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
-
十日谈(意)卜伽丘著;方平,王科一译本书是世界古典文学名著,由一百个生动的故事组成,表达了文艺复兴时期新兴市民阶层要求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作者热情地歌颂青年男女的真诚爱情,对天主都会的荒淫无耻作了有力的讽刺。《十日谈》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叙述1348年佛罗伦萨瘟疫流行时,10名青年男女在一所别墅遇难,他们终日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其中謻故事取材于历史事件和中世纪传说。卜伽丘在《十日谈》中歌颂现世生活,毛病爱情是才智和美好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对封建贵族的堕落和天主都会的荒淫无耻作了有力讽刺。作品采用了框形结构,把一百个故事串联起来,使全书浑然一体,作品语言精练幽默,写人状物,微妙尽致。
-
亨利·米勒作品全集亨利·米勒 著;林立 陆薇 宋洁译 译亨利·米勒(HenryMiller,1891—1980)生干纽约布鲁克林,年轻时从事过许多不同的工作,在第二位夫人(一生共五位)琼的鼓励下开始写作,1930年迁居巴黎,此后的十年里,他同一些穷困潦侧的侨民和放荡不羁的巴黎人混在一起,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1934年在巴黎出版自传体小说《北回归线》,五年后又出版了《南回归线》,这两本书的写作风格形成了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勇猛挑战与反叛,给欧洲文学先锋派带来了巨大的震动。1940年米勒回到美国,住在加州的大瑟尔。在那里他创作了“殉色三部曲”——《性爱之旅》,《情欲之网》和《春梦之结》,但由于被当做写“下流作品”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不能庄美国出版。1961年经过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北回归线》终于在美国出版,米勒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被60年代反主流文化誉为自由和性解放的先知。亨利·米勒的境遇让人联想起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和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但艾略特认为《北回归线》的深刻洞察力远远胜过劳伦斯,艾兹拉·庞德显然更加推崇米勒,他把米勒与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和伍尔芙相提并论。
-
汤姆叔叔的小屋斯陀夫人提高文化素质的最佳途径是读书,不少成名作家都是在读书中成长起来的。作者喜欢文学,幼时特别爱读长篇小说。开始是在父亲单位的图书室像,像《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者在二十一岁时就统统读过。后来图书室的书不够看了,恰好新华书店开展租书业务,作者便把不多的零用钱换了书来读。作者看过全套的《沫若文集》、《巴金文集》、《茅盾文集》等,虽然是囫囵吞枣,但总觉得兴味无穷。这期间,作者读的主要是中国的各种名著。中国人读名著首先是通过中译本来实现的,但这些中译本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有的译本不是用原著来译的,而是通过其他语种转译过来的,这就影响了作者们去更好地理解原著。加之有些译者外语水平不高,有些译者中文根底不深,同样译文也达不到原著同样的效果。记得作者在外语学院上翻译课时,老师拿出三个《海燕》的译本让作者们比较,通过认真的分析,大家一致认为,还是瞿秋白先生的译文最接近原文,最生动,最贴切。本书以英汉对照的方式,让读者们从阅读中领略文学大师的艺术底蕴和精湛的语言功夫。我们希望通过本书,架起一座语言的桥梁,让读者们通过这座桥梁,进而进入读原著那座圣洁的殿堂,去吸取世界优秀文化的营养,去培养新一代中国人驾驭外语的能力。TOP目录 第一章 介绍读者认识一位仁慈的人第二章 母亲第三章 丈夫与华父亲第四章 汤姆叔叔小屋里的一个傍晚第五章 换主人时,活的“财产”所表现出的情绪第六章 发现第七章 母亲的奋争第八章 伊丽莎的逃跑第九章 原来,议员也是人嘛第十章 “财产”被带走了第十一章 “财产”竟然有了不成体统的心理状态第十二章 合法的贸易事务第十三章 贵格会教徒居住地第十四章 艾凡吉林第十五章 汤姆的新主人,及生活琐事第十六章 汤姆的女主人及其偏见第十七章 捍卫自由第十八章 奥菲利小姐的经历及见解第十九章 奥菲利小姐的体验在继续第二十章 托普莤第二十一章 肯塔基第二十二章 青草枯萎,鲜花凋零第二十三章 亨利奇第二十四章 不祥之兆第二十五章 幼小的福音传播者第二十六章 死亡第二十七章 人人都沉浸在悲哀之中第二十八章 信仰第二十九章 不受保护的人第三十章 奴隶仓库第三十一章 途中第三十二章 黑暗的地方第三十三章 凯茜第三十四章 混血女人的身世第三十五章 莱格利第三十六章 伊迈琳和凯茜第三十七章 自由第三十八章 胜利第三十九章 锦囊妙计第四十章 烈士第四十一章 小主人第四十二章 鬼的故事第四十三章 结局第四十四章 解放者 TOP 其它信息 装帧:平装页数:449 开本:32正文语种:中文/英语
