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
-
现代名家经典王统照 著二十世纪行将过去。当我们站在跨世纪的门坎上,回首中国现代文学的风雨历程时,现代文学史上寻些文学“明星”仍然光辉灿烂,穿过历史的尘埃,照亮了“世纪末”的大地!就像一位饱经苍桑的世故老人一样,“世纪末”的人们也普遍有一种“怀旧”心理,这或许是现代文学大师们的早期著作受宠的原因。本辑《现代名家经典》选取了丰子恺、钟敬文、张根水、夏丐尊、沙汀、叶紫、郑振铎、五统照等八位作家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小说作为作家反映生活的“晴雨表”,真实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而散文则来得更为直接,它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的忠实记录,从中可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的跳动。现代名家的选本出了不少,有的还被一选再选,拥有大量读者。作为一个新的选本,总得有自己的选法和特色。我们这套小丛书的选法和特色是;一是篇幅小。每个分册仅有八个印张,每位作家的选文约18万字。二是选材广。对选文不拘题材和体裁,只要是精品,一并入选,因此,在如此小的篇幅里收入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文学体裁的作品,就是我们选本的最大物色所在。本套丛书名为《现代名家经典》,各个分册的书名却是借用其中一个篇名,旨在使书名更加生动、更为鲜亮些。我们所选的现代名家的作品,是人们公认的美文,为了使美的内容有个美的形式与之相衬,我们在版式、封面、用料、制作等方面力求完美,使朋友们在展读这些美文时真正得到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
-
南郭竽声张中行著片断:由呱呱坠地说起。遗憾也罢,不遗憾也罢,我未能有幸生在书香门第,因而就不能写王引之《经义述闻》那样的书;还不只我没闻过,就我及见的人说,祖父一辈和父亲一辈都没闻过。家庭是京、津间一个农户,虽然不至缺衣少食,却连四书、五经也没有。到我该读蒙书的时候,三味书屋式的私塾已经几乎绝迹,只好顺应时势,入镇立的新式学堂。读的不再是三、百、千,而是共和国教科书。国文是重点课,开卷第一回是“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比下一代的“大狗叫,小狗跳”死板得多。时代不同,据说总是越变越好。是否真值得这样乐观,我不知道;但不同确是不错,大不同是:现在一再呼吁甚至下令减轻学生负担,我们那时候却苦于无事可做。忝为学生,正当的消闲之法是找点书看。学校没有图书馆,镇上也没有;又不像江南,多有藏书之家,可以走宋濂的路,借书看。但那时候的农村有个优越条件,是不入流的“小说家者流”颇为流行,譬如这一家有《济公传》,那一家有《小五义》,就可以交换着看。于是,根据生物,为了活,最能适应或将就的原理,就东家借,西家换,大量地看旧小说。现在回想,除了《红楼梦》《金瓶梅》之外,通行而大家熟知的,历史,侠义,神魔,公案,才子佳人,各类的,不分文白,绝大部分是石印的小本本,几乎都看了。有的,如《聊斋志异》《三国演义》《镜花缘》等,觉得特别有意思,还不只看一遍。这样盲人骑瞎马地乱读;连续几年,现在问,得失如何?失难说,因为“不如怎样怎样”是空想,不可能的事,不管也罢。只说得(当然是用书呆子的眼看出来的),如果教训也算,可以凑成三种。一种是初步养成读书习惯,后来略发展,成为不以读书为苦,再发展,成为以眼前无书为苦。另一种是学了些笔下的语言,比如自己有点什么情意想表达,用白,用文,都像是不很费力。还有一种是教训。古人说,诗穷(多指不能腾达)而后工。我想可以扩而充之,说书也是穷(多指财货少)而后能读。专说我的幼年,依普通农家的传统,是衣仅可蔽体,食仅可充腹。娱乐呢,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家里一件玩具也没有,冬闲的时候,男顽童聚在一起,只能用碎瓦片、断树枝做投掷、撞击的游戏。这很单调,而精力有余,只好谋消磨之道,于是找到最合用的,书。何以最合用?因为可以供神游,而且长时间。总之,因为穷,就读了不少。