个法国家庭女教师正在售票处前要买票买不到,克里斯托夫一时冲动就把她带了进去。这姑娘的主人葛罗纳蓬一家以为他们也会被邀请的,结果他们自认为受到了怠慢,为此十分恼怒,就把她——安多纳德辞退了。在她回法国时,克里斯托夫曾在火车上看到她一眼。这就是他和安多纳德全部的接触经过。现在他才知道她为了供应奥里维考取高等师范学校已耗尽了精力。在他终于被录取的时候,她已经得了肺结核症,在克里斯托夫来到巴黎之前就死去了。克里斯托夫发现奥里维是个真正的朋友,就与他共住在一所公寓里。奥里维变成了克里斯托夫的拥护者,写评论文章帮他树立声望。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匿名人物在暗中支持他。不出几年,他发现自己已是法国国内外在新音乐方面最重要的作曲家。奥里维与肤浅的雅葛丽纳的婚姻把这两个朋友拆散了。在他经历丰富的一生中,克里斯托夫又交了很多朋友,但是再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奥里维这样亲密的了。不过,他终于找到了那个匿名的恩人,那就是葛拉齐亚。这时她已经不跟他相爱而嫁给了奥地利公使馆的一位秘书。雅葛丽纳离开奥里维出走了,他与克里斯托夫开始对工团主义运动感兴趣。他们参加了一个五一节的庆祝会,结果庆祝会变成一场暴动。奥里维被刺伤致死。克里斯托夫在杀死一个士兵后逃离了这个国家。克里斯托夫在瑞士流亡期间与阿娜发生了一次不愉快的恋爱事件。阿娜是他一个朋友的妻子,随之而来的内疚暂时压抑了他的天才。但是在当时已经孀居的葛拉齐亚的帮助下,克里斯托夫在瑞士度过了十年硕果累累的生活。在他返回法国时,他成了追求和欢呼的对象。他觉得非常好笑:自己已经成为公认的大师,而甚至被年轻一辈的艺术家认为已经有些过时了。虽然葛拉齐亚和克里斯托夫两人从未结婚,但是他们彼此保持着坚定不移的、互相安慰的友情。葛拉齐亚死在埃及,远离她所爱的克利斯朵夫。克里斯托夫死在巴黎,至死都坚定不妥协,因为他是真正的艺术家。
-
牛虻(爱尔兰)伏尼契|改编第一集………………………1第二集………………………8第三集………………………17第四集………………………32第五集………………………41第六集………………………50第七集………………………62第八集………………………75第九集………………………85第十集………………………98第十一集……………………110第十二集……………………124第十三集……………………134第十四集……………………145第十五集……………………153第十六集……………………166第十七集……………………175第十八集……………………183第十九集……………………195第二十集……………………202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著;宋青林译书中有一段筑铁路的内容精彩之极,成为永恒的经典之篇。城里缺少过冬的物资,需要修一条向城里运输木材的铁路,这时正赶上秋雨泥泞,紧跟着是大雪纷飞,保尔他们缺衣少食,已经在野外干了很多天了,接替的人员跟不上受伤的伤员。在这种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许多人顶不住开了小差,他们不仅要忍饥挨冻.还要对付匪帮的袭击。保尔忍受着身体遭到的巨大摧残,带领着工人们拼命工作。终于,在完工的前一天保尔病倒,不省人事。筑路工人们以顽强的斗志、拼搏的精神和团结的信念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预期完成的工程,打破了一切常规和定额。保尔和工人们用自己的实际工作告诉我们,生活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服输的团队一定可以创造出奇迹!保尔的英雄品格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磨炼出来的,严酷的环境就像是烈火,不经过烈火的锻炼,就炼不出好钢。同样,在今天我们这个和平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要想成为一块好钢,成为一个有价值、有所作为的人,也要积极地投入生活的熔炉中,勇敢地接受一切困难的磨炼与考验,这也是《钢铁是怎第一部样炼成的》带给我们的启示。
-
汤姆叔叔的小屋(美)斯托夫人|译者这部小说布局独具匠心,采用穿插轮叙的方式,沿着两条平行线索描述了两个黑奴不同的遭遇,塑造了忠诚友善但逆来顺受的汤姆和勇于抗争的伊拉莎夫妇等典型形象,并通过人物和场景描绘显示了一个时期的美国社会生活面貌。汤姆是庄园主薛尔比家的一个黑奴,因为他为人忠实、得力,且对人友爱、乐于帮助人,深受庄园主一家和其他奴隶的喜爱,尤其是谢尔比的儿子乔治少爷非常喜欢他,称他为汤姆叔叔。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间木头房子,屋里挂着几幅圣经故事插图,他的妻子克洛伊婶婶是庄园的厨娘,他们有三个孩子。……
