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
-
流年碎影张中行 著《流年碎影》是张中行的自传,启功先生就曾经评价张中行的自传是“写思想的自传”。“启功先生说,别人的自传都是写事,但张中行的自传却写的是思想,这就是他和别人的不同。”他是那样的旧,又是那样的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
足迹张国斌 著思考使经历更有力量。本书以优美的笔触,将一个外交官所亲历的外交事件,采撷的异域风景娓娓道来,通过揭示外交第一线的真实故事,展示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描绘了一个外交官眼中的世界风景。见证历史瞬间:外交官眼中的人和事我眼中的阿尔贝王储、申博背后的故事。踏上文化之旅:探寻人类文明的昨与今奥斯陆的文化气质、寻找安徒生童话之旅。感受乡音与乡情:西方世界的中国风异国的邂逅、都柏林的中国餐馆。
-
罗马有多远苏三针对我国科学界所持中国人由本地“北京人”等直立猿人进化而来的地区连续进化观,作者spence wells的看法是:基因中找不到任何支持这一理论的证据;相反,在东亚各个地区对12000名男性进行的取样调查结果表明,他们每个人都能回溯到5万年前的非洲祖先。几万年前,现代人从南北两个方向进入中国(29页)。我恰好看到2005年有两位中国史前史方面的泰斗在两个不同公开场合的演讲稿——其中一份还是非公开的,但是那份稿子戏剧化地到了我手里。他们在讲话中重申并强调了中国人种的独立起源论,两位从头到尾闭口不提今天的国际基因研究结论,对此充耳不闻;一位演讲完后有听众提出“同源”说与基因研究对中国人种独立起源的挑战,该泰斗用语焉不详的一些话语应付了“同源”说,对于基因研究结论则说化石得出的连续性也有道理——我得说那是蒙外行的,或者说他还不知道化石的断层问题已经被提出来,那使得化石建立的“序列”摇摇欲坠(参见拙作《难以置信》第一部分)。总之,中国传统学者看来决心拒绝基因的“独立起源”结论。这下我反而安心了,因为我知道了对方的底牌。更让我高兴的是,翻阅完全书,我知道我的一些推论与DNA在宏观上是相合的,并且以后可能更广泛参考基因的研究结论。我认为基因结论可能并非指示出了绝对的真理,但是这毕竟是今天最为广泛被世界承认的一个学科与技术。中国某些人之拒绝基因技术在考古领域的应用,是一种不正常的怪异现象,这是所有中国文化人以及中国研究科学的人应该注意的。暂且把化石还是基因的绝对科学性放在一边,我认为史前史的研究实际上有一种“秋千"或“钟摆”效应,即哪个时期史前史的研究结论倾向于哪方我们就必须予以痛快承认。史前史的研究在两个甚至几个不同的假设理论之问摇摆,那是正常的也是理性的,这是史前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研究者要“守规矩”,也就是要客观中立,要理性,不能一旦“秋千”荡到了我们手里,我们就抓住永远不放手,不让“秋千”继续自然地荡下去。正如最初“秋千”曾经荡向了“中国文明西来”说,但后来偶然间发现了“足够”的证据之后“秋千”又荡向了“独立”说。这些表现或许是自然的而非人为,但现在“秋千”终于又因基因的新技术推向了“同源”说,研究者应该愉快接受结论。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次我看到许多中国学者抓住“秋千”不放手了。假如你认为基因是错误的也可以批评与改进,但是我看到的情况是奇异的回避。P9
-
西班牙三棵树木心“三棵树”是西班牙产的一种酒Tres Cepas,初就觉得清纯,继之赞赏,不久又嫌那点点甘味是多余而不良的。曼哈顿上城区,麦德逊大街,白鲸酒吧,进门两侧橱窗,尽量海洋风调,别人还以为讨好梅尔维尔,其实是借借Moby Dick的光,做生意。在白鲸酒吧啜“三棵树”,写长短句,消磨掉像零碎钱一样的零碎韶华,韶华,在辞典里是青春岁月的称谓,我忘掉辞典就是了。待要成集,乱在体裁上,只好分辑,分三辑。哀利丝·霍珈走过来悄悄说,说如果有人欺侮你,你就种一棵树——这也太美丽得犬懦主义的春天似的;我是,是这样想,当谁欺侮了谁时,神灵便暗中播一棵树,森林是这样形成的,谁树即谁人,即又都不知道。诗集无以指唤,才袭用一用酒的牌名,西班牙与我何涉,三棵树与我何涉,诚如Faust作者所云:假如我爱你,与你何涉。
-