现在,也可算作进步之一桩吧,不要说幼儿园,就是小家庭里,如果有小孩,也是玩具满坑满谷,据说其中还有电气发动、会唱会闹的。我老了,步伐慢,跟不上,总有杞人之忧,像这样富而好乐,还会有精力和兴趣读书吗?——不好再说下去,否则就要一反韩文公之道大作其《迎穷文》了。后记:编后记徐秀珊摘录:“仍以人生哲学为例,厚待人比整人好,为什么?答曰,因为快乐比痛苦好。一般人到此不问了,薛知微教授之流还会问,为什么?比如答复是快乐比痛苦有利于生活,惯于追根问底的人还会问,为什么利于生活就好?甚至更干脆,问,为什么生就比死好?显然,这答案只能终止于‘不知道’。”这节讨论人生目的的文字,摘自张中行先生的《我与读书》一文。这是一篇很具分量的文章,故而在张先生谈人生哲学的大作《顺生论》中作为代前言,而置于卷首。在张先生看来,在人生终极的大背景下,讨论人生目的,只能归结为“不知道”。但人类要生存,作为个体的人也要生存下去,解决的办法张先生认为还是中国老祖宗的办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用张先生的话说“率性”也就是顺生,顺着天命的所定生存下去。天命抗不了,孔老夫子说“畏天命”,人类只有“顺”的一条道路。要“顺”而“又不明其所以然,所以就成为可怜”。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存在是很可以悲悯的。但是,虽然如此,张先生又认为,作为个人,生命只有一次,即便在存在的目的上很可以悲悯,因为只有一次,故而要格外地珍惜,“顺着天命的所定活下去……顺之暇,我们迈出几步,反身张目,看看它的脸色”,而反思,体味人生。基于这种人生态度,故而张先生的文章,尤其是写人物的,格外流淌着一种悲天悯人之怀。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张先生笔端的人物,总是敬重的,伤感的,有一种幽远的哲思和力量。再摘:“再举一种半老而未掉牙的,是英国罗素在半个世纪前(1938年)著的《权力论》,199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吴友三的中译本。这本书量不大,主旨很简单,是一,权力是怎么回事以及表现的各种形式;二,容易滥用与可怕;三,如何节制。同《论法的精神》一样,其中所讲,我们未必尽信,但总是值得参考。值得参考,是因为,其一,他们所讲,是我们的经史子集里不讲的,只是为广见闻吧,也应该看看;其二,在生活与治道的大问题上,我们一贯是寄希望于善心,结果所得是画饼,而仍想活,并活得如意,就应该看看人家不问善心,在权上打算盘是怎么讲的;其三,人祸的苦难,绝大部分由权来,我们乞援于善心而想不到如何对付权,是空想,人家实际,如果所想对了,并有办法,就会使画饼变为真饼,实惠,为什么不尝尝呢?”这节关于社会的议论,引自张先生《月是异邦明》,张先生虽生于帝制,但思想并不颟顸、人云亦云,而是服膺于“五四”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这是张先生做人,也是他为文的一个鲜明基调。在这个基调的笼罩下,张先生的笔锋是犀利的,诸如对社会的腐败,中国人的陋习,当代迷信之风的复起以及各种沉渣的泛滥,张老均持一种清醒的批判态度,而毫不妥协。冷峻的科学精神与悲悯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张中行老人及其作品的两个基本原则。掌握了这两个原则,我想至少是可读出张先生作品中更深潜的东西。三约一年以前,山东教育出版社来人同张先生商量,出版他一本学术性散文的集子,张先生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不愿意炒冷饭。后来,出版社的同志商之于我,我认为也未尝不可。理由仍简单,因为中国读书市场之大,在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对于没有读过张先生作品的人来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加上出版社恳切的态度,实难拒之于门外。基于这个想法,我选编了这本张先生自谦为《南郭竿声》的选集。如同我在上面所谈的两个原则,选编的文章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关学识的,再一部分是有关文学的,尤以写人与写物的为主。