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作品
-
香港新诗选1948-1969黄继持,卢玮銮,郑树森林 主编对九十年代的读者来说,香港新诗无疑是一种没有历史的文学。它的过去 被藏匿在幽暗的角落,存在与否几乎受到怀疑,只近年在不少由中国学者撰写 的有关香港文学史的论述里因政治需要而受到「照顾」。《香港新诗选 1948-1969》作为一系列整理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学的研究,可说是一项发掘藏匿者的 工作。郑树森的〈导读〉一如他在《香港文学大事年表》序所言,自觉为重构 历史的工作,同时了解到重构的局限性,具有开放和自省的态度。就〈导读〉 和所选作品,编者有意突出五六十年代香港新诗多元并存的局面。郑氏指政治 立场上的左与右、诗形式上的格律与自由,内容上的晦涩与明朗,都得以并存 ,又指出香港新诗与台湾现代诗的渊源关系。此「并存」局面大异于同时代的 中国和台湾,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并存」当中的抗衡和调整,使整个局面 更形复杂,更是香港新诗建立主体性的重要契机。〈导读〉指五十年代初多为格律派,如徐吁、林以亮、力匡等,稍后又有 以自由诗为主的现代派。值得指出的是,即在「格律派」中,林以亮与其它同 代诗人因诗观不同而有很大分歧。林以亮在《人人文学》指夏侯无忌重视情感 的主张过时,又透过介绍一位长期受忽视的四十年代诗人吴兴华在诗形式上的 种种尝试,对五十年代普遍弥漫的五四初期模彷浪漫主义式的感伤笔调作出调 整、并提出另一种形式的可能。林的主张在当时未受到重视,但五五年《香港 时报》「诗圃」版由卢因、王独醒等撰写的连串有关诗与情感和诗形式问题的 文章之中,林的主张无疑受到年青一辈诗人的肯定。在诗形式探索上,诗圃版 的作者卢因、蓝子、无邪等在该版和同年创刊的《诗朵》上都积极尝试,明 显的成绩是创出了「蜻蜓体」。诗圃版又有文章批评当时模仿力匡、徐吁的风 气,《诗朵》更有〈免徐速的诗籍〉一文批判守旧的诗观。这些反对过于强调 情感、反对保守、提倡创新的作风,说明了在马朗创办《文艺新潮》提倡现代 主义之前,五十年代中期已有年青一辈诗人提出自己的声音,对战后来港诗人 的感伤笔调和保守作风并其影响作出反省和提出新主张,不再模仿怀乡和反共 的笔调,逐渐塑造更贴近本土的主体性。林以亮和年青一辈诗人抗衡和调整的对象,其实是针对战后来港诗人的放 逐心态。他们不以香港为家,同时不能接受香港在政治、社会和文化上与内地 的极大差异,放逐意识自为必然。马朗创办《文艺新潮》已有意识地以现代主 义作为放逐的出路,对年青一辈来说,对放逐意识背后的大中原文化比较疏离 ,亦不满于放逐意识背后的消沉保守作风,现代主义对他们而言更形可近。徐 吁、力匡和马朗、昆南更实质的分别相信不在于格律派和现代派,而是放逐和 反放逐。反映放逐意识的以感伤笔调怀乡、反共、否定香港,和反映反抗放逐 意识的正视本土文化、个人内在精神探求、约制情感的态度,也是五六十年代 香港新诗的重要线索。郑树森早年留学台湾,曾参与台湾《文学季刊》、《现代文学》的编辑工 作,六八年曾为《中国学生周报》在台访问洛夫,又向台湾诗人约稿,自然熟 悉台港互动情况。台湾现代诗对六十年代香港新诗的影响一如郑氏所言,而香 港新诗对台湾现代诗的晦涩诗风的调整,除了郑提出温健骝与羊城的新古典明 朗写法,创建学会诗作坊研读三四十年代中国新诗、引介西方现代文学亦对现 代诗的晦涩诗风有所调整。七十年代初温健骝提倡「批判的写实主义」和《中 国学生周报》后期译介美国民歌和「诗之页」提倡以日常语言写日常题材,又 是另一种调整。六十年代香港新诗就文社潮「文学介入社会」的主张和逐渐昂 扬的社会意识所受到的冲击似较小说为小,但无论以明朗、写实主义或日常语 言调整一度过于晦涩被评为脱离生活的现代诗风,均可视为另一种侧面的回应 。