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
-
告诉你一个真澳洲严阵著暂缺简介...
-
心中风景谢冕著本书当代名家散文丛书:心中风景内容包括:亚美利加天空的温情;辉煌的震撼;依稀明晰的梦境;在维也纳感到失落;维也纳的“金戒指”;那里的高雅羞辱了我;临近赤道的故乡;拉让江畔的约会;“长屋”的节日;香港的启示;金马伦山麓;“水果刀”的祝福;维多利亚海滨绿意;夜香港的魅力;登太平山看香港夜景;说不尽的西子湖;绍兴的感动;深厚的中原腹地;寻找雨花台;消隐了的桨声灯影;有关北京城墙的话题;被遮蔽的风景;电话亭上的招贴;消失的故乡;崇武半岛……
-
球迷日记刘齐著、画暂缺简介...
-
重逢日记菡子著去年冬天作协五次代表大会在京西宾馆相晤,本是一次畅叙的良机,可惜日程太紧,时间太短,匆匆握别,忽忽又已一年。今年八月你来信说“从医院出来以后,一直活在‘脚要坏死’的阴影里,心中怏怏不乐,却没有泄气,不得不与命运抗争,抢着做些事,马上学会了电脑,已敲出一个中篇《红叶无恙》,又编《重逢日记》一册。”放下信,就想到你这几十年来在“命运抗争”中,往往是个强者,而任何艰难、挫折、坎坷,总是会被强者所踩碎的。近几年,先后收到你寄赠的自选散文集《记忆之珠》和那本图文并茂、别具一格的《故园行》时,我都曾这样想过。如今,《重逢日记》将要以成集的形式与读者见面了,怎不为你欣喜呢?
-
绝妙好文谢楚发选注此选本依据三个“尽可能”原则选文:①尽可能选纯文学和文学因素较多的作品;②尽可能选久经传诵的名篇;③尽可能选内容较浅和篇幅较短的作品。总之,不求全面,唯求精粹,适于诵读。在此前提下,也适当照顾时代、作家与文体。.此选本按文体分类编排。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方便,因为集中阅读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同一类文章,有利于比较鉴别,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所列文体名称,有的是沿用古代的,有的是参用现代的,意在尽量使名称与选文相符。..为了多扫除一些文字障碍,注释面尽可能宽一些,而释文则力求简明扼要。“说明”部分,除交代必要的写作背景,揭示题旨外,尤侧重于艺术分析,以引导读者更好地从中吸取艺术营养。...
-
少年背诵名家文笔精华张美妮这套丛书从浩如烟海的世界名家名作中精心挑选出300多篇精彩片断。书中尽量选出适合初高中学生能够理解的片断,每篇字数不超过2000字,琅琅上口,易背诵。全书由“绘景”、“咏物”、“人与事”、“情与理”四册。每一片断由编者配上新的标题,以便于查找翻阅。牌断后设有按语,力求在简生的语句中点出片断的特点。
-
南郭竽声张中行著片断:由呱呱坠地说起。遗憾也罢,不遗憾也罢,我未能有幸生在书香门第,因而就不能写王引之《经义述闻》那样的书;还不只我没闻过,就我及见的人说,祖父一辈和父亲一辈都没闻过。家庭是京、津间一个农户,虽然不至缺衣少食,却连四书、五经也没有。到我该读蒙书的时候,三味书屋式的私塾已经几乎绝迹,只好顺应时势,入镇立的新式学堂。读的不再是三、百、千,而是共和国教科书。国文是重点课,开卷第一回是“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比下一代的“大狗叫,小狗跳”死板得多。时代不同,据说总是越变越好。是否真值得这样乐观,我不知道;但不同确是不错,大不同是:现在一再呼吁甚至下令减轻学生负担,我们那时候却苦于无事可做。忝为学生,正当的消闲之法是找点书看。学校没有图书馆,镇上也没有;又不像江南,多有藏书之家,可以走宋濂的路,借书看。但那时候的农村有个优越条件,是不入流的“小说家者流”颇为流行,譬如这一家有《济公传》,那一家有《小五义》,就可以交换着看。于是,根据生物,为了活,最能适应或将就的原理,就东家借,西家换,大量地看旧小说。现在回想,除了《红楼梦》《金瓶梅》之外,通行而大家熟知的,历史,侠义,神魔,公案,才子佳人,各类的,不分文白,绝大部分是石印的小本本,几乎都看了。有的,如《聊斋志异》《三国演义》《镜花缘》等,觉得特别有意思,还不只看一遍。这样盲人骑瞎马地乱读;连续几年,现在问,得失如何?失难说,因为“不如怎样怎样”是空想,不可能的事,不管也罢。