那时花开新浪网博客频道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的磨练,才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我们说,只有经历生活的磨练,才懂得守护自己生命中的花朵;只有历经风雨的吹打,才能绽放出倾城的绝美。本书选摘了诸多名人网络日志中最富于质感的文字——讲述情感故事,解读成长历程,品味尘世五味。让我们在这些关于人生镜像的字里行间,听图片轻歌,随文字曼舞,让心情如夏花般灿烂,如秋叶般静美;让我们携手各路名人,在他们的心情记录与生命感悟中重拾梦想,点亮心灯,以梦为马,捕捉那抹散落在空气中的芬芳……花落有痕,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发现;花开有声,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倾听。那时花开,洒落一室书香。
-
人生若只如初见安意如简介:这是一本不甘于淹没在浩瀚书海中的书。她似在谈诗词,又似在谈风月。她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她用清丽、感性的笔调,配以优雅、飘逸的插图,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诗人,词人,凸现其旷世奇才与至真性情。才子,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我们在悲喜交加中恍然……作者简介:安意如:从什么时候起,看很多事都像行在吴越小城里巷的长廊,偶尔转过脸去看廊下细细的水滴或低头看廊地上折转的光阴——发现自己成了一个不太容易激动的人。也许是因为懂得了可以循借着文字,慢慢找到内心需索的光亮,那么很多事情就可以从容地去接近和理解,不必急迫。这样的心态,拿来解读诗词也是有益的,情雅成诗,爱淡成词,如果滑 潋滟坦白的心思,是无法走进古人留在书册中的幻境的。凡心所向,皆是虚妄。从梦中的花畞走出时,我仍是我自己——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弹琴,自己对话谈心。自我收敛,内心沉静,是我希望获得的心境,而我亦渐渐成为这样的女子。编辑推荐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若,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他仍是他的旷世名主,她仍做她的绝代佳人,江山美人两不相侵。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书摘《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二部分风住尘香花已尽(1)她写:“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应当是一个女人对英雄的倾慕,一个时代对英雄的需要吧。 彼说时势也乱透。恍惚又是秦末,狼烟四起,天下起干戈。却再无一个西楚霸王出来,扫平天下。七十二路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然而天下,或者李清照这样的香草美人,都需要这样的男人来拥有和保护。 那时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赵构在临安建都,改年号为“建炎”。但南宋倾危,纵然偏安一隅退缩江南,也改变不了大金铁骑铮铮而下兵临城下的局面。可是也有人觉得靖康之耻已成旧事,往事不堪回首。明日这一颗好头颅还不知是谁割将去呢?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于是便有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在《题临安邸》中描绘的浮靡景象。这是我小时候背的古诗,现在仍记得清明。我外公怕我不理解,(诗不理解则不能体会它的好处,当然就记不住。)他是一力反对死背的,就告诉我说,那时候赵匡胤辛苦建立的北宋已经覆亡了,他的子孙把国都迁到临安,今天的杭州。他们只拥有半壁江山了,可依然不想着抵御外族侵略,不知道重用忠臣良将,一味醉生梦死,歌舞升平……到最后,南宋也亡了。 外公说,杭州是个花柳缠绵地,人间富贵乡,人间的天堂,让人沉迷。可是那时候,不是沉迷的时候。这事,说大了,是对不起天下百姓,说小了,也是对不起赵家祖宗。子孙不肖,叫人心寒。我听了,赶着讨好说,我一定孝顺你。 小时候的印象让我对杭州充满了难言的好感,到现在仍不可磨灭。却也因此不喜欢南宋这样颓靡的,仿佛江南阴雨的朝代。从里到外湿溻溻,没有一点刚骨。我喜欢安定壮烈,华丽得叫人魂魄飞荡的朝代,如大唐;或者乱,干脆乱到天地动荡,无人不可以是君,无人不可以是臣,如秦末,如五胡乱华。在这样的乱局里,偏是把什么都打翻了才见得清明爽利。 