透过众多文化刊物和团体如《文艺新潮》、《中国学生周报》、创建诗作 坊等对现代主义、台湾现代诗、中国三四十年代新诗和外国现代文学的引介, 香港新诗在六十年代已塑造了异于中国和台湾的风格。五十年代由书写放逐至 反放逐,六十年代对台湾现代诗由吸收到调整,从而转化出自己的语言,可说 是香港新诗建立其主体性的两次重要契机。与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和台湾相比, 香港文学以至更广义的文化艺术都对建制没有威胁性,相对地,建制亦没有必 要去操控或扶掖它,做成香港文学独特的并存性,另一方面自生自灭亦做成断 裂和薄弱。战后的经验虽然严重断裂,九十年代许多文学研究者各种整理、编 集以至重构的工作致力填补断裂,香港新诗隐藏的「没有历史」的历史可望变 改。五六十年代香港新诗由放眼本土与外地、重视融合和创新的风格所建立的 主体性仍然延续至今天,多少与它「没有历史」的特性相关,但至于当香港新 诗逐渐被重构或照顾后,其主体性的局面会否改变,则希望只是一个反应过敏的提问。
-
汉诗·我的浑浊像黄河一样清澈张执浩 主编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诗歌选本,由著名诗人张执浩主编。本书强调置身于当代诗歌前沿现场,重发掘,重新人,特别是那些面貌清晰、充满个人特质的新人。因此,本书所选的作者不以名气而定,而是看其是否具有旺盛的写作活力,是否在诗歌写作的前线,具有鲜明的写作个性。本书分为“开卷诗人”“诗选本”“诗歌地理”等多个章节,兼有评论和理论文章,选录的诗人有傅元峰、江非、傅浩、黄礼孩、卢圣虎、衣米一、文西、苏仁聪、陈翔、龙少等,另外收入了杨碧薇、草树所作的两篇理论文章,全书所选诗文丰富而有活力,风格多样,兼收并蓄,体现出一种蓬勃的态势。
-
红色诗志孙海佩 郭灵西 刘鸣谦本书以图文志的形式搜集整理红色诗歌资料,依托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与刘福春中国新诗文献馆的资源优势对红色诗歌文献,特别是其中的珍稀文献做数字化处理,并进行抢救性保护。本书整理抢救的文献主要包括1921—1949年的红色诗歌,还涉及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诗作,发掘珍稀史料,搜集整理大量诗人书信、手迹、照片以及在延安、晋察冀等解放区出版发行的珍稀报纸、刊物、诗集照片;对初刊版目录、正文进行对校,与之后版本亦有对校,对于诗歌的初刊地、初刊时间进行详实的考订修正,注重考察写作者身份,诗歌写作地点以及诗歌写作内容。本书中辑录的基本为中共党员在解放区写作出版的诗歌作品,或表达诗人们对延安等广大解放区的热爱与向往之情。本书既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又呈现出红色诗歌所见证的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与几代人更为丰富的所思所想与对党和国家赤诚的衷心。
-
蓦然回首纪国军自古燕赵多壮士,而今更闻翰墨香。政务倥偬无惜力,文思涤荡有华章。九州山水巡日月,百姓甘苦问沧桑。闲将雅趣付奇笔,可羡陶公遗脉长。
-
枕上书·当代文人情怀杜占军等 著这是一套关于情怀、感悟的当代诗歌作品,八位作者通过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经历,感悟着不一样的人生。有人在困境中坚强地挺起胸膛,用诗讴歌着劳动者的平凡和伟大;有人在琐事中看到家庭的温暖,用诗记录着温馨的点点滴滴;有人在时代中感受奔涌的情怀,用诗称赞这盛世繁华;有人在新闻中体会了热血沸腾,用诗写下拳拳爱国心;有人在风景中感怀人生的真谛,用诗描绘出壮美山河。八位当代诗人,用不同的体例,撰写出属于当代文人的呐喊和心声。他们分别是杜占军、张建明、何晓李、杨晓波、周亚辉、何玉平、李德磊、辛增路。十本诗作,领略十种不同人文情怀,用文字勾勒人生感悟、风景见闻,用情怀讴歌真挚感情。