-
苔丝(英)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原著;汪康宜改写世界少年文学精选。世界少年文学精选。依据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编选,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权威读本,全球华语地区发行量最大的名著少年版。艰苦黯淡的乡村生活,蕴藏着少女的梦想、爱情和希望。十六岁的苔丝,在家人虚幻的期盼下,攀附豪门贵亲。她是跃身成为了幸福的贵妇人,还是从此坠入万劫不复的痛苦深渊?<
-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刁纯志主编我们编写的这本《外国文学名著导读》,共介绍了60部(篇)名著。之所以选择这些作品,我们是出于这样考虑的:其一,所选作品不仅为世所公认,而且在世界上享有经久不衰的盛誉;其二,从审美情趣,接收心理和欣赏角度着眼,选择更适合中国人艺术品味的作品;第三,从中国的历史渊源和传统的道德水准出发,选择对中国人,特别是对中国青年大学生影响大的作品;最后,在注重体裁多样的前提下,从流传的广泛、影响的深远考虑,侧重于介绍小说。中国文学从古到今,其优秀作品汗牛充栋,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考虑到一般青年对此较为熟悉,寻找也较易,故本书没有收录中国的文学名著。这也是我们将本书命名为《外国文学名著导读》,而不是《世界文学名著导读》的原因。
-
巴黎圣母院·愤怒的葡萄(法)雨果,(美)斯坦贝 著,郑美玉,苏真,郑美玉 改编《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的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而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伽西莫多却舍身救助爱斯梅拉达。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已为人的优秀品质,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其情节曲折、人物性格更具有冲突性,是一部富于戏剧性的著作。而《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也反映了路易十一时代腐败的政治与权利统治,使无辜的人沦为牺牲品的黑暗现实。《愤怒的葡萄》所描写的在异乡求生的移民,长途跋涉到西部,不是为了观光,不是为了淘金,他们只是想在困难的环境中活下去。可是,他们的同胞却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反而把他们像猪一样起来起去。
-
永别了,武器·蝇王(美)海明威(Hemingway,E.) 等著,郑美玉,苏真 等改编《永别了,武器》是一九二九年发表的,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像许多欧美反战作家一样,海明威写出了人们对这场摧残家情和人性的战争从投放到怀疑到厌恶继而冷漠麻木的过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玩世不恭、信仰危机的“迷惘一代”的精神面貌。书中主人公享利从尽义务到对战争的指责调侃,道出了意大利社会各阶层对战争的态度,而海明威就是要让人们“从这本书中了解人类在战争中的思想感情”。然而,事不愿违。意大利国内具有极端爱国主义和军国主义倾向人极不愿意看到他们自己的象被丑化,而一部分意大利人虽自己有过痛苦的战争经历,却不情愿让不堪入目、溃不成军的场面(尤其是卡波雷多大撤退场面)形诸文字,像一个伤疤,时时提醒着人们痛苦的体验。所以,一九二九年小说发表时,在意大利遭禁。受意大利方面的压力,在美国连载小说也被标,电影的部分镜头被删去,更有像罗伯特·海瑞克这样的评论家以《什么是垃圾》为题,撰文攻击此小说。《蝇王》的这个书名表现了全书的意旨。其由来是一个希腊典故,暗示了黑暗、毁灭、邪恶等意义,全书可说是一本“现代启示录”。
-
基督山伯爵·古都(法)大仲马 等著,郑美玉,苏真 改编《基督山伯爵》主角叫爱德蒙·邓蒂斯。开始,他的人生之路平稳、顺畅,19岁时就要当上船长了,而且还赢了美人的欢心。但这时,他却因遭到嫉妨与陷害,被打入最黑暗的世界——牢狱之中。在最绝望的时候,爱德蒙遇见了法利亚长老。《基督山伯爵》写的是水手邓蒂斯即基督山伯爵对迫害他的三个仇人——维尔福、邓格拉斯和弗南,这三人后来分别是司法、金融、政界的头面人物——复仇的故事。由于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险象环生,出乎想象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此它扣人心弦,让读者难以释卷,实在不足为怪。另外,三个各异其趣的复仇故事,写的都是对作恶多端的大人物的胜利,是正义对邪恶的胜利,当然能让经常受气却又经常无奈的普通百姓颇觉舒畅解气。这部小说除了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极好的猎奇机会,更能让他们在白日梦的逍遥中获得了某种复仇的快感。这样的小说怎能不叫人喜欢呢?社会学色彩浓厚的评论家会说,这部小说通过写邓蒂斯悲惨经历揭露了法国当时的司法界的黑暗,是一部进步小说。这当然没错。