秦王扫六合,是天下的霸主。他的子孙压不住天下这杆秤了,自有当得住的英雄出来。项羽灭秦,亦成为天下的霸王。 不是早有古训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乱是天下大势,天理循环使然。英雄,众生,随缘而生,随缘而定罢。 只是在南宋,除了那些抗金抗元的名将们,比如岳飞和文天祥,能让我有浓烈好感的,除了李清照和辛弃疾,好像也难找出别的人来。 一个是承袭了苏轼风骨的豪放巨匠,一个是于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开婉约一脉的名门闺秀。清照词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 词作既已自成一体,就表明已形成鲜明的风骨神韵。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足以与男子比肩。一个女子能有如此成就,是不易的,她是文学史上的异数;况且宋不比唐,种种等级制度鲜有宽松和余地。有宋一代,虽先后有四朝太后辅政掌权,女子的地位仍是低的,托程朱理学的福,礼教对妇女的束缚是越来越紧。 李清照整个人却是个异数。 出身贵族,有着美好回忆的童年,她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八岁嫁作人妇,与赵明诚结为连理,又琴瑟和谐,夫妻唱和不绝。跟赵明诚在一起,李清照既是他的诗朋酒友,又是他的知己知交,两个人都是快乐的。 也曾经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仿佛生命里还有个青梅竹马的影子。不知道那个人是不是赵明诚?已经无法证明他们的婚姻是自由恋爱的结果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毕竟一个是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千金,才名著盛;一个是两任宰相赵挺之的公子,年纪轻轻就做了太学生。反正,怎么着都是门当户对,才学人品无不相当,再森严的礼教也挑不出毛病来。这样的一对璧人,真叫人歆羡。 婚后生活清闲优渥。夫君酷爱金石,清照对此也颇有研究和见解。夫妻醉心于此,志趣相投感情愈浓,便有“赌书斗茶”的雅事流传。纳兰曾写:“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之句悼念亡妻,可见其逸事已深入人心。 然而这一句,易安晚年读到,怕也会潸然泪下吧。 即使后世好事者考证属实,赵明诚婚前曾去过花街柳巷,在婚后因李清照没有生育曾与丫环有染,但在以狎妓为风流的那个时代,这应是可以原谅的吧?易安需要一段平等丰满的爱情,来释放她的才华和美丽,需要一个温和尊重的男人来爱护她,赵明诚是最合格的丈夫。 她是太富有情趣,有太敏感明洁的眼睛,观物入心。某日一夜风雨后,她晨妆梳罢,闲问丫鬟一句:昨夜急雨一场,不知道园里的花怎样了? 丫鬟答道:依旧是一样的。 她摇头笑道: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是啊! 今早容颜老于昨日,人每天会有改变,花草一夜风雨,岂有个一样的道理?是俗人看不出来罢了。 一年秋天,落木萧萧,赵明诚要携友外出,李清照在一方锦帕上写下一阕《一剪梅》词,为丈夫送别——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赵明诚读了,心中亦起眷眷之意,把那登山访古的心思,减去一大半;人还未走,心已归家。 又一年重九,赵明诚在外。李清照填了一阕词,寄给赵明诚。赵明诚接到这阕词后,闭门数日,穷三天三夜之力,填了五十阕,把妻子的那一阕也抄杂在里面,也不写清作者,拿去给好友陆德夫品评。陆德夫玩诵再三,以为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大乐,言道:“我夫人才学果然胜我百倍。自此后,我是服了。” 这便是那有名的“东篱把酒黄昏后”的《醉花阴》的来历了。赵明诚心折夫人才学,更敬她几分。因为家世和夫妻恩爱的关系,李清照大约没有受到太多礼教的压制。她写,“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活脱脱的酒醉少女的酣态。湖上泛舟赏荷,佐以清酒,有襄儿拔金钗当酒的豪气,更有湘云醉卧芍药荫的憨然妩媚,叫人看了欢喜。《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二部分风住尘香花已尽(2)“绛绡薄,水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帱枕簟凉。”