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
-
文学名著·译文经典[美] 欧内斯特·海明威 著,赵静男 译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椎受伤,失去性能力,战后在巴黎任记者时与英国人阿施利夫人相爱,夫人一味追求享乐,而他只能借酒浇愁。两人和一帮男女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纳参加斗牛节,追求精神刺激。夫人拒绝了犹太青年科恩的苦苦追求,却迷上了年仅十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然而,在相处了一段日子以后,由于双方年龄实在悬殊,而阿施利夫人又不忍心毁掉纯洁青年的前程,这段恋情黯然告终。夫人最终回到了巴恩斯身边,尽管双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太阳照常升起》为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堪称其艺术成就*高的一部长篇小说。海明威也由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
有思想的历史王立新 著本书系王立新教授治学20多年来撰写的随笔、评论与轻学术文章的汇集,大部分为发表作品,余则为会议发言稿、讲座记录、媒体访谈及回忆文章。文章所涉,既不乏对历史学家的责任和史学研究特点的思考,又有对作者专业领域一些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杂感心得,使全书不仅具有宏阔的视野,还体现出一位历史学者应有的史识。
-
浮士德果麦文化 出品;歌德 著这部辉煌的诗剧历经六十年创作而成,是歌德一生艺术心血的结晶。他为人类不朽的追求精神,谱写了一曲澎湃的赞歌。主人公浮士德是个不甘于现状的学者,他厌倦了知识,此时魔鬼出现,引诱他出卖自己的灵魂,于是他可以得到所有尘世的体验。为追求真理,他历尽艰险,走遍了人类追寻过的路程,也经常失败和沉沦,但他没有放弃寻找,最终获得了救赎。
-
莫泊桑作品选[法] 莫泊桑 著,朱永新,聂震宁 编,柳鸣九 译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莫泊桑,其作品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把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艺术提高到了当时未有的水平。《莫泊桑作品选/亲近经典·世界文学馆·名家名译本》收录了《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多篇代表莫泊桑文学艺术高度的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以小见大,在有限的篇幅里传达出无限的、意味深长的思想,从一个个小人物的悲喜中刻画出时代的面目。
-
都柏林人詹姆斯·乔伊斯 著,作家榜经典 编,辛彩娜 译都柏林人乔伊斯,23岁这一年,写完了雄心勃勃的15篇短篇小说,取名《都柏林人》。 当时他一定不会想到,接下来十年间,《都柏林人》的命运会如此曲折——先后遭到22家出版方退稿。 当时他更是不会想到,历经时间考验,《都柏林人》流传百年载入史册——入选20世纪十大文学经典。 这部文学史上公认神作的短篇小说集,语气讥诮又饱含辛酸,淋漓尽致展现了人性中幽微斑斓的色彩,构成一个民族动人的精神史诗,诺奖得主莫言读后赞叹:“神来之笔!”
-
我的大学[苏]高尔基《我的大学》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人生三部曲》中的后期的一部。其余两部为《童年》、《在人间》,该书早年出版于1923年,该书中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过程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
鲁滨孙飘流记(英)笛福鲁滨孙出身于英国中产阶级,他父亲常用知足常乐的哲学教育他,要他满足现状。但他还是抵挡不住海外新世界的诱惑,几次三番地出海闯荡,终于有一次被困在了一个荒岛上。二十八年的孤岛生活仍然未能阻止他的冒险精神,他凭着坚韧的毅力,在荒岛上造房子、修田地、种粮食、养牲畜,硬是把荒岛建成了一个世外桃源,二十八年后终于脱险,返回了欧洲。
-
在人间[苏]高尔基《在人间》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是其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文中的名字)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他为了生活,靠与外祖母一起摘野果出去卖糊口,他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干过洗碗工,还做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但他一有机会就阅读大量的书籍。生活的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
-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理论阐释及创新视角研究蔺蕴洲,史丽红 著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与沟通日益频繁。这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教学应注重与文化结合起来,运用跨文化理论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本书以文化教学理论为主线,在介绍了文化、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相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大学英语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同时从网络、中国文化失语、文化自信、主题四个创新视角研究了大学英语教学。另外,还探讨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测试与评价、教师这两方面的内容。
-
童年[苏] 高尔基 著,高品 编《童年》是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的代表作,讲述的是孤独孩童阿廖沙的成长故事。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来审视整个社会及人生。阿廖沙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个充满仇恨,笼罩着浓厚小市民习气的家庭,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说也展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败、没落而趋向灭亡的过程。小说通过阿廖沙幼年时代痛苦生活的叙述,实际反映了作家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社会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