读张先生的这本选集,我想,细心的读者是会感受到冷峭的批判力量与悲悯的哲思的。语云:以蠡测海。对于张先生的精神与作品,假如通过我这一点微薄的劳动,而使读者确有所知,我也就感到满意了。1997年冬于北京西坝河本书前言自序记得还是今年年初,山东教育出版社的人来,约编一种三十万字的散文选本。近年来我很怕编印散文选本,因为旧货换新钱,必不免有骗读者之嫌。我说明此意,出版社的来人积极性不减,说他们策划的这套《世纪学人文丛》,言明只收能“体现作者学术思想、文化精神”的,与一般的散文选本不同,并且,学者如季羡林先生、金克木先生等都已慨然应允。季先生的学问和为人是我一向非常钦佩的,我想他的慨允,其中大概还有乡土之谊吧。若然,我的进和退就应该兼考虑这山东的乡土。说掏心窝子的话,对于山东的人文、风土,我是颇有好感的。还是举棋不定,只好把情况告诉在编写方面帮我很多的徐秀珊女士,请她决定进退。她多看“学人”和“学术”一些字,认为也无妨编这样一本。我说:“好,比如唱《空城计》,你演诸葛亮,我给你配老军。”其后她就动手选篇目,据她看,大如谈道理,小如谈人、地、杂物,都是与“学”有多多少少关联的,可谓实现了“不同”。她编,有如上城楼唱“我本是卧龙冈——”,我这老军就可以靠城墙安坐,岂不真“散淡”哉。想不到交稿时候又来了麻烦,一是要有作者的序,二是原定的共名(某某自选集)作废,要作者自己动脑筋锡以嘉名。前一个要求好办,可用《史通》说的“叙事”法,泛泛说说经过,至于如何选材、如何编排,那是重头戏,我演老军的可以不管。后一个要求,虽字数有限却很难办,因为既要与内容切合,又要简明雅驯。搜索枯肠多日而不得。最后是参那个“学”字,联系人家有我没有,忽而想到“滥竿充数”这个成语,才绝处逢生。为雅驯,这个成语要化,于是摇身一变就成为“南郭竿声”。南郭者,本不能吹竿之南郭处士也。至于此书吹出之声究竟是什么样子,估计徐秀珊女士的编后记会谈到,那就请到那里去看吧。张中行1997.4.
-
被思想惊醒祝勇著本书是祝勇的散文集。共收入散文70篇。
-
郁秀和《花季·雨季》郁秀著《郁秀和<花季·雨季>》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准备,终于要问世了。如果说《花季·雨季》是她自己不知天高地厚,闯出来的;那么这本《郁秀和<花季·雨季>》则是她在无法推脱的催促之下,被逼出来的。《花季·雨季》出版后的轰动和产生的影响,我们谁也没有估计到:全国第七届书市的第一畅销书,报纸连载、杂志选登,从中央到地方电台连播,拍电影、电视剧,出了几个连环画和卡通。小说还得了许多奖项,最重要的有“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在成名的背后,也引起了不少人的猜想和疑问:这是16岁女孩写的吗?是不是父母代笔?开始,我对这些猜测不以为然,心想大家看看小说内容就明白了,大人是写不出来的,完全是孩子的立场和口气,语言也是当代深圳中学生独有的,不少地方我还弄不大懂呢。但一手难掩众口,怀疑的人还是很多。在这假冒商品随处可见的今天,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毫不奇怪。但是,有两次对我的刺激实在太大,引起了我的重视。一次是《深圳特区报》记者黄汗青女士,她写了一篇关于《花季·雨季》的文章,约我去核实一下内容,并要几张郁秀的照片。她曾在深圳大学工作过,是熟人,所以很随便地聊了起来。听我讲完小说的创作过程,黄记者十分真诚地说:没听你讲之前,我多少有点怀疑是大人代笔的,现在听你这么一讲我才真正释疑了。她的疑团解了,我心里倒纳闷了:像她这么熟悉的人都有疑惑,那么其他人呢?另一次是在郁秀的母校育才中学。一天下午学校开《花季·雨季》座谈会,校长一定要我到场讲话。盛情难却,我就讲了讲郁秀小说的创作过程以及读者对小说的评价,接着请同学们提问题。同学们十分可爱,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叫我难忘的是一位男同学,他直截了当地问,家长在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我作了有针对性的回答后他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通过这件事,我想,存在这类疑问的人一定不少,应该用一种恰当的形式,把郁秀创作《花季·雨季》的真实过程告诉大家,不要让人带着种种疑惑来读《花季·雨季》。