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
-
阿勒泰的角落李娟 著十九岁,她随家人初入阿尔泰深山牧场,在荒野中经营起半流动的裁缝店和杂货铺。牧民自古逐水草而居,为了生活,她与家人也不断随之迁徙——从草场到沙漠、戈壁,甚至是凋敝的废墟。踏入新的土地,空空荡荡,而自然丰泽。人有手有脚、感官明晰,就是自由。什么都可以从无到有,一点点被创造出来。这样的土地容不下虚伪和矫情,一切都那么直接、真实——世界是未驯服的,感观是纯·天然的。哪怕生活永远在一边抛弃,一边继续,只要感受力还在,永远可以发现新的、值得记忆的美好。
-
带夫修行格十三 著很少有人把日子过得完全轻松,谁背后不是一路摸爬滚打,咬碎牙往肚里咽啊。 有一次我在用吸尘器清洁客厅,孩子他爹半卧在沙发上审视着我干活,我气不打一处来,嘟囔了一句“这吸尘器越来越不好用”。 他突然站起来说:“那你放那儿!等会儿给你换一个,上次朋友送的那个还没拆封呢。” 我气更不打一处来了。 你把我当保姆?你看不到我的辛劳? 你眼里到底有没有我?你是不是想离婚? 但如果他说:“那你放那儿!等会儿我来!” 一切就会不一样了…… 一个人做饭,一个人洗碗,一个人收拾屋子,一个人带孩子,一个人辅导功课,一个人带着娃到处上补习班…… 在婚姻里,确实会出现很多孤独的人。她们日复一日地过着凌乱忙碌的生活。
-
启动内在智慧的钥匙济群《六祖坛经》是佛教经典,为禅宗六祖慧能说,由其弟子法海集录,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自性本清净”“明心见性”的基本思想。正因为有了六祖和《坛经》,才有了影响整个汉传佛教的禅宗时代。所以,《坛经》不仅在佛教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时至今日,凡对国学稍有涉猎者,大多知道六祖惠能,知道《六祖坛经》,知道“风动、幡动、心动”的典故。 本书是对六祖慧能生平的介绍及对《六祖坛经》典故的解读。当下社会,频繁出现人心的浮躁和混乱。济群对《六祖坛经》的解读,针对当代人的种种情绪问题,简洁且平实、通俗易懂,对想了解《六祖坛经》这部传统文化经典的读者来说,很有帮助。本书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角度,重新认识当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带领读者正确看待世间万物、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回内心的平静、促进身心健康。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现代人所面临的挑战的回应,帮助我们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找到真正的自己,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
在菜场在人间陈慧《在菜场,在人间》是一本书写一群平凡菜场小贩的炙热生活的书,也是一本讲述贴地而活的生之乐趣的书。作者是一边摆摊一边写作,被央视赞为“菜场女作家”的陈慧。陈慧的前半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幼年被送养;少年生病;青年远嫁;中年离异。一个底层女人的不幸,似乎都发生在她身上。好在,为了讨生活去菜市场摆摊的日子里,她白天摆摊,夜里写作,竟在充满烟火气的菜市场里找到了救赎。在菜市场摆摊的十八年里,陈慧遇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有相熟的乡邻、常来的顾客,也有隔壁摊位的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现在,她将日常所见化作真诚的记述,把市井百态、红尘温暖,和一个个平凡生命的庄严与贵重,通通写入这本《在菜场,在人间》。把烟火人间的热热闹闹、挨挨挤挤,把贴地而活的生之乐趣,带给每一个读者。
-
人没有不懒的梁实秋 著如果厌倦了匆忙奔跑,就停下来感受生活。梁实秋先生曾在《懒》一文中直言“人没有不懒的”,但在紧绷的生活状态下,我们却偶尔需要这种“懒一懒”的松弛感,借懒积蓄能量,恢复生活元气。让生活慢下来、简单点儿,从中积攒继续前行的力量,更好地出发。本书选取55篇梁实秋的趣味散文,从普通的小事、或喜或忧的心境、偶尔的诗和远方中探寻生活的乐趣。诙谐幽默的笔调,亦古亦今的行文风格,在轻松的氛围下洋溢着生活的喜乐滋味。
-
没有到不了的远方张亚凌 著;丁卫军 注本书是中考语文热点作家张亚凌的作品集,重点收录入选中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的精彩篇章。同时,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特级教师丁卫军对书中每一篇文章进行了解析,从字词句的运用、谋篇布局,到情感升华等方面做细致剖析,并根据章节主题,在每一章最后拟定阅读思考与写作题,帮助中学生熟悉中高考阅读题,训练作文能力。书中的每一篇文字都在平凡中透着光,有极强的力量感,足以支撑你走很远很远。所有的艰难都不会长久,难过的事情也不会一直发生。希望你能跨过孤独而漫长的日子,跟着光,靠近光,成为光!