(《采桑子》)“绣幕芙蓉一笑间,斜偎宝鸭依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浣溪纱》)这样的香词丽句,写满了薛涛笺,犹不能说足她的幸福。 她的前半生,是大喜了。如果能这样一生平顺,不经忧患,真是好啊!不是每个人都要去经历忧患,人世苦,其实是越少人经历越好。更多人,本就想,也就该享受安逸。不然要那天下太平作甚? 里尔克说,爱是最难的事。上帝到底嫉妒了。在他们成亲二十六年之后,建炎三年,赵明诚死在去建康赴任的路上。失去了挚爱的丈夫,那也是李清照后半生流离颠沛的开始。 我不知道老天为什么要折磨这个女人,给了她绝世的才华,给了她一个美好的开始,却又忍心给了她一个“国破家何在”的凄凉收场。 我们看《声声慢》,才知道她是如何凄苦地度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不服。难道就是为了让易安词再添一点沉郁雄浑之气,添一点忧时忧民的慨伤,就一定要这个女人,随着小朝廷南渡,在人世间颠沛流离,孤独终老?如果是真的,那老天真是残酷。 她熬住了。虽然,丈夫故去,亲人离散;虽然,国破山河破,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她毕竟是熬住了。而且,任是自身这样潦倒,仍念念不忘国恨。别人元宵佳节赏灯时,她一面怀念追忆昔日的风光,一面又不由得因这末世里的繁华而大起悲意。因这浮华实在是人们沉溺不醒的明证。她写下《永遇乐·元宵》。一个女子,静夜沉吟,忧国忧民之思比男子还深切三分。 原来,是为了看她会不会被尘世的惊涛骇浪湮灭,家破人亡的哀痛会不会将她摧毁;浮生浮世,她最后会不会拔节而出。毕竟上下千年的岁月,这样出色的女文人,除了易安,再没有第二个了。 英雄美人,原也是想着迎合时代的,只是迎合不上,必要饱经忧患。 原来,需等到风住尘香花已尽,才可以看到最后的风清月朗,花好月圆。 无论你在哪里,待走完沧桑人世,我们终会相聚。浮花浪蕊的人生,哪那么容易就断了呢?
-
专栏主义.嗔先张专栏的要旨是:专栏作家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在行文的习惯中,他们应永远保持具有文明、公平、公正、正义的意识。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话来说,每个写专栏的人,也要有一套“八荣八耻”!如今随处可见的专栏,字字充满陷阱和诱惑,它们性感得连发声都是软的。专栏文字从一个迷茫到另一个迷茫,从严肃呆板到嬉皮笑脸,是一种必然。本书收录了娱乐、小说、理论、意识、情绪专栏的著名专栏作家的文章,让你感受时代的声音,时代的姿态,时代的烙印,时代的精华。本书收录的专栏文章都是精心挑选的,内容分为娱乐社、小说坊、情绪派、理论家、意识流。反映了时代的声音,时代的姿态,时代的烙印,时代的精华。
-
再见,老房子祝勇对于一个城市的认识应当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上展开。进人城市的空间不是难事,而进入城市的时间则并不容易。因为时间始终在逃逸,我们只能看到“现在”,时间的来路和去处,则都隐在黑暗中。而所谓的“现在”,只是一个抽象概念,无法度量它的长度——是一秒钟,一分钟,还是一小时7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是抽象的、时时更换的、不稳定的,而“过去”则是永久的和具体的,像一个巨大的仓库,所有消逝的事物都将在“过去”聚集。所以,在我看来,所有的城市都是属于过去的——一分钟以前的“过去”,或者一耳年以前的“过去”。时间没有起始点,干是,我们回顾的口光可以无限延长。一座城市为我们的视线提供了奔跑的场所。视线延伸得越长,说明我们对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想象越是复杂和生动。空间是时间的容器,消失的时间将在城市的空间中留有痕迹。所以,时间和空间可以合二为一。从理论上讲,通过对城市空间的阅读,应该同时完成对城市时间的阅读。
-
果果的夜宴阿琪阿琪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具穿透力的文字,京城飘一代女孩的情感生活,在她的笔下表现得活色生香。本书中收录了作者身边很多小女子的情感故事,有豆蔻年华的情窦初开,有大彻大悟后的云淡风清。故事本身的不可预知、撕心裂肺的悲欢离合和欲罢不能的爱恨情仇都让人感动。但看完后掩卷沉思,真正惊心动魄的是这些女子拥抱感情的勇气,以及低回婉转时的真心实意。她们的欢笑与眼泪都使读者感同身受。...
