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
-
大江逆行张抗抗著《大江逆行》讲述了:玛姬达和她的母亲,从很遥远的欧洲来到北京。她的父亲是德国人,在北京的一家德国公司工作;她的母亲是一位汉学家,翻译中国的当代文学作品。她们一家就住在我家附近的一幢华侨公寓里,有时我到她家去玩,玛姬达就很友好地把她拥有的玩具娃娃一只一只拿来给我看,并且把她们的中文名字一个一个告诉我。到了晚上该睡觉的时候,玛姬达抱着其中一个她最喜欢的中国娃娃,用汉语对我说晚安,然后回到她自己的房间去。玛姬达讲汉语,声音轻轻的细细的,发音却很清晰,四声掌握得挺准确,还有抑扬顿挫,卷舌音也是决不含糊的。她的父母同时教给她说德语、法语和汉语三种语言。但过了一段时间她的妈妈发现,玛姬达还是汉语说得最好。因为玛姬达一天里的大多数时间,同她的中国保姆呆在一起。她三岁时,她妈妈把她送到附近一个街道办的幼儿园,她又整天和中国小朋友在一起说中国话。
-
人淡酒浓黄河著内容提要本书是《中国当代记者随笔》丛书的一种。全书共收随笔58篇,分为3辑:“雨中杂感”、“信里信外”、“历史与新闻”。作者是《法制日报》记者,勤读文史典籍,以敏锐的目光与独特的视角,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发表了颇为精辟的看法,内容涉及社会、人生、事业、读书、治学、交友等众多方面。文笔流畅,构思精巧,思考缜密,很有回味,可读性较强。读者由此可加深对世道百态的理解,并引发种种联想,获得丰富的启迪。本书适合于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一般读者及文学爱好者。
-
时间草原席慕蓉著自从一九八一年七月,《七里香》在台湾出版之后,席慕蓉的诗,就以其清朗真挚的独特风格,触动了许许多多读者的心灵。有人说,“她为我们的诗找回了许多失散的读者。”也有人说:“她的诗,在整整一代中国人的心上。”《时间草原》,可说是席慕蓉到目前为止的最完整的全集。分成两个部分——《月色满山》与《边缘光影》,以时间与主题为经纬,从最初的《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一直到最近才刚刚发表还没有结集的许多首新作,经精心编排,以最完整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是一份给爱诗者的最佳献礼。
-
诉衷情任文贵[等]选编暂缺简介...
-
第三只耳朵徐城北著内容提要本书是著名学者徐城北的随笔集。全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随笔精品30余篇。作者就其所接触到的梨园文化问题,对中国传统艺术(主要是中国京剧)不景气的现状,结合现代艺术和现实生活作了深层次的思考。其中《沉甸甸的一字评》、《看·像·练·有》、《画好京剧这个“圆”》等,意在开掘蕴含其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作者对艺术乃至人生的思索,读后耐人寻味。
-
年轻的表白张咏晴编本书是作家陈丹燕在做主持人的时候曾收到过的信中的一部分。每一封信都倾诉的真诚而纯洁,愿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他们的心情,蜗牛他们的故事,来了解更年轻的那一代人在些说什么,想些什么,行动着什么。
-
如何与电脑沟通林龙贤著本书包括电脑的基本概念、选择电脑的注意事项、有关行业电脑使用实例的剖析等。
-
奇谈怪论本社编暂缺简介...
-
沧桑看云李辉著始终站在文学发展前列,并且一直保持这种态势,是《收获》之所以被公众誉为“文学阵营中成功守望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上世纪70年末80年代初,《收获》感应时代脉搏,率先发表一批直面现实的作品。《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铺花的歧路》、《人到中年》……一篇篇震聋发聩的作品,为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文学探索热潮中,《收获》更是以引领时代的姿态,推出了一系列探索作品。由此,马原、余华、苏童、莫言、格非……一批今日文坛中坚力量的作家浮出水面。活跃于当今文坛的青年作家张者、李洱、东西、红柯等也都是在《收获》的关注下被推向社会的。散落在各期《收获》杂志上的一些散文专栏,更是以其强烈的人文色彩,推动了散文的发展。从初期的《作家书简》、《朝花夕拾》,到近年的《人生采访》、《河汉遥寄》、《好说歹说》等,每一专栏都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李辉的《沧桑看云》,可以说开创了一个文化大散文的时代。其间蕴涵的历史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辨色彩,引起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思索。本书收入叶至诚、李子云、王蒙、萧乾等人的回忆亲人故友的文章,真情实感,动人心魂,值得品评一番。本书是“收获丛书”中的一册。
-
今夜月圆梁锡华著;傅光明编几乎有二十年了,那时作者写过一篇题为“读朱自清《理想的白话文》”的文章(收入拙著《且道阴晴圆缺》书内),里面有下列的话:“白话若缺乏光荣的文言传统作滋补,势必‘营养不良’……大众传播的语言,应该较近明白如话的标准。在庄严典雅的场合,文言色彩自然加深加强,而一般文学语言所表现的,应该不是面目可憎的文白夹杂,而是有机组合的文白交融。不是难以卒读且不堪入目的恶性西化,而是……那种可以琅琅上口且姿致清新的西而化之。”今天,说到写作媒介的文字,作者仍然怀着上述的信念。另外,前辈作家像梁实秋和林语堂,都说过文章做得漂亮与否不要紧,做人却需正派。这话听来道学气相当重。照所知,坏蛋和混蛋文人而彩笔辉耀的,古今中外俱备。另外,“正派”的定义是什么,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有不同解释。若争辩,面临的灰色地带太辽阔,要一刀切作黑白之分十分困难。不过,作者相信,写散文、随笔、杂文等,诚与正是重要的。别人如何不论,但这是作者持守的标准。诚是诚实,要说自己的真心话。正是正直,论人、事、物要全面、要公平。若合适,表现手法无妨百花齐放,甚至滑稽突梯、百怪俱全,但总归于正。这样说来,难免跟品格扯上关系,要是拐个弯儿,和上述梁、林二公讲做人的道理,自然有灵台经络一线牵的因缘。作者认为做人做得正派,即使文章写得平平无奇,下笔之际也会感觉舒畅些。说得不好听,写小说还无所谓,作者不必一定要满身惟诚惟正,但抒情与论说文缺了诚与正,至少作者自己,会感觉难以下笔。如果提高一步,例如说浩然之气、天地正气等,非其人则无其气。若有,当事者很有资格做双重以至多重间谍,纵横国际而近乎所向无敌了。这门子好汉不屑提笔,更没时间做文人。写文章是磨练笔头,世所公认,但写散文、杂文在笔头之外,兼磨砺自己,这是作者的看法。回顾数十年个人的奋斗,作者老是觉得不足之处很多,无论做文章或做人都距离理想尚远,不过时刻努力持守诚正,以祈止于至善,倒永远是心底宏愿和身上热血凝聚最高、最浓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