1997年4月,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位编辑给我写了一封信,建议出一本有关郁秀和《花季·雨季》的书。其时,海天出版社的编辑旷听同志也正在做此计划,《郁秀和<花季·雨季>》的书名就是他取的。我认为,这倒是解决部分读者心中疑惑的好办法。当然,出此书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读者想了解郁秀和《花季·雨季》的心愿。小说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好评如潮。在深圳、广州、北京三地都举办了座谈会,一次比一次规模大、评价高。广大读者更是纷纷来信来电,要求了解郁秀的近况、成书过程、对自己作品的看法以及今后的打算等等。这就使我们十分为难。郁秀在深圳大学念完书,根据联合课程协议,于1995年秋赴美继续完成学业,后转学加州读本科,至今仍是一名学生。为了让她有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国内的热闹场面和各种赞誉、奖励,我们只告诉她一个大概情况,生怕干扰她专心读书。许多读者,想索要郁秀的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我们都不得不婉言拒绝了。不少媒体派记者找上门,要求发一点有关郁秀和《花季·雨季》的文章。实在逼得没办法了,我和她母亲就出面抵挡一阵,接受采访或写点文字。小说出版快两年了,郁秀本人不见踪影,从未在报章上发表过一个字。她得了这么多奖,得到广大读者如此厚爱,学习再忙再紧张,也得跟读者露个面道声感谢,回答一些大家关切的问题。可是她人在美国读书回不来,怎么办?一个最合适的办法就是把读者的问题归拢起来,寄到美国,要她利用业余时间—一作答。于是,就有了本书的第一部分《答读者问》。接着她继续挤时间写了本书的第二、第三部分《我的(花季·雨季〉》、《花季、雨季之后——我在美国这三年》。这样,就有了本书的主体部分。许多读者,还非常想了解郁秀的过去。我将郁秀过去写的日记,选了二十多篇,送给周围的人看,征求意见,结果反映相当好,所以也收到了这本书里。郁秀自己写自己,难免有不便与不足。于是搞了个附录,收了若干篇介绍郁秀、评价《花季·雨季》的文章。应读者的要求,书中还配了一些郁秀的照片。以上这些内容不知能否满足读者要求。作为郁秀的父亲和一名教师,我自己也想借写序的机会,向广大读者,特别是中学生朋友说几句话。首先,感谢你们,《花季·雨季》的主体读者是你们,感谢你们对郁秀和《花季·雨季》的关爱。我知道你们之中有不少人喜爱文学,有很强烈的创作冲动,怎么办呢?我的意见是,可用心写些日记、周记、游记、散文、随笔、短篇之类,不要贸然去写长篇小说,时间、精力上都消耗不起。郁秀的成功,有种种因素,而且她前后花了好几年时间。《花季·雨季》成功了,但中学生写长篇小说的成功率有多少呢?所以她也不提倡中学生写长篇。中学阶段关键是打基础。如果你们真的对文学特别敏感,又有特殊的情感,那么在打好了知识基础和有了足够的素材积累之后,年轻的你们还怕没有机会写出满意的作品吗?由于时间仓促,种种条件的局限,只怕此书不能尽如人意,敬请大家谅解,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改进。
-
泸西情结高洪波著本书当代名家散文丛书:泸西情结内容包括:难忘云南;鸥盟;昆明雨;泸西情结;博物馆札记;飞翔在高原;黑骏马的蹄声;边防线上;高原雪;落马;亲近老枝;东方圣诞夜;排球故事;吃·穿·住·行;岁月的况味;感悟足球;鸽子的话题;过年琐忆;女儿军训;家庭观念;家庭氛围;江湖感觉;券在心等详细内容。
-
镜子和容貌彭程著编完这本集子,按照通例,也为了丛书体例的整齐,需要写篇后记。为此颇踌躇了几日,不知该如何下笔。书后之记,总得有些对全书作整体把握的意思,但对这些分散写下的、内容各不相同的东西,要想一言以蔽之却是很难。因此,最后还得避实就虚,走泛泛而谈的路子。这几十篇文字,却跨越了十多个年头,足证我的低产。看到不少同龄人一年半载就有同样数量的收获,我只有艳羡的份儿。“十年磨一剑”的认真刻苦自然值得嘉许,但却不好用来为思路的凝滞和下笔的艰涩开脱。好在读书的快乐和慰藉是自足的,无需假借外在的什么。有许多爱书入迷的人,终生不曾发表一个字,但他们对于书的热狂,却并不因之而减少丝毫,就是最好的证据。相对这些不着一字而亦得风流的人们,毕竟我还有这些文字。