-
生命的沉湖钱理群当年,执政府门前的那阵阵枪响,把所有的知识分子的灵魂都震撼了。鲁迅停止了正在进行的写作,愤然写道:“实弹打出的是青年的血”,“笔写的,有什么相干?”他把这一日称作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且预言:“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而亲历了这场大屠杀,从死尸堆里爬出来的朱自清,则感到这是一个“可怕的日子”,他奋笔写下了《段政府大屠杀记》,要国人“看看这阴惨惨的二十世纪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的中国,本书是作者写于世纪之交前后几年间的思想与学术随笔。当年,执政府门前的那阵阵枪响,把所有的知识分子的灵魂都震撼了。鲁迅停止了正在进行的写作,愤然写道:“实弹打出的是青年的血”,“笔写的,有什么相干?”他把这一日称作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且预言:“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而亲历了这场大屠杀,从死尸堆里爬出来的朱自清,则感到这是一个“可怕的日子”,他奋笔写下了《段政府大屠杀记》,要国人“看看这阴惨惨的二十世纪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的中国,本书是作者写于世纪之交前后几年间的思想与学术随笔。 TOP作者简介 钱理群,祖籍浙江杭州,1939年出生于重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已退休。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1948:天地玄黄》《丰富的痛苦——唐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等,同时写有《压在心上的坟》《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等思想随笔。近年关注中学语文教育,写有《名作得读》《语文教育门外楼》《鲁迅作品十五讲》等,并主编课外读物《新语文读本》等。TOP目录 第一辑 生命的沉湖矛盾与困惑中的写作——《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谈读洪子诚《当代文学史》后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历史回顾现代汉语文学所走过的道路略谈“典型现象”的理论与运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的一个尝试“找回失落的文学世界”——答《南方文坛》记者问文学本体与本性的召唤——《诗化小说研究书系》序令人大开眼界的文学史景观——读《20世纪贵州文学史书系》作为左翼作家的端木蕻良——《端木蕻良小说评论集》序用现代中国人自己的话真实地描写自己——《20世纪中国小说大学生读本》序研究思路的开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编后记面对新世纪的期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编后记文学研究与当代生活的对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1期编后记学术研究要言之有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1期编后记理科文学教育的意义与困惑——《北大理科学生作文选》序追求工、理、文科的融合——钱宁学术思想与教育思想概述第二辑 精神散步岁末谈读书(二章)回到常识经典的意义北大校园里的“兔子”谈谈先父天鹤先生的事翠鸟远飞了王瑶的意义——《王瑶和他的世界》编后记我与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沟通心灵的桥梁——《彩色插图中国文学史》韩文本序《散文选刊》卷首语喜读《新青年文丛》——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评《文艺争鸣》的几篇文章《文艺争鸣》百期诞辰赠言当代四作家论——一句话评语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发现——评袁筱芬《何处是家园——诗学视域中的(憩园>》自然科学与文化重建文学与科学原本是一家——《民族植物学论文集》序为学生的网站写几句话新世纪寄语青年——应北京大学学生会之约而写我存在着,我努力着,我们彼此搀扶着——在长江读书奖颁奖会上的讲话第三辑 运交华盖1999年总结2000年伊始我在做这些事——2000年总结2001年回顾第四辑 