-
雕刻时光的玫瑰黛眉 著本书是诗人黛眉的一部诗集。全书共分五辑:暗火、梦幻之约、玫瑰花园、纪念日、幽微之处,共收入诗歌120余首。诗人黛眉常年生活在海边,她用心倾听着大海的波涛。大海便自然而然地成为这本诗集中的一个重要的元素,给她的诗奠定了永恒的蓝色基调。诗人追求一种纯粹、宁静又有生命感悟的诗歌,虽表面上看,写的是外部的风物,多为对诗人自身与诗人身边的人、物、事的素描与勾勒,其实掺杂了诗人对自我、人生的深刻思索,散发出质朴自然魅力的同时,能引起人的思索与共鸣。
-
教你欣赏诗歌刘晓玲 编在广阔而丰饶的诗歌田野中,本书采撷了能代表现当代中外诗歌创作主潮的精华之作,辑录成书。所选诗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中外诗歌创作的成就。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引领读者迈入诗歌的殿堂,领略中外诗歌的艺术魅力,进而启迪心智、陶冶性情,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审美水准,为自己的人生营造一方纯净的圣土。
-
香港诗词拔萃何文汇 编《香港诗词拔萃》收录了新市镇文化教育协会「全港学界律诗创作比赛」首六届和区域市政局「全港诗词创作比赛」首四届的得奖作品。上述两项公开比赛均由何文汇博士促成。何博士鼓吹正音和正读,强调在粤音教学中分辨平仄和运用反切的重要性,并主张学生自小学习近体诗格律。何博士认为熟习近体诗格律又多读近体诗,既有助于纠正日常读音的声调错误,又可以养成不轻易读错声调的习惯。而多写古典诗词,除了有同样效用外,更可从创作经验中提高我们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香港诗词拔萃》收录的作品,显示了得奖者在分辨平仄和诗词写作这两方面的成绩。
-
我早早来到心中的圣殿 我的西藏诗篇邹进在西藏这片神圣的净土上,诗人心如赤子,双手合十在心中默念爱的箴言,他以诗歌之名营造了一个爱的仙境,既直面神性的纯粹又剖析人性的复杂。这些充满才情的优美句子,将我们带进他的心灵世界:他将幽静的圣湖比作女子的明眸;雾霭稀薄的黎明与夜空高悬的繁星总是离诗人灵魂最近的地方。幻化了几百几千次,相遇了几百几千次,又分别了几百几千次,只有因缘和爱不能被轮回磨损,永远凝固在这幅澄明清澈的画卷里。在这个喧嚣疲惫的时代,诗人邹进在诗歌的原野上拈花涉水,在历史的尘埃里拾取光芒,在心灵的净化中滋养生命,希望每位读者在经地这座爱情的圣殿时,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爱的归途。
-
捧起的涛声已放回大海陈其旭 著本书是广东诗人陈其旭近四十年诗歌创作的精选集,精选了诗人从1985年至2021年的诗歌100余首,分“家住泉城”“风景这边独好”“相见欢”“百味人生”“心有所依”和“梦想有隐秘的力量”,以及散文诗“那时花开”7辑。时间跨度大,风格多样。其早年的诗歌清新自然、明朗轻快;后期的诗歌从容优雅,干净凝练。陈其旭身上有两个方面较为突出,一是乡土情怀,诗人热衷于书写家乡,书中诗人从历史、文化、现实的多种角度切入,还原家乡风貌,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二是诗意,既有作品呈现的诗意,又有人本身散发出来的诗意,他保持着诗人的感性与敏锐,从生活当中获取洞察的力量,发掘日常事物隐匿的光亮,建立起一个诗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