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散文随笔
-
瓦尔登湖(美)梭罗(Thoreau,H.D.) 著,许崇信,林本椿 译本书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它与《圣经》等作品同时被称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天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
流动的圣宴(美)海明威 著,汤永宽 译上个世纪二○年代,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时的这段生活。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却是在将近四十年以后。盛宴的“现场”早已消失,所有有关巴黎的个人记忆,都杂糅成一种对于巴黎的共同历史记忆。虽然我们绝对无法判断,当年海明威在稿纸本上写下那些句子的时候,这些照片有没有悄无声息地潜入他的意识深处。但我们要把这些照片和海明威的文字放到一起,在栩栩如生的“拼图板”上镶嵌这最后点睛的一块。我们想这样来试试看,它能不能成为一个有所不同的全新文本。我们制造一个“文本”,我们却绝无“观点”。
-
与手对话(英)特拉斯(Truss,L) 著;刘雯 译还记得《吃,射,走》(Eats,Shoots&Leaves)吗?作者琳恩•特拉斯自认是个一丝不苟的人,曾因见不得如今网络泛滥,人们在电子邮件、聊天室里抛弃或者乱用标点符号而写了《吃,射,走》,出人意料地成为头号畅销书。这次特拉斯再也受不了现代人这么没礼貌了!“请”和“谢谢”怎么不常被人使用了?为什么有人在公众场合的表现旁若无人,好像在自己家中一样?公益心到哪里去了?不听别人说话、不懂得道谢、不懂得道歉、不懂得收拾善后、有时候行为粗鲁还自以为帅气,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与手说话》并不是一本有关礼貌或者礼仪的书。它讨论的是现代社会的粗鲁现象,以及我们每天因为发现他人行为——总的说来——粗鲁、自私、不为他人着想而产生的愤怒感。特拉斯用幽默、夸张的笔触,描绘并嘲讽随处可见的种种粗俗之举,大谈现代人缺乏礼仪的可悲与可笑。
-
人在故乡为异客(美)布莱森 著,夏菁 译“少小离家老大回”。比尔·布莱森年轻时离开故乡美国,漂到英伦三岛,做编辑写书成家生子,乐不思蜀。一晃二十年过去了,他又举家迁回美国,却发现时移世易,保留在他记忆中的美国已经和从前大不相同。虽人到中年,他仍如稚子一般天真烂漫。在他眼里的美利坚故土,处处皆新奇,事事皆文章。于是,我们能见识到邮局、五金店、汽车旅馆、免下车露天电影院、车牌标语、公路边的蹩脚展览、餐车店、新英格兰地区的特殊口音和方言,还有超大型室内购物中心。填字游戏、垃圾食品、秋日登高、租车、看棒球赛、看电视看电影、买房置业、就餐、喝咖啡、厨房秘籍、汽车杯托这些美国生活中不为我们中国读者常见的点点滴滴在布莱森的笔下一点也不琐碎枯燥,他的文字总是有种让读者身临其境的魔力。待你读完后掩卷回想,一幅美国普通人生活的长卷便在你的脑海里慢慢展开。这七十篇精彩短文的合集可说是布莱森抒写美国的作品中最至情至性的。它涵盖了作者与美国重逢后五昧杂陈的心情,以及他力图重新认识美国的“歇斯底里”的过程。就在这种夹杂矛盾、掺和恐惧、带着惊喜、充满诙谐的省思下,布莱森也找到了一条回家之路!最吸引读者的仍然是他的招牌俏皮文字,冷不丁地在结尾处挠到读者的笑穴,让你忍俊不禁喷饭之余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手不释卷。
-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日)村上春树 著,施小炜 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由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创作,他以文字名满全球。他的“蓝调”令万千人神迷忧伤。文字是他的符号,“跑者蓝调”何尝不是?不再是浮华迷茫,不再是旖旎感伤,不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写了几十年“别人”的文字,他第一次只写自己:小说之外、故事之外、文字之外,均是不施雕琢娓娓道来,清淡如云,宁静如水……
-
萨特散文(法)萨特 著,沈志明,施康强 译让-保尔·萨特,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学说曾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产生深刻影响,且至今仍具有生命力。这个集子称为《萨特散文》,所收《文字生涯》、《什么是文学?》、《关于》、《七十岁自画像》,都是萨特散文作品的精华,值得一读。
-
回归自我(奥)茨威格 著对每一个他自己说出的“不”断然说“是”,又对每一个“是”说“不”。他充分伸展着自身,以尽力拉开他本性中的两极,将这两极间的电压当作真正的精神生活来体察,一再逃离自己,又一再触及自己——“逃出自己的灵魂,又在更广阔的穹宇中赶上前来”。
-
作家看人(英)奈保尔 著,孙仲旭 译在奈保尔令人赞叹的五十年职业生涯中,他的写作一直致力于追求真实,这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独一无二的明晰性与才华。在《作家看人》(A Writer's People)中,他对我们思考、观看与感知方式的探索,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明晰,并掺进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这部非凡的著作所反映的,是一个知识分子深深涉入的那种“严肃认真的旅行者”所面对的同化带来的挑战,对这个旅行者来说,单一的世界观是不可能存在的。奈保尔在本书中写了古典的时代——我们还保留着的,我们已经遗忘了的——以及最近的过去。人物类型各异,比如甘地、德雷克·沃尔科特、福楼拜等,在他富有同情心的笔下都被细细描摹,同样被细细描摹的还有他在特立尼达的早年生活,他家族史中的沉默,以及安东尼·鲍威尔与弗朗西斯·温德姆在他初涉文学圈时所扮演的角色。
-
中外唯美文学经典书系宋建忠 主编华夏文化博大精深,文学发展源远流长。散文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自由活泼,无拘无束,自然而成的体裁,它轻便灵活,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无所不包,便于思想交锋;便于漫谈人生。散文的一大特点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有哲理、诗情、画意。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来抒发思想情感。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需要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充实自己,就需要阅读大量好的文章。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精神素质的最好老师。所以,透过一篇篇优美的作品,我们不仅发现了什么是人生中最值得学习与珍惜的,也知道了什么是不值得去浪费的生命和时间。我们能深刻地领悟到能力这根要想能撑起地球的杠杆,必须有健康充沛的精神点来支撑。
-
丧钟为谁而鸣(英)多恩 著,林和生 译约翰·多恩,莎士比亚和弗朗西斯·培根的同时代英国同胞,玄学派大诗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主教,其人其文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信仰之内,他是追随耶稣的圣徒;信仰之外,他是文学和文化的大师。 1623年,多恩罹染瘟疫,凶多吉少。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凭藉纯金般的信仰,恪守“尽心、尽性、尽意爱主”及“爱人如己”的诫命,他不仅没被恐惧击垮,反而写下二十三篇“紧急时刻的祷告” (即《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留给世界一份辉煌的信仰见证与文学遗产,从中我们能读出他与瘟疫的相持、较量、战胜,其间血肉模糊、惊心动魄、峰回路转: “藉着附近教堂的钟声,我每天在他人葬礼上为自己悼亡”; “钟声响起,通过它告诉我:你已死”;最黑暗的时刻,他挥笔写下那条不朽的感念: 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冲走 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个海岬,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 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受损,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 钟声为谁鸣响,它为你鸣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