炼狱之火“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惨案七十三周年祭我感到惊心动魄——黄昌勇《王实味传》序对共和国历史的另一种书写——在《一个平民百姓的回忆录》座谈会上的发言“燕山偶语遭奇祸”——《燕山夜话》的命运及其影响面对血写的文字——初读林昭《致人民日报编辑部信》二十九年前的一封书信“咬紧泥层根不死”——读韩乐群《刺梨蓬草))失败者的不归路——蔡玉镶《突围——一个底层知识者的人生体验》序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声音——读文有感另一种纪念——《我们心目中的蔡元培》序也算“立此存照”——1999年4月10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演讲的开场白致北大校长的一封信我的某种不安——致一位年轻朋友的信“伪士当去,迷信可存:今日之急也”——王东成《生活与艺术人格》序坚守我们的信仰,在今天的中国——读裘沙《新诠详注(文化偏至论>》我的忧虑、困惑和挣扎——在上海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真的知识阶级”:鲁迅的历史选择——在韩国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心有灵犀——一束通信第五辑 魂归何处能写的与不能写的——《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序本应归全家所有——《钱理群文集》(四卷本)后记后记再记三记 TOP书摘书摘三十三年前,1966年3月18日,周作人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今日是‘三一八’纪念,倏忽已是四十年,现在记忆的人,已寥若晨星矣。”但他自己,或者说,他那一代知识分子中凡有良知者,却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这是压在心上的坟,随时都会流淌出血来:惨案发生后,周作人写了《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等文;是年六月二十八日,他写了“百日”祭文;一九二八年当国民党“狂热地讨赤”,屠杀革命青年时,周作人又想起“三一八的死者”,将燕京大学魏士毅烈士纪念碑的照片寄给《语丝》发表[1];二十年后,一九四五年三月十八日的日记里,血的记忆又奔涌于他的笔下:“三一八”的第二天,下着小雪,铁狮子广场上还躺着好些尸体,身上盖着一层薄雪……”人们可能要问:为什么“三一八”惨案会在周作人这一代人的心中留下如此刻骨铭心、须臾不忘的记忆?周作人自己有过一个解释,他在一篇论及“五四与三一八”的短文里,这样写道:“正如‘五四’是代表了知识阶级对于北京之后政府进攻的成功,三一八乃是代表北京政府对于知识阶级以及人民的反攻的开始,而这反攻却比当初进攻更为猛烈”,“在三一八那年之前,学生和教授在社会上似乎保有一种权威和地位,虽然政府讨厌他们,但不敢轻易动手”,“及至三一八那时,执政府卫队公然对了学生群众开排枪,这情形就不同了。对知识阶级的恐怖时代可以说就此开始了”[2]。周作人将“三一八”惨案与五四运动联系起来考察,这是显示了他的历史眼光的:“三一八”的受难者是以“五四”为开端的中国争取现代民主与自由的伟大斗争的第一批牺牲者。这是中国反民主的独裁专制势力对民主力量对爱国学生与知识分子的第一次大开杀戒:生命的沉湖第四辑炼狱之火如周作人所说,在此之后,有1927年4月28日奉系军阀对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等的杀戮[3];以后又有1945年国民党独裁政权制造的“一二·一”大屠杀以及对闻一多、李公朴教授的暗害——闻一多在“一二·一”惨案发生的当晚即将这次屠杀与“三一八”惨案并提,认为这是一个“更凶残更黑暗的日子”[4]。而周作人在本文开头所提到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所写的日记里,重新记起“三一八”惨案,更是一个不祥的预兆:一次新的大屠杀正在向知识分子逼近,周作人自己也正是在这场全民族的浩劫中丧生。而历史的残酷性更在于一部分青年学生(当然不是全部)在这新一轮的屠戮中竟被驱为“杀手”,这对热血青年的蒙蔽、利用是更令人憎恶的;而当青年人终于觉醒,要继承他们的前辈的民主事业时,却又遭到了更为残酷的镇压:这都是人们记忆犹新的。这样,我们就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勾勒了一部“五四”以来的“血写的历史”,而且是青年学生与无辜民众的血,这就格外的惊心动魄。这是我们在纪念“五四”八十周年,回顾一个世纪的历史时,绝对不能忘却与回避的。鲁迅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即已指出“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今天,这一召唤依然新鲜而有力。每一个人都应叩问自己的良知:我遗忘了那段历史了吗?我有勇气正视那“淋漓的鲜血”吗? P231-232TOP 其它信息 装帧:平装页数:395 开本:16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