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散文随笔
-
世界在书店中[英]亨利·希金斯 编我们生活在一个书店面临危机的时代。它们的生存正在遭受房租的威胁,遭受网络书店的挤压,读者的注意力被其他更轻松、营销砸钱更多的娱乐方式所吸引。书中的这些文章,是作者们对书店的赞美与致敬:认可它的价值,赞颂它的魅力。每一篇文章都会写到他们所钟爱的一家书店、一种书店文化或者一个具体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书店始终是他们精神上的故乡。书中收录作家: 阿莉•史密斯(Ali Smith),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记者安德烈•克考夫(Andrey Kurkov),乌克兰小说家,曾担任布克奖评委伊恩•桑瑟姆(Ian Sansom),英国小说家、记者和电台主持人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Juan Gabriel Vásquez),哥伦比亚作家,曾获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等奖萨沙•斯坦尼希奇(Saša Staniši?),德国作家,曾获德国图书奖伊冯娜•阿迪亚伯•奥沃尔(Yvonne Adhiambo Owuor),肯尼亚作家,2003年获非洲文学凯恩奖迈克尔•德达(Michael Dirda),美国作家,文学记者,曾获普利策奖丹尼尔•凯曼(Daniel Kehlmann),德国小说家、剧作家,作品曾获得众多文学奖斯特凡诺•本尼(Stefano Benni),意大利当代出色的作家潘卡吉•米什拉(Pankaj Mishra),专栏作家、文学评论家多尔特•诺尔斯(Dorthe Nors),丹麦作家,曾获P.O.恩奎斯特文学奖伊恩•辛克莱(Iain Sinclair),英国作家、编剧,曾参与制作多部纪录片艾丽芙•沙法克(Elif Shafak),土耳其小说家、专栏作家、学者
-
四时花事张觅著作者用如花般细腻的文笔,记录着城市中一年四季的光影变幻、花叶衰华。她用自己、冷静又充满温度的视角观察着城市中的人、事、物。整个文章充满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付出和对未来的向往,通过文字就可以感受到作者藏于花间的那颗热爱生活的心。作为一本散文集,录了作者一年中对于植物观察和感悟,这是一本富有生活情趣的“花卉小札”。一年四季,作者观察、疼爱着她身边的每一颗植物,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里,和家人感悟生活的恬静和美好。
-
来处白荣敏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作者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寻找感悟,以朴实的写作手法,结合地域文化对当地进行考察,把发掘和书写历史文化、乡土民俗中的人文情怀融合进了本书。文章除了有生养作者的浙水闽山,还有一些近年来旅游各地、领略东南西北不同的人情风物的感悟。并且在本书中将太姥山称为时光之山,不仅呈现出了地质变化的鬼斧神工,也渲染出了海上仙都的人文气质,还烘托出了方外名山的诗意情怀,并挖掘出太姥山身上无可替代的母性。
-
花生与豆腐同食(马来)陈翠梅《花生与豆腐同食》分为“小故事:我等了很久”“微小说:生命是一场巨大的浪费”两部分。记录了陈翠梅的电影世界与记忆和故事,呈现了陈翠梅既感性又俏皮的心思。同时以时间为轴,呈现了作者多年的心灵历程。文字带有女性作者独特的表达风格。
-
同一片天空下江扬本书是香港作家,香港《文汇报》首席记者江扬近年来的散文随笔结集,分“人间值得”和“山高地远”两辑,皆为作者行走世界的所闻所见所悟。主旨可以用作者的一段话总括:“同一片天空下,谁也不会是一座孤岛,失去了同伴的岛屿,最终将会被海水淹没。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不仅仅是相望,更多的是相守,这个地球上的事,越来越有同步性。”作者走过看过的国家和城市繁多,如股神巴菲特的家乡奥马哈,美国石油大王的洛克菲勒庄园,人民英雄“格瓦拉”的城市圣克拉拉,“众城之后”的传奇城市伊斯坦布尔,泰坦尼克号最后停靠的码头爱尔兰科布港,还有莫斯科托翁故居和红场等等……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巴菲特的长线投资、切·格瓦拉的献身精神、洛克菲勒的没有免费午餐等等,都是注脚。作者感情真挚自然,文字优美细致,叙述简练通晓,充分体现了她细腻的思想、开阔的眼界胸怀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
谢·多甫拉托夫作品中的伪纪实主义研究胡晓静伪纪实主义是多甫拉托夫创作诗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启多甫拉托夫艺术世界的把钥匙。本书将作家的这一突出的创作特点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多甫拉托夫作品中伪纪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在叙述话语、结构形式、人物形象等方面的表现及意义,并试图深入挖掘作家这一创作技法背后所隐藏的审美内涵。伪纪实主义是多甫拉托夫创作诗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启多甫拉托夫艺术世界的把钥匙。伪纪实主义是多甫拉托夫创作诗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启多甫拉托夫艺术世界的把钥匙。
-
人生妙境赵丽宏本书为赵丽宏经典散文集学生读本,题材很丰富,有对自然天籁的陶醉,有人生旅途上的见闻,有对艺术和文学的沉醉,有对历史和时光的感叹。写作的风格也有变化,有叙事,有抒情,也有议论。每篇文章都是有感而发,对生活,对自然,对历史,对人性,对天地万物发一点感慨,谈一点感悟,饱含作者的思考,鼓励读者也思考自己的人生。
-
躁动的解析[英]布鲁斯-查特文早在成为举世闻名的旅行作家之前,查特文就已经定期通过专栏写作为自己将来的职业打磨风格,广泛涉及《星期日泰晤士报》《时尚与美容》《今日历史》《纽约时报书评》等杂志。从艺术品专家到考古学者,从译者到作家,在他职业生涯的每次转折与变迁中,他都始终坚持写作,直至一九八九年逝世。这些先前被忽略或未曾出版过的查特文遗珠——短篇故事、旅途闲笔、散文、报道和评论——自书评、文档、文学刊物和杂志中选取出来,首次齐聚于此。这些作品涵盖了作者职业生涯的每个时期和方方面面,反映了其作品恒久不变的主题:寻根与漂泊,浪迹与异域,拥有与放弃。从这些数量充裕的“闲来之笔”中甄选出佳作结集成这本文集,旨在向读者提供一本关于布鲁斯·查特文的阅读手册,一本洞悉作者人生与作品的珍贵“导览”。
-
阮章竞文存阮章竞《阮章竞文存书信·札记卷》是阮章竞书信与随笔的合集。书中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对正义必胜的信心,展现了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和共产党一次次英勇的斗争、坚定的信念,是弘扬红色文化的佳作。文学价值之外,史料价值更显独特。
-
那团无光或生死自渡风乎舞雩本书是一本随笔集。作者从自身罹患癌症和帕金森综合征,经受肉体和精神上双重打击、折磨的经历中,提炼出“病患心理学”和“死亡观”两大课题。通过梳理自己患病以后的心路历程,集中对死亡所体现的生命价值,死亡观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死亡与人的原生焦虑及其对现实生活的作用等,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对病患心理中理性和非理性的混杂;个人和他人以及与社会群体意识的冲突;社会文明进步和落后的表现;物质和精神的交织影响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疑惑。基本以理性思考和哲理的阐述为主,但又不是纯粹的理论文章,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又有一些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