只说得(当然是用书呆子的眼看出来的),如果教训也算,可以凑成三种。一种是初步养成读书习惯,后来略发展,成为不以读书为苦,再发展,成为以眼前无书为苦。另一种是学了些笔下的语言,比如自己有点什么情意想表达,用白,用文,都像是不很费力。还有一种是教训。古人说,诗穷(多指不能腾达)而后工。我想可以扩而充之,说书也是穷(多指财货少)而后能读。专说我的幼年,依普通农家的传统,是衣仅可蔽体,食仅可充腹。娱乐呢,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家里一件玩具也没有,冬闲的时候,男顽童聚在一起,只能用碎瓦片、断树枝做投掷、撞击的游戏。这很单调,而精力有余,只好谋消磨之道,于是找到最合用的,书。何以最合用?因为可以供神游,而且长时间。总之,因为穷,就读了不少。现在,也可算作进步之一桩吧,不要说幼儿园,就是小家庭里,如果有小孩,也是玩具满坑满谷,据说其中还有电气发动、会唱会闹的。我老了,步伐慢,跟不上,总有杞人之忧,像这样富而好乐,还会有精力和兴趣读书吗?——不好再说下去,否则就要一反韩文公之道大作其《迎穷文》了。后记:编后记徐秀珊摘录:“仍以人生哲学为例,厚待人比整人好,为什么?答曰,因为快乐比痛苦好。一般人到此不问了,薛知微教授之流还会问,为什么?比如答复是快乐比痛苦有利于生活,惯于追根问底的人还会问,为什么利于生活就好?甚至更干脆,问,为什么生就比死好?显然,这答案只能终止于‘不知道’。”这节讨论人生目的的文字,摘自张中行先生的《我与读书》一文。这是一篇很具分量的文章,故而在张先生谈人生哲学的大作《顺生论》中作为代前言,而置于卷首。在张先生看来,在人生终极的大背景下,讨论人生目的,只能归结为“不知道”。但人类要生存,作为个体的人也要生存下去,解决的办法张先生认为还是中国老祖宗的办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用张先生的话说“率性”也就是顺生,顺着天命的所定生存下去。天命抗不了,孔老夫子说“畏天命”,人类只有“顺”的一条道路。要“顺”而“又不明其所以然,所以就成为可怜”。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存在是很可以悲悯的。但是,虽然如此,张先生又认为,作为个人,生命只有一次,即便在存在的目的上很可以悲悯,因为只有一次,故而要格外地珍惜,“顺着天命的所定活下去……顺之暇,我们迈出几步,反身张目,看看它的脸色”,而反思,体味人生。基于这种人生态度,故而张先生的文章,尤其是写人物的,格外流淌着一种悲天悯人之怀。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张先生笔端的人物,总是敬重的,伤感的,有一种幽远的哲思和力量。再摘:“再举一种半老而未掉牙的,是英国罗素在半个世纪前(1938年)著的《权力论》,199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吴友三的中译本。这本书量不大,主旨很简单,是一,权力是怎么回事以及表现的各种形式;二,容易滥用与可怕;三,如何节制。同《论法的精神》一样,其中所讲,我们未必尽信,但总是值得参考。值得参考,是因为,其一,他们所讲,是我们的经史子集里不讲的,只是为广见闻吧,也应该看看;其二,在生活与治道的大问题上,我们一贯是寄希望于善心,结果所得是画饼,而仍想活,并活得如意,就应该看看人家不问善心,在权上打算盘是怎么讲的;其三,人祸的苦难,绝大部分由权来,我们乞援于善心而想不到如何对付权,是空想,人家实际,如果所想对了,并有办法,就会使画饼变为真饼,实惠,为什么不尝尝呢?”这节关于社会的议论,引自张先生《月是异邦明》,张先生虽生于帝制,但思想并不颟顸、人云亦云,而是服膺于“五四”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这是张先生做人,也是他为文的一个鲜明基调。在这个基调的笼罩下,张先生的笔锋是犀利的,诸如对社会的腐败,中国人的陋习,当代迷信之风的复起以及各种沉渣的泛滥,张老均持一种清醒的批判态度,而毫不妥协。冷峻的科学精神与悲悯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张中行老人及其作品的两个基本原则。掌握了这两个原则,我想至少是可读出张先生作品中更深潜的东西。