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
-
读者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怪味朋友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告诉你没有哈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澳洲黄金梦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好社会,人道的记事本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青山灵韵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走过伦敦郁眉 著美丽的Chineselady郁眉到了伦敦不几天,就有了艳遇!她遇到一个意大利男士,第一次见面就有邀请她同居一室的激情表达!……一个美丽的中国女性,如何在伦敦孤军奋斗,如何在英国交友生活,如何在异国他乡追求梦想,以及她到底追求一个什么样美丽的梦想……文学是一个梦,很多人都做过。有的人早早地醒了,有的人一直生活在梦里。《走过伦敦》的作者最初是学中文的,那时她还是个娇小、文静的女孩子。学中文的女孩儿都会有梦的,只是不知她的梦会是怎样的一个。但从她在伦敦的生活和在英国自费读MBA的经历中,不难看到:那时她是清醒的,她不可能做文学的梦,因为生活太实在了。所有的浪漫和想象似乎都与真切显得格格不入。她要一次次地找房子,她要一番番地问工打工,她要为挣足学费而没日没夜地苦做,她还要在孤独无助的煎熬中完成对异域文化、他乡生活的体认和思索。当她用四年的生命光阴走过伦敦,回到祖国,回到家人亲人好友同事身边,回到一个她生存生长生活的古老的大房子里时,她异乎寻常地感到了现实和温暖。她又可以是那个娇小、文静的小女孩儿了,她也再次回到了她的梦里。伦敦为她的梦装点了色彩,增加了实实在在的生活内容,她完成了《走过伦敦》。伦敦我是到过的,泰晤士河上有许多桥。紧靠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边上的那一座是最古老的,而新政府修建的便民桥,据说为执政者赢得了许多选票;还有因为电影《魂断蓝桥》而闻名世界的。WaterlooBridge(滑铁卢桥),上演过无数惊心动魄故事的伦敦塔桥,都给我留下过深刻的印象。理所当然,大笨钟、唐宁街10号、格林威治天文台和牛津、剑桥的大学城都是要看的,看到了历史的凝重,看到了都市的喧哗,看到了工业文明给这个世界大都市带来的繁荣,也看到了莎士比亚故乡的文化品位、文化传统和至今没有舍弃的翩翩的绅士风度。但是,我必须承认,没有看到真正的伦敦的生活。伦敦的真实也许不在这些世界闻名的景点里,也不在庄重沉实高大的石头建筑中和穿西装、拄手杖的绅士的脸上,而是在地铁站里,在咖啡厅中,在唐人街上,在午夜后静静的街区和昏暗的灯光之下。《走过伦敦》的作者看到了,感受到了,体验了,经历了,她写出了只有在伦敦的底层生活过的人才能写出的异乡漂泊的感受:艰辛、压抑,对祖国、家乡铭心刻骨的依恋和对伦敦人的深切的理解和感悟。她曾问我“走过伦敦”这个书名可好,在读完作品之后,我发自内心地感到这是个很不错的名字,因为这个书名再贴切不过表述和概括了一个生命意义上的经历和对这种经历的体味。走过是脚踏实地的,是历雨经风的,可以触摸伦敦的雾,也需要在与每一个英国人和其他的外国人还有自己的同胞擦肩而过时,礼貌地打一声招呼。而我作为一个到过伦敦的人,绝不会有这样的深切、细腻和丰富感受。《走过伦敦》是一个女自费留学生用她的生命经验写成的,这是一个独特的、有意义的视角。作品里着墨最少的是读书,着墨最多的是生活。这里有太多的人生,太多的感人经历和生动故事,但作者不是在刻意地写人生、讲故事,而是用一个女研究生细腻、温婉的眼光,去扫描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场景,每一次经历,质朴而直接地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做作和卖弄。作为读者,我不止一次地被感动过。由于对作者的了解,我的感动可能胜于对她的关切。但伦敦生活的艰辛,那一群中国人生存的艰难,不论是偷渡者、求学者、国内著名的中医还是名牌大学的年过半百的高材生,无一例外地令人玩味、令人关切。作者用很轻松的笔触描述了这些生活细节,真实地表现了这种异域谋生的艰苦。《走过伦敦》的艰苦不是概念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她也写到了欢乐,写到了伦敦的文明,写到了伦敦生活许多方便和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写到中国人骨子里会时时流露出来的做人的气节,甚至有丝丝缕缕对伦敦的向往和流连,但《走过伦敦》的通篇,充满的是一个异国求学者的艰辛经验,咀嚼这种经验的滋味,回味这种经验的印象,升华这种经验的品质。更加让人感动的是,字里行间流动的是一个女留学生的真诚和善良,有对祖国和同胞命运的关心和关注,有对外国朋友的理解和宽容,有对自己的安慰和解脱,也有对生活的忍耐和退让,读《走过伦敦》的所有文字时,会时时感受到一个文弱女子的豁达与温柔。《走过伦敦》在表现作者人生经验和心路历程的同时,也会把一些有一般意义的内容展示给人看,因此,作品不仅是自我的,更是社会的。我在想,《走过伦敦》的内容,对曾经在伦敦驻足、走马观花的人是有意义的,它会让人们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对所有想去伦敦求学、谋生、找出路的人是有意义的,它让人们在有了各种美好的向往之后,有更实在的生活和心理准备;对有亲人在伦敦生活的所有人都是有意义的,它让所有的亲人们清醒和明白:收到的信件和物品、听到的话语和描述、看到的容光焕发和笑脸的背后,埋藏了太多太多不为亲人知道的磨难和艰辛;对想真正了解伦敦的生活状态、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存方式和理念的人们是有意义的,它让你看到一个个具体的过程和细节。伦敦对于许许多多的关切者也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你可以去读《走过伦敦》,它会再真实不过地让你对伦敦有一个揭开面纱的感受。在我结束这篇被视为序言的文章之前,我想做一个真诚的表白,因为《走过伦敦》是真诚的。从大学到机关已经十个年头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每每深切感到的,是自己正在蜕变成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因为书读得太少了。我已经从文学的梦中醒来,而且难能再次入睡。但当我一口气读完《走过伦敦》时,我真的竟有了一点找回感觉的欣慰。我想这绝不仅仅是出于对作者及其在伦敦思念生活的关切。作者在描述浏览剑桥时写道:走在幽幽的小径,我想象着徐志摩当年告别剑桥的情景。他一定是在这条小路上走来走去,依依不舍,吟咏出了“再别康桥”的诗句。……我是到过康桥的,但我感到的却不是幽幽小径上走来走去的诗意,而是带了点凄怆的失落和哀婉。诗人就是诗人,他把失落和哀婉化成了一抹静静的流连。记得我在走过康桥之后曾写下一首诗,我愿意把它翻出来献给读者,也献给本书的作者,并作为我仍然有梦的装点:静静的康桥拥着早春清嫩的风期盼着一个中国诗人的到来我必须轻轻地告诉你——康桥他不来了只留下一首诗作为后来者永恒的凭吊我来到康桥走进你悠远体贴的怀抱在绿色的抚慰里轻轻地道一声康桥,你好2004年8月2日张振忠于沈阳