它们并不表示我比别人高明,却可以很真切地印证我的快乐。至少它们能够使我记起,在某个夏日的午后或漫漫的冬夜,是哪些书籍曾经感动我,使我沉醉;启迪我,使我思索。它们在以一种不可能更好的方式让我消磨时光的同时,也使我对生活有更多的期盼,让生命获得一份充实和提高。由于我天性中某种自我拘囿的倾向,爱好不多,这种从书籍中获得的快乐便尤其显得强烈。如今,时或读到有人写半真半假的文章,说如果他不耽溺于读书,而将时间心力放到赚钱上,也许就会如何如何了。这自然更多是调侃,当不得真的。我尽管性情耽于幻想,时或会有些飘渺的念头,但在这点上,却从来不曾生过另起炉灶的想法。就其持久、深沉和纯粹来说,我不能想象有哪一种幸福快乐能够胜过读书,因此对于那些无缘体味读书之乐的人,潜意识里总抱着一丝怜悯,尽管他们可能香车宝马,富甲天下。这在明眼人看来,也许又是一种迂腐?尽管一向慵懒,但积腋成裘,多年下来,读过的书也数量可观了。文章中所谈及的,只是陪伴我度过美好时光的书籍中的很少一部分,甚至并非最重要的部分,但都为我所喜爱,都曾给我带来或浓或淡的愉悦,或深或浅的思索。书海茫茫,一个人选择什么,在开始可能是偶然,但到后来却必定有着心性的契合。这些书,我确是细细读过,并得到一份心灵的会意的,因此感想都是真实的,尽管可能不乏稚嫩粗浅。写作,总是源于一种倾诉的欲望。读书随笔这种文体,更易让人想到“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书中的情感、思索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像一颗石子投进水塘,撞出层层涟漪。这个比喻颇能够写照这种文体的生发机制。它可以是作者对某本具体图书的梳理阐述,读后的心得,也可以是由此及彼,将若干作品统一在一个话题、一种理念之下,仿佛一条丝线串起多颗珠子。同时,读书随笔作为散文随笔之一种,本身也应该是文采郁郁、值得咀嚼品味的,古人尝谓“言之不文,传之不远”。只有具备此种品格,方能令感情的表露更为动人,思想的传递更为有效。我是这样理解读书随笔,并试图在写作中体现出这种追求的。“书卷长留伴一生”,这是法国传记作家莫罗阿一篇文章的题目,第一次读到,即牢牢记住了。书籍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永远的润泽,深长的沉醉,使心灵对生活保持新鲜的感受和感动。不管世事如何变幻多端,人生途程怎样难以把握,如果能够与书为伴,便不啻为自己寻到了一个支点,一条可以信之托之的道路。而把读书的体验写下来,无疑于给心境上了保险,使之不会遗失忘却那一份幸福。借助文字的神奇的力量,那“曾经拥有”孰几也会变成“天长地久”的,尤其对白驹过隙般倏忽的人生来说。这本小书能够出版,首先要感谢大象出版社的领导,感谢为之付出辛劳的善良的人们。是他们的关怀扶掖,使这本可能与市场利润无缘的小书得以面世,使一个爱书人得以表达他的喜悦,并且有可能指望与人分享。作者一九九七年岁末
-
怪老头儿孙幼军著《怪老头儿》中的故事:我走了几步,一抬头,看见那个瘦老爷爷站在前头等我。我吓了一大跳:车明明开去了嘛!我口吃地说:“您……您是怎么下来的”?“一迈腿就下来了。”瘦老爷爷说,“你干嘛老是大惊小怪?你下车的时候不迈腿呀?不迈腿下得来吗?”跟他说不清楚。我只好说:“老爷爷有事吗?”他说:我不叫‘老爷爷’,我叫怪老头儿。你叫我‘怪老头儿’就成了。……
-
名家新作毕淑敏等著如今,中国人都在紧张地生活着……在有限的时间里,人们希望读到文山书海中的精品佳作,在精品中,人们更是渴望读到精品中的精品……本书收录名家新作多篇,主要内容包括梁晓声的《假如我是女人》、铁凝的《闲话做人》、余秋雨的《我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文化态度》、苏童的《南腔北调》、莫言的《柏杨林里的战斗》、张贤亮的《人比青山更妩媚》、贾平凹的《朋友》、刘心武的《马尾巴》等等。
-
缘起不灭张曼娟著在张曼娟式清纯、敏感而忧伤的眼睛里,人生宛若各种不忍割舍与别离的“缘”的星河,师生缘、友缘、事缘、地缘、亲缘、情缘……缘起缘灭几近构成了人生种种微妙的酸甜苦辣。倾情体会,细心品尝,万般难辛竟又是如此的别致与新奇。浓郁精致的古典意象,清新素雅的内心独白,娓娓道说人世间淡淡的忧郁与淡淡的欣悦;却又叫你蓦然省悟;哦,这就是“缘”?!
-
听涛室人物谭曹聚仁著;曹雷编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