三约一年以前,山东教育出版社来人同张先生商量,出版他一本学术性散文的集子,张先生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不愿意炒冷饭。后来,出版社的同志商之于我,我认为也未尝不可。理由仍简单,因为中国读书市场之大,在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对于没有读过张先生作品的人来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加上出版社恳切的态度,实难拒之于门外。基于这个想法,我选编了这本张先生自谦为《南郭竿声》的选集。如同我在上面所谈的两个原则,选编的文章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关学识的,再一部分是有关文学的,尤以写人与写物的为主。读张先生的这本选集,我想,细心的读者是会感受到冷峭的批判力量与悲悯的哲思的。语云:以蠡测海。对于张先生的精神与作品,假如通过我这一点微薄的劳动,而使读者确有所知,我也就感到满意了。1997年冬于北京西坝河本书前言自序记得还是今年年初,山东教育出版社的人来,约编一种三十万字的散文选本。近年来我很怕编印散文选本,因为旧货换新钱,必不免有骗读者之嫌。我说明此意,出版社的来人积极性不减,说他们策划的这套《世纪学人文丛》,言明只收能“体现作者学术思想、文化精神”的,与一般的散文选本不同,并且,学者如季羡林先生、金克木先生等都已慨然应允。季先生的学问和为人是我一向非常钦佩的,我想他的慨允,其中大概还有乡土之谊吧。若然,我的进和退就应该兼考虑这山东的乡土。说掏心窝子的话,对于山东的人文、风土,我是颇有好感的。还是举棋不定,只好把情况告诉在编写方面帮我很多的徐秀珊女士,请她决定进退。她多看“学人”和“学术”一些字,认为也无妨编这样一本。我说:“好,比如唱《空城计》,你演诸葛亮,我给你配老军。”其后她就动手选篇目,据她看,大如谈道理,小如谈人、地、杂物,都是与“学”有多多少少关联的,可谓实现了“不同”。她编,有如上城楼唱“我本是卧龙冈——”,我这老军就可以靠城墙安坐,岂不真“散淡”哉。想不到交稿时候又来了麻烦,一是要有作者的序,二是原定的共名(某某自选集)作废,要作者自己动脑筋锡以嘉名。前一个要求好办,可用《史通》说的“叙事”法,泛泛说说经过,至于如何选材、如何编排,那是重头戏,我演老军的可以不管。后一个要求,虽字数有限却很难办,因为既要与内容切合,又要简明雅驯。搜索枯肠多日而不得。最后是参那个“学”字,联系人家有我没有,忽而想到“滥竿充数”这个成语,才绝处逢生。为雅驯,这个成语要化,于是摇身一变就成为“南郭竿声”。南郭者,本不能吹竿之南郭处士也。至于此书吹出之声究竟是什么样子,估计徐秀珊女士的编后记会谈到,那就请到那里去看吧。张中行1997.4.
-
镜子和容貌彭程著编完这本集子,按照通例,也为了丛书体例的整齐,需要写篇后记。为此颇踌躇了几日,不知该如何下笔。书后之记,总得有些对全书作整体把握的意思,但对这些分散写下的、内容各不相同的东西,要想一言以蔽之却是很难。因此,最后还得避实就虚,走泛泛而谈的路子。这几十篇文字,却跨越了十多个年头,足证我的低产。看到不少同龄人一年半载就有同样数量的收获,我只有艳羡的份儿。“十年磨一剑”的认真刻苦自然值得嘉许,但却不好用来为思路的凝滞和下笔的艰涩开脱。好在读书的快乐和慰藉是自足的,无需假借外在的什么。有许多爱书入迷的人,终生不曾发表一个字,但他们对于书的热狂,却并不因之而减少丝毫,就是最好的证据。相对这些不着一字而亦得风流的人们,毕竟我还有这些文字。它们并不表示我比别人高明,却可以很真切地印证我的快乐。至少它们能够使我记起,在某个夏日的午后或漫漫的冬夜,是哪些书籍曾经感动我,使我沉醉;启迪我,使我思索。它们在以一种不可能更好的方式让我消磨时光的同时,也使我对生活有更多的期盼,让生命获得一份充实和提高。由于我天性中某种自我拘囿的倾向,爱好不多,这种从书籍中获得的快乐便尤其显得强烈。如今,时或读到有人写半真半假的文章,说如果他不耽溺于读书,而将时间心力放到赚钱上,也许就会如何如何了。这自然更多是调侃,当不得真的。我尽管性情耽于幻想,时或会有些飘渺的念头,但在这点上,却从来不曾生过另起炉灶的想法。就其持久、深沉和纯粹来说,我不能想象有哪一种幸福快乐能够胜过读书,因此对于那些无缘体味读书之乐的人,潜意识里总抱着一丝怜悯,尽管他们可能香车宝马,富甲天下。