-
先秦散文选罗根泽编;戚法仁注这里说的先秦指春秋末至战国时代,约当公元前五世纪中叶至三世纪中叶。在这以前,不能说没有散文,但除了幼稚的卜辞而外,出现在当时的只有应用誓诰和极为简单的记事文与史传文。到这时,不只史传文飞跃地发展到相当完美的高度,成为后来的楷模;,更重要的还产生了一种政治性、哲学性的杂文——即理论文,也发展到相当完美的高度,也成为后来的楷模。所以这样特殊发展的原因,是由于特殊的社会阶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提供了特殊?挠欣跫煌保凶骷遥负跷蘩獾囟疾渭拥降笔钡慕准抖氛腥ィ焉⑽淖魑氛淦鳎财鹱啪龆ㄐ缘淖饔谩?如大家所周知,这一特殊的社会阶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是由初期封建社会转变到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促成并促进这一过渡时期的,不消说是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在初期封建社会里,一方面是统治农奴的大小领主,一方面是被领主统治的农奴。文化掌握在领主阶级的文人——即‘王官’手里。和荀子所指出的‘有司’一样,他们只是‘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他们‘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荀子荣辱篇)。因此很少发明发展。到春秋末年,由于领主阶级的瓦解崩溃,出身领主阶级的文人,才为了生存生活,不得不被迫地为非领主阶级服务。‘史记’历书就记载着‘畴人子弟’、‘分散’在‘诸夏’或‘夷狄’。被后来尊为圣人的孔子,如他自己所说,也不能不‘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篇),不问什么阶级出身,只要‘自行束脩以上’,交纳学费,他就‘未尝无诲焉’(同上述而篇)。这样,文化就逐渐转移到非领主的其他阶级。
-
白石诗词集(宋)姜夔著;夏承焘校辑白石诗词集,宋姜夔撰。姜夔约生於南宋绍興二十五年(公元一一五五年),卒於宁宗嘉定十三年(公元一二二○年),是南宋的大词人。他的诗,也具有特殊的风格。宋词先承五代婉约的风格,到柳永及其后的周邦彦则兼精音律,苏轼又创豪放一派;南渡以后,民族遭受严重压迫,词人或激於爱国热情,发为慷慨悲歌。姜夔受周邦彦影响较深,但也吸取各家的优点,所以他的词,情意真挚,语言精炼,组织完密,音节谐美,具有高度的艺术性。集里“扬州慢”及同辛弃疾唱和各词,又反映了一定的爱国情绪兼带有豪放的风格。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对於后代词人,曾发生过很大的影响。集里有十七首词,都旁注当时的工尺谱,这是现在仅存的宋词乐谱,是音乐史上一件重要文献。这集子里共收诗、诗说、歌曲三种,每种都用最早最好的本子详加校勘出版。
-
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林庚,(1910~)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代诗人。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1947年任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至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至今。其后出版的诗集有《夜》(1933)、《春野与窗》(1934)、《北平情歌》(1936)、《冬眠曲及其他》(1936)、《林庚诗选》(1985)等,曾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以及第三届国家图书奖。著作书目:《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上海棠棣1953;《诗人李白》上海文艺联合1954;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中国文学简史》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中华书局1962;《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天问论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问路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深深的爱》(美)斯蒂尔著,林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西游记漫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空间的驰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中国历史诗歌选》为高等学校中文系中国诗歌选课程编写的教科书,考虑到课堂讲授的实际需要及同学们的自学时间,全书共选诗(包括词曲等)一千首,希望能基本上体现中国古典诗歌优秀的成就。每首诗都附有作者的小传及注解。全书为上下两编。上编分一、二两册,自周代至唐五代,共选诗歌五百五十首,由林庚主编。下编分一、二两册,自宋元至“五四前”,共四百五十首,由冯沅君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