-
吃着吃着就老了陈晓卿 著《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的舌尖寻味故事。一部吃透人生的随笔集,一本掏心掏肺掏胎记的诚意之作。从十七岁出门远行,进京上学,到误打误撞成为一个美食纪录片导演,再到后来成为全国闻名的吃货,漫漫人生路,每个阶段都有与食物相关的记忆。年少时候,好吃是六毛钱的缸贴子,邻居家的西瓜酱,第壹次下馆子时把嘴巴烫出泡的萧县羊肉汤,这些是刻在基因里的叫乡愁的东西。一个外地务工人员的北京记忆,是难过时府右街的延吉冷面,寒夜里24小时的马华,以及人手一把肉串,喝着工业啤,聊着维特根斯坦的岁月。食物,连接着故乡与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在“吃”里找到归属。美食并不小众,它藏在大多数人的一日三餐里。说到底,于勒叔叔的生蚝和父亲病榻前的萝卜丝汆丸子并没有本质区别——你吃到的,就是蕞好的。
-
橙黄橘绿半甜时季羡林、史铁生、汪曾祺 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精选史铁生、季羡林、汪曾祺等名16位文学大家40余篇散文代表作,分为“春夜宴桃李”“山中无暑事”“人闲桂花落”“松枝碎玉声”四个章节,春茶、夏果、秋落、冬酿,作家笔尖的四季流转,亦构造着对乡土中国的诗意想像。那些美好的、悲叹的、浪漫的、让人会心一笑的故事,它们也许并没有深奥的含义,但却是历经世事无数后的甘之如饴,既关乎历史的震铄,也诉说生活的温情。当季节的变迁与长夜的苦感消散后,鼻息间只留有一抹明快利落的香气,此中有甜意,寄与惜时人。
-
潘祖荫日记(清)潘祖荫,蒋云柯、蒋伟平整理《潘祖荫日记》收录整理潘祖荫自咸丰八年(1858)至光绪十六年(1890)间共三十多年的日记,间有间断。潘祖荫出身高第,官至军机大臣、兵部刑部尚书,更数掌文衡殿 试,在南书房近四十年。他的日记在生活经历、日常琐屑外,深藏着许多珍贵的金石学、考古学、艺术史、图书流通史、艺术品交易的信息,并对晚清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 化,乃至官场生态、应酬外交、教育科举皆有反映,是晚清社会面貌、士大夫生活的一个缩影。潘祖荫存世的日记有写本、刻本和石印本三种,内容有少量交叉,此前从未整理。本次 整理合体,贡献了一个相对完备的潘祖荫日记。
-
时间再认识沈坚本书为中法历史学者联合编撰的一部通过历史学视角探讨“时间”问题的趣味盎然的作品。从人类有史以来,时间问题就困扰着人们,对于时间的测量、时间的体验,以及时间体系的形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观念与理论。但是时间究竟是什么?人们始终无法做出一个广受认可的判断。本书即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上述问题的各个维度,将时间前所未有地放置到一个全新的透镜下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提出了不少发人深省的见解,对我们洞悉时间的真相有着极强的启发性。不光如此,本书集结了该领域内中法两国的一流专家,也体现了两国史学界通力探讨前言问题的最新合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