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随笔
-
古典美文张正康编学古文不必正襟危坐,神经紧张,文言文也并非一味地艰涩深奥。本书选择的是短小优美的古典篇章,精到的注释、题解,配以小巧的装帧,既高雅、又有深度,同时兼具实用性和玩赏性。
-
清代对联选梁申威主编编辑推荐:《清代对联选》按作者的生年顺序编排,共收录了从李渔起到梁启超止的约三百位联家的八百副对联,并加以简要的赏析。在编写过程中,对于同一副联语各书所记有异者,我们反复考订,择善而从,对于争议较多难以定夺者,弃之未选。考虑到篇幅的限制,对于三百字以上的长联本书一概没有收入。清末民初的一些名人如章炳麟、马相伯等,因其所撰联语内容多涉及民国主要人物及重大事件,则归入《民国名联》(即将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这里不再重复。本书所收联作虽各有特色,但有些联语的创作具有特殊的背景,这就涉及到一个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对此,我们应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决不能把前人的作品与今天的现实作简单的类比,更不能以偏概全,用我们的思想去苛求他们。这些,有的已在简析文字中加以说明。
-
郑板桥文集(清)郑燮著;刘光乾,郭振英编注郑板桥,名燮,扬州兴化人,康熙朝秀才,雍正朝举人,乾隆朝进士,“生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板桥以诗、书、画名世,史称“三绝”。画工兰竹,秀劲绝伦;书有别致,自成格调;诗近香山、放翁,激昂慷慨。板桥有大智慧,除了有令世人激赏的“难得糊涂”的口号之外,还留下了大量的快言妙语和锦锈文章,《郑板桥文集》即是郑板桥妙语诗文的集成。
-
璇玑碎锦(清)李蜴著本套丛书为由璇玑碎锦(上)、璇玑碎锦(中)、璇玑碎锦(下)三本组成。主要内容有叙、颠倒同心结、扇影、交枝方券、长命缕、葫芦 、百十龄、桑蓝、亚蒂兰、横纵其久。若夫大小之言赋予宋玉,离合之骨肇自孔融。宫怨编缠绵,入徐陵之新咏,叶名黠染,离梁帝之妍词,。巧若连环,工如让谁组,题既名为百一,句还错以支干。以至夏岳洗溪,骨无妨涩;蜂腰鹤膝,格不为乖。白尚书诗亦藏头顶,郑宰相语多歇后。佛印鸟啼之咏,都是双文;欧阳雪宴之吟,遂为禁骨。斯皆文章游戏,律墨瑰奇。
-
白话菜根谭幽梦影(明)洪应明等著暂缺简介...
-
容斋随笔洪迈著本套书包括了容斋随笔序、二十九则、二十四则、二十一则、二十三则、二十五则、十九则、十八则、十五则、二十八则、二十则;容斋顺笔序、序言、十八则、二十八则、十八则、十七则;容斋三笔序、四则、二十六则、十九则、五则、十七则、十五则;容斋四笔序;容斋五笔序后五大部分内容。
-
孙望选集孙望著本书是我国已故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孙望先生的论著结集。这次收《选集》的多为论著,且多是第一次问世的论著,如《‘选’学述略》《中国小说史略》《蜗叟杂稿续编》等;《元次山年谱》经作者数次修定,质量较旧作更高,这次据作者手稿本作了增补。
-
板桥杂记余怀此即一代之兴衰,千秋之感慨所系,而非徒狭邪之是述、艳冶之是传也。金陵古称佳丽之地,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采风流甲于海内。白下青溪,桃叶团扇,其为艳冶也多矣。洪武初年,建卜六楼以处官妓:淡烟、轻粉,重译、来宾……称一时之韵事。自时厥后,或废或存,迨至三百年之久。而古迹浸湮,所存者惟南市、珠市及旧院而已。南市者,卑屑妓所居;珠市问有殊色;若旧院,则南曲名姬、上厅行首皆在焉。余生也晚,不及见南部之烟花、宜春之弟子。而犹幸少长承平之世,偶为北里之游。长板桥边,一吟一咏,顾盼自雄。所作歌涛,传诵诸姬之口,楚、润相看,态、娟互引,余亦自诩为平安杜书记也。鼎革以来,时移物换,十年旧梦,依约扬州;一片欢场,鞠为茂草。红牙碧串,妙舞轻歌,不可得而闻也;洞房绮疏,湘帘绣幕,不可得而见也;名花瑶草,锦瑟犀毗,不可得而赏也。间亦过之,蒿藜满眼,楼馆劫灰,美人尘土,盛衰感慨,岂复有过此者乎!
-
东坡志林(北宋)苏轼著;乔丽华点评经常见到报纸上有人以教师的口吻号召大家“读点闲书”,但对于什么样的书才算闲书却始终语焉不详。也许是觉得根本没有加以说明的必要也许是觉得范围太大,很难界定。对于忙于应付功课的学生,对于成天捧读专业书籍的理工科人士,只要是教科书、专业书以外的书,从古典名著……实际上是沙里淘金,那标准是近乎苛刻的。 在现代作家当中,周作人称得上是读闲书的第一大家。他喜欢搜集前人的笔记、尺牍,喜欢的书可以不厌其烦地收藏好几个不同的版本。在《谈笔记》一文中他曾说他理想中的笔记应该具备这样一些条件:“要在文词可观之外再加思想宽大,见识明达,趣味渊雅,懂得人情物理,对于人生与自然能巨细都谈,虫鱼之微小,谣俗之琐悄,与生死大事同样看待,却又当作家常话的说给大家听……读《东坡志林》,品味非凡!
-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南唐)李璟,(南唐)李煜著;杨敏如编著本书收录南唐中主李璟、南唐后主李煜词。其中李璟词4首,李煜词36首。南唐二主词一扫《花间词》的浮艳雕琢,清雅自然,沉哀入骨,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在词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枢纽地位。本书对二主词进行了全面的注释、讲解,并将历代有关评论辑录于词后,供广大读者欣赏研究二主词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