更看重小说艺术本身的评论家会发现,小说的情节安排得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同时又繁而不乱、环环相扣,充分显示了大仲马作为杰出小说家和剧作家的想象天才和结构能力。从文章学角度看,这是一部营造得天衣无缝的巨匠之作。不过,更有眼力的评论家会指出这部小说有重大缺陷,是一部通俗小说,不能和雨果的《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等相提并论。此说不无道理,因为《基督山伯爵》虽然洋洋逾百万字,其实写的只是一个人千方百计复仇的故事,其中没有对整个人类及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剖析,更没有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人文理想(基督山伯爵的报恩行动颇具豪侠之气,但还谈不上崇高)。而最要命的是,小说的主体以一笔从天而降的巨大财富为依托,正如某些评论家所说,这反映对金钱的魔力的向往,小说在这一点上落入了俗套。从艺术形象的塑造来看,主人公得依靠其实并不可靠的外在力量(一大笔钱)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那么他的形象也就大打折扣了。试问,假如没有那笔从天而降的钱,主人公怎么办?作家本人又怎么办?评论家们还可以举出更多赞扬或贬低这部小说的理由。不过,这对一般读者并不重要。他们就是喜欢这部书,就是忘不了邓蒂斯越狱的情景。越狱故事虽然不是小说的主体,可是笔者固执地认为它是全书最能予人以生活启示的部分,因为它向我们昭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活着不能没有希望,生活的斗争不能没有智慧。邓蒂斯遭迫害而被打入死牢,几乎是必死无疑的了,因此他一度有过轻生的念头。有幸的是,他毕竟没有放弃重获自由的希望,因为他太爱阳光下的温暖了,太爱铁窗外蓝天下的自由了。要是没有这种希望,难以想象他能忍受由新郎变为死囚的突变的痛苦,难以想象他能战胜黑牢里十四年的孤独。正是对生的希望使他挺住了,变得坚强了,正是这种希望给了他挖地道的力量和锲而不舍的耐性。而地道又使他得以和法利亚长老相识,为他日后的出逃和复仇提供了可能性。为了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邓蒂斯把挖出来的泥块弄成碎末,然后把它们撒出窗外让海风吹进海里。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也是主人公智慧的表现。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在法利亚长老中风而死之后,邓蒂斯计上心来,钻进了包裹长老尸体的麻袋,结果被狱卒扔进海里,从而得以死里逃生。这一“掉包计”是作家的神来之笔,是大家手笔。掉包计的成功,是主人公非凡智慧的伟大胜利,绝非刀枪之类可及。总之,是希望和智慧使邓蒂斯得以重生,得以成为基督山伯爵,得以完成复仇计划(顺便提一句,他后来精心安排的复仇行动也体现了他高度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身陷邓蒂斯似的死境的人当然是不多的。但生活中令人绝望的事是时有发生的,需要希望和智慧支撑人生的情况是很多的。很遗憾很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那么差,有些傻瓜甚至会为一次失恋或落榜而自杀。其实这些人的痛苦与邓蒂斯的相比太微不足道了。这些人要是能读一读邓蒂斯越狱的故事,或许会发现自己的愚昧可笑,或许会变得更坚强一些、更聪明一些,那么世界也许会因此而少几桩可笑的惨剧。《古都》是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即遭遗弃,幸而为一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成了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姐。而妹妹苗子,虽未见弃于父母,却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孑立伶仃,长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种植北山杉。姐姐千重子优美,文雅,善于感受,赋有少女细腻的心理:春花秋虫,是她联想到大自然的永恒,生命的无限;高耸的北山杉,使她感悟到为人正直之道而苗子,这仿佛是挺拔俊秀的北山杉,当雷雨袭来时,在杉林里无可遮蔽的情况下,她便毫不顾惜自己,以身体庇护姐姐。为了不影响姐姐的幸福,她宁可远遁深山僻壤,表现出动人的姐妹之情和美好的情操。作者以大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来比喻孪生姐妹的命运:咫尺天涯,虽相见有期,却终难聚合。姐妹二人几度相逢,却因境遇不同,实难一起生活。苗子自感身世凄凉,千重子也有人生孤寂之感。由于姐妹俩无力抗拒的命运,加之少女们多愁善感的情怀,是小说不仅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还蒙有一层诗意的感伤。小说的主题,虽说是写两姐妹的命运,但从全书的结构和作者的旨趣来看,作品刻意表现的,显然是京都的风物人情。京都历史悠久,千余年来,常为建都之地。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四时风物,足可代表日本山河的妩媚秀丽。