这在明眼人看来,也许又是一种迂腐?尽管一向慵懒,但积腋成裘,多年下来,读过的书也数量可观了。文章中所谈及的,只是陪伴我度过美好时光的书籍中的很少一部分,甚至并非最重要的部分,但都为我所喜爱,都曾给我带来或浓或淡的愉悦,或深或浅的思索。书海茫茫,一个人选择什么,在开始可能是偶然,但到后来却必定有着心性的契合。这些书,我确是细细读过,并得到一份心灵的会意的,因此感想都是真实的,尽管可能不乏稚嫩粗浅。写作,总是源于一种倾诉的欲望。读书随笔这种文体,更易让人想到“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书中的情感、思索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像一颗石子投进水塘,撞出层层涟漪。这个比喻颇能够写照这种文体的生发机制。它可以是作者对某本具体图书的梳理阐述,读后的心得,也可以是由此及彼,将若干作品统一在一个话题、一种理念之下,仿佛一条丝线串起多颗珠子。同时,读书随笔作为散文随笔之一种,本身也应该是文采郁郁、值得咀嚼品味的,古人尝谓“言之不文,传之不远”。只有具备此种品格,方能令感情的表露更为动人,思想的传递更为有效。我是这样理解读书随笔,并试图在写作中体现出这种追求的。“书卷长留伴一生”,这是法国传记作家莫罗阿一篇文章的题目,第一次读到,即牢牢记住了。书籍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永远的润泽,深长的沉醉,使心灵对生活保持新鲜的感受和感动。不管世事如何变幻多端,人生途程怎样难以把握,如果能够与书为伴,便不啻为自己寻到了一个支点,一条可以信之托之的道路。而把读书的体验写下来,无疑于给心境上了保险,使之不会遗失忘却那一份幸福。借助文字的神奇的力量,那“曾经拥有”孰几也会变成“天长地久”的,尤其对白驹过隙般倏忽的人生来说。这本小书能够出版,首先要感谢大象出版社的领导,感谢为之付出辛劳的善良的人们。是他们的关怀扶掖,使这本可能与市场利润无缘的小书得以面世,使一个爱书人得以表达他的喜悦,并且有可能指望与人分享。作者一九九七年岁末
-
现代名家经典王统照 著二十世纪行将过去。当我们站在跨世纪的门坎上,回首中国现代文学的风雨历程时,现代文学史上寻些文学“明星”仍然光辉灿烂,穿过历史的尘埃,照亮了“世纪末”的大地!就像一位饱经苍桑的世故老人一样,“世纪末”的人们也普遍有一种“怀旧”心理,这或许是现代文学大师们的早期著作受宠的原因。本辑《现代名家经典》选取了丰子恺、钟敬文、张根水、夏丐尊、沙汀、叶紫、郑振铎、五统照等八位作家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小说作为作家反映生活的“晴雨表”,真实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而散文则来得更为直接,它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的忠实记录,从中可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的跳动。现代名家的选本出了不少,有的还被一选再选,拥有大量读者。作为一个新的选本,总得有自己的选法和特色。我们这套小丛书的选法和特色是;一是篇幅小。每个分册仅有八个印张,每位作家的选文约18万字。二是选材广。对选文不拘题材和体裁,只要是精品,一并入选,因此,在如此小的篇幅里收入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文学体裁的作品,就是我们选本的最大物色所在。本套丛书名为《现代名家经典》,各个分册的书名却是借用其中一个篇名,旨在使书名更加生动、更为鲜亮些。我们所选的现代名家的作品,是人们公认的美文,为了使美的内容有个美的形式与之相衬,我们在版式、封面、用料、制作等方面力求完美,使朋友们在展读这些美文时真正得到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
-
被思想惊醒祝勇著本书是祝勇的散文集。共收入散文7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