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散文随笔
-
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法)波德莱尔著;钱春绮译沙尔·波德莱尔(CharlesBaudelaire,1821—1867)出生于巴黎。父亲是一位具有启蒙运动思想的画家。他受父亲艺术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从小就产生了对艺术的酷爱。但不幸的是,在他六岁时,父亲生病去世了,母亲又改嫁,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了一层阴郁的色彩,产生了“永远孤独的命运感”。他所生长的城市巴黎,当时是文化艺术的中心,各国的作家、艺术家纷纷来此相聚,艺术气氛相当浓厚。诗人在这种气氛中生活、成长,逐渐形成了对艺术的敏感,也认识了这座五光十色、放荡不羁的城市。十七、八岁时,他经常在拉丁区的诗人画家中作客为朋,变成一个极端的浪漫派。后来,他又决定到印度去旅行,不料这位思想豪放的文学青年却在远渡重洋途中怀念起家乡来。于是,他停下脚步,逗留在印度洋中当时法国的殖民地留尼汪岛和毛里求斯岛上。这南国明媚的阳光和葱郁诱人的景色也未能把诗人多留一些时候,不久,他便匆匆地赶回了巴黎。这是他一生中最远的旅行,虽然旅途中外界景物并没有引起他很大的兴趣,然而却极大地丰富了他内心的感受。所以,我们不难在他作品中读到许多描写海洋、阳光和异国情调的主题。回到巴黎后,波德莱尔索取了父亲的遗产,得到了一笔相当大的款项。于是就奢侈地生活起来,他住着豪华的宅邸,穿着风雅的衣着。依他看来,物质上追求完美,不过是“精神上胜人一筹的象征”而已。他母亲看到他这样铺张浪费、挥金如土,会很快耗尽父亲的遗产,就为他找了一位法律顾问,限定了每月的花费。从此,波德莱尔便一直过着艰苦的日子,而生活的艰苦却促使他拚命地写作。开始时,波德莱尔主要写艺术批评,以犀利的笔锋阐明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想观点,又以优美的风格创作了不少出色的散文诗。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时期,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理想鼓舞了他,他创办报纸,发表了好些激烈的文章。人们看到他活跃在街头的革命群众中,火药熏黑了他的双手。然而不久,理想破灭了,波德莱尔又回到了他的文学生涯中。后来,他接触到美国作家爱伦·坡的作品。这两位诗人在思想上、经历上和才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以后的十年中,波德莱尔不断地翻译出版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他认为,爱伦·坡是他苦难中的一位朋友,又是创作理论上的老师。爱伦·坡丰富怪诞的想象力以及他冷静准确的分析使波德莱尔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使他脱离了当时浪漫主义诗歌的个人情感与忧...[更多内容]
-
英诗的境界王佐良著作者十分注意写法。虽是随笔,也该努力写得放松、亲切一些,开门见山,有话即长,无话即短,尽量避免学院或文学家圈子里的名词、术语,却也不怕暴露自己的偏爱、激情,他把读者当作一个知心朋友,希望读者能有耐心倾听他的小小的心得,如果读者能因此而进一步阅读原著,那就更是作者的希望了。
-
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法)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著;钱春绮译暂缺简介...
-
李尔王(英)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sre)著;方平译本书根据The reverside Shakespeare,1974年版及其他版本译出。
-
华兹华斯抒情诗选(英)华兹华斯著;谢耀文译这本书选译了华兹华斯的232首诗,华兹华斯的诗歌的主要特色,亦即他的天才的主要特色,就是感觉和精神,思想和感情,理想和想象,现实和理想,冷静 的观察和创造的能力,兴会和良知,热情和静趣,自由和对规律的顺从等有机的统一;他使很多相互对立的力量统一于和谐之中。华氏对浪漫主义有独特贡献的诗歌,对于我们鉴赏和研究诗歌的“缘情”和“言志”,体会和探索诗歌意境的美学规律,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
罕秣莱德(英)莎士比亚(Shakerpeare,W.)著;孙大雨译莎士比亚作品 (共8册), 这套丛书还有 《萝密欧与琚丽晔》,《奥赛罗》,《暴风雨》,《威尼斯商人》,《冬日故事》 等。
-
西尔维亚的两个恋人(英)盖斯凯尔夫人(Gaskell,Elizabeth)著;秭佩,逢珍译本书描写的是18世纪拿破仑战争的历史时期,城乡普通人的爱情故事。
-
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六种朱生豪译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个美妙的万花镜,在这里面,世界的历史由一根无形的时间线索串在一起,从我们眼前掠过。他的构思并不是通常所谈的构思;但他的作品都围绕着一个神妙的点还没有一个哲学家看见过这个点并给予解释,在这里我们个人所独有的本性,我们从愿望出发所想象的自由,同在整体中的必然进程中发生冲突。可是我们败坏了的嗜好是这样迷糊住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几乎需要一种新的创作,来使我们从这暗影中走出来。\t\t
-
莎士比亚抒情诗100首(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书脊题名:莎士比亚抒情诗一百首。
-
驳圣伯夫(法)马赛尔·普鲁斯特著;王道乾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二十世纪欧美文论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二十世纪是战争、革命此起彼伏的时代,也是科技、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时代的激变给予人们思想意识以巨大震荡,思想意识的震荡又促进了文学艺术和文学理论的千变万化。任何一个世纪没有涌现过如此变化多端的文学流派,任何一个世纪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层出不穷的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