各种节令和风俗,体现日本人民自古以来与大自然搏斗的魄力与传统。一处处的名胜古迹与佛舍浮屠,更反映了民族的智慧与情趣。所以,京都堪称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是日本人民“精神上的故乡”。不论川端康成写作《古都》的本意如何,就其艺术效果而论,确是表现了京都的自然美和传统美。作者让读者跟着千重子去寻访京都的名胜古迹,欣赏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园杉,青莲院的楠木,领略一年一度盛大的祇园会,时代祭,伐竹祭,鞍马山的大字篝火...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画卷,使人能体味到日本民族的情趣,日本民族的美。所以,从这部作品,很能看出川端康成的创作特色,即:以现代人的感受,用叹惋的笔调,描写日本民族的传统美。川端康成曾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诩。正像我国在艺术上历来讲究意境一样,日本自古以来便注重“幽玄”之美,含蓄之趣,读完觉得余情绵绵,韵味深长。川端康成作品里,简约含蓄的语言,意在言外的象征,自由飞动的联想,的确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这一美学传统。川端康成在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某些表现手法,借助这种外来技巧,来抒写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纤细而敏锐地感受,从而创造出川端康成独特的,即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艺术风采。
-
仲夏夜之梦·大地(英)莎士比亚,(美)赛珍珠 著,郑美玉,苏真 改编《仲夏夜之梦》:《仲夏夜之梦》可以说是一出令人惊奇的喜剧。它的喜剧性、趣味性一改他以往的风格,表现了他丰富的创造力。故事中,有忒修斯公爵的婚礼,有四个雅典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纠葛,有小神仙国的国王夫妇之间的别扭,还有雅典工人及活泼的小神佩们上演的一出出市剧。这些矛盾纠缠在一起,演绎了这部浪漫的喜剧。书中的小神仙(精灵)是一种想象的产物。他们很可爱,尽管有点儿顽皮,但是心地善良,就像孩童一样。不管读者是否相信他们的存在,只希望你们能慢慢进入本书奇妙的境界之中。相信此书一定会带给你无限的欢乐。《大地》:赛珍珠1892年6月26日生于美国弗尼亚的一个小镇,她在1938年因“对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般的气概的描述以及她的自传性的杰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本名是珀尔·赛·布克,(PearlSydenstrickerBuck,1892-1973),“赛珍珠”是她自书起的中文名字。赛珍珠于1930年开始创作,在南京所写的《大地(TheGoodEarth)》,是美国20世纪发行量最大的两部小说之一。1932年,她出版了续集《儿子们》,1935年出版了《大地》完结篇《分家》。1938年,《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书描绘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在西方文化侵入的激荡之下,所产生的新旧过渡的矛盾冲突。赛珍珠女士以同情和理解的心情写了这部社会写实小说。评论认为,书中人物的心理描写极为错综、细腻与微妙,这正是她作品成功的地方。鉴于当代中国也正处于东西方文化的激荡之下,故谨献此书,希望读者以书中主角——王龙的淳朴含蓄、阿兰的坚韧内敛,以及他们对“脚踏大地”的一份依恋为楷模,回归至一个不偏不激的境界。
-
苔丝·雾都孤儿(英)哈代(Hardy,T.) 著著,郑美玉 等改编《苔丝》是一部悲剧作品。小说女主角苔丝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姑娘。由于家境贫寒,她不得不听从母亲劝说,跑到地主庄园去做工,被地主少爷亚历克奸污,怀着身孕回到家乡。孩子夭折后,她又到一家牛奶场当挤奶工,在那里遇上了牧师的儿子安淇·克莱尔,两人产生了爱情。新婚之夜,苔丝出于一片忠诚,向克莱尔坦白了自己失身的遭遇,不想却为丈夫所不容。克莱尔立即丢下妻子,独自去了巴西。苔丝被遗弃后,又跑到一家农场做苦工。恰在这时,亚历克又突然出现,一再跑来纠缠苔丝。后来,在父亲去世,母亲患病,弟妹失学,一家人沦落街头,而克莱尔又杳无音讯的情况下,苔丝只好“舍身救家”,答应与亚历克同居。谁知克莱尔经过一场磨难,终于回心转意,从巴西回来寻找苔丝。苔丝悔恨交加,怒不可遏地刺死了亚历克。她在逃亡中与丈夫度过了几天幸福生活,最后被捕,并被判处死刑。《雾都孤儿》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的伦敦,小男孩奥利佛自幼失去父母,孤独地在教区抚幼院里长大,随后他被迫进入棺材店当学徒,由于不能承受繁重的劳动和老板的打骂,逃到伦敦街上,成为一名雾都孤儿。在伦敦游荡的时候,奥利佛被当地一个扒手黑帮盯上,并被骗进充满罪恶和肮脏的贼窝,身陷囹圄的奥利佛被恶劣的环境、重重的误会、人性的黑暗包围着,在流浪中他历尽艰辛,但奥利佛始终保持纯真的心,对生命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