-
爱的教育(意)德·亚米契斯|译者希望出版社引进推出的这套《绘本外国儿童文学名著》,含22部作品。它们都是在文学史上早有定评的经典名著,是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闪光耀目的一串璀璨明珠。真正的儿童文学是没有国界的。这22部名著,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各国少年儿童最好的精神食粮——当然也是中国3.67亿未成年人课外阅读的最佳范本。透过这些作品,小读者不仅能够愉悦地领略到世界各国各具特色的地域风光,还可以具体了解到生活在异域的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而更重要、更有意义的,还在于作品里那种充满神奇想象和幻想力的美的情愫和美的意境,及其所蕴涵的美好的爱心和人性魅力对孩子的深度感染和震撼,而这,必定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对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来说,从之22部经典作品中,我们可以在思想、艺术等诸多层面借鉴、汲取到许多宝贵的东西,藉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儿童文学的品质,推动新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不断发展繁荣。因此,可以预期,这套《绘本外国儿童文学名著》必将会受到广泛的喜爱和欢迎。<
-
汤姆叔叔的小屋(美)斯陀夫人(Stowe,H.B.) 著,张友峰 译《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多主题的小说。首先,本书通过汤姆作为黑奴的悲惨遭遇,揭露和控诉了迫害与剥削美国黑奴的蓄奴制。其次,小说通过汤姆甚至主事的儿子乔治·谢尔比的博爱举动,宣传取代权力专制的基督博爱思想,实现作者“人人平等、博爱”的乌托邦理想。再次,现代女权主义者认为,斯托夫人也通过《汤姆叔叔的小屋》推崇母爱和家庭神圣性,她要使人感到权力中心不在政府法院、工厂市场,而在家庭中的厨房里。换言之。整个世界惟有通过女性“亲切的话语”、“温存的教诲”以及“慈祥的母亲”来统治。因此,《汤姆叔叔的小屋》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有其局限性。此外,小说在描写人物上有着独到之处。它描写了两组身份、命运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人物。作者怀着无比同情的笔触,描写了不同类型的黑奴形象:汤姆的情爱、忠厚、勤劳、助人,以及他俯首贴耳的性格特征,通过作者的笔跃然纸上;而伊莱扎、乔治等则体现了不服黑奴制,奋不顾峰争取自由的斗争形象。同时,作者也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奴隶主形象。小说正是通过这些各具性格、思想的人物烘托出主题。虽然,在美国“汤姆叔叔主义”后来逐渐演变为专指阿谀奉承、惟命是从的双相贬词,但综观本书,我们却始终体悟到形象涵义的艺术力量。斯陀夫人(Mrs. 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1896)是美国小说家。父亲莱门.碧邱(Lyman Beecher)以及丈夫卡尔文.斯陀(Calvin Stowe)都是杰出的公理教会牧师。史陀夫人生于康乃狄格州。1832年随其父搬至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1836年偕夫返回新英格兰。由于痛恨逃奴法案(the Fugitive Slave Law)的通过,遂于1852年出版其成名作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描写黑奴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许多批评家认为,此部小说是美国南北内战(Civil War, 1861-1865)的导因之一。尽管它在艺术及文学上技巧有不少缺点,但这部作品却是举世公认最伟大的、有关人道主义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