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作品
-
缮性于俗章学方内容简介:《缮性于俗》一名取自《庄子·外篇·缮性》,寓意修心遵礼、养性循道。书中收集了章学方先生古体诗词作品400余首,题材涵盖自然、历史、文化,抒怀咏志,修身养性。
-
史汝箴 史树瑛 史树璋 史光简诗集张纪岩该书收史汝箴《退思阁诗集》、史树瑛《农事杂咏》、史树璋《凤儒诗草》、史光简《红椒园试帖》。史树瑛、史树璋为史汝箴之子。《退思阁诗集》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幅近代历史事件画卷,包括庚子之变、日俄战争、辛亥革命、张勋复辟等,同时诗里面还为我们提供清代晋引制度、科举制度、考课制度以及献县地域内的人文数据等,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为我们研究近代史提供史实依据。《红椒园试帖》是献县至今为止发现的*一部试帖诗集,对于研究清代试帖诗具有参考价值。
-
诗韵词涵孤湫寉 著人生是一道道风景,当回忆往事,曾经的单纯总掺杂着付与的矛盾,甜蜜的主题却少不了相思的风雨。人生是一道道风景,当梦想成真,雄浑的力量映衬出烈日的青春,雄健的体魄刻画出岁月的永恒。生活又是似水的柔情,缠绵不休,总是将幸福描绘得浪漫无限、韵味醇厚,却又将那份和谐装点得肃穆庄严。交融中的配合,能让节奏生姿,鲜明多色;平淡中的深浅,却又能磨砺出双腿的矫健。
-
新诗创作与评论刘正伟本书为学术专著。全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为创作论,主要介绍各种新诗的分类与创作方法、创作实践;第二部分为新诗评论,主要讲解新诗评论的方法、认识和实践。 进入20世纪以来,新诗以一个崭新、自由的形式出现。新诗没有了古典格律诗的框架,各级学校课本都选有新诗,而新诗创作与教学,又没有一定的范式与准则,读者想学习创作新诗却无所适从,教师对新诗的认识与教法也各有不一。因此,本书分享一些新诗课程的创作与教学经验,抛砖引玉,与教师们切磋,为同学、读者们提供一本新诗创作与从事新诗评论的入门与教学书籍。
-
王余佑诗集余万复该书收录王余佑《五公山人集》及《甲申》三集中的诗词,并从《献县志》《安新县志》《保定府志》《王氏家谱》等地方志、家谱中补遗多首,另从孙奇逢《夏峰先生集》、杜越《紫峰集》、李兴祖《课慎堂诗集》等他人文集中辑录与王余佑交游唱和诗多首。王余佑生于明末,经明清易代、父兄罹难后,隐居五公山,后迁居献县。他雄略博识,文武兼擅,崇尚实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实学大师、兵略学家、武术大师、文学家。王余佑著述颇丰,然因朝代更替,战火绵延,存世作品不多。传世诗文集有《五公山人集》和《甲申集》。《五公山人集》清初列为禁书,流传刊本剜缺甚,现仅存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李兴祖刻枕钓斋刻本,该书《五公山人集》部分即以枕钓斋刻本为底本,以《晚晴簃诗汇》《献县志》《国朝畿辅诗传》中相关文献为参校。《甲申集》现收藏于辽宁省图书馆,为清抄本,共三册。这两种资料都非常珍贵,尤其是《甲申集》诗文,更为他本出版物中未见。
-
斯文郭英德,张德建《斯文》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拟与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共同创办以中国古代散文为研究对象的大型学术集刊。本书是第七辑,集中呈现中国古代散文研究领域中的科研成果,中国古代散文文体研究,文学思想研究,如古代散文的新材料的搜集与整理,古代散文研究的新方法探索,评点、揄扬古代散文研究中的新论著,以便为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搭建平台,沟通古代散文科研中的理论与方法实践经验。
-
杜甫郭宏文,刘悦欣 著,邢万军 编杜甫,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本书按照杜甫人生历程的先后顺序,将诗人不寻常的一生划分为八章来叙说,书中的48个小节既独立成篇,又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一部融文学性、故事性、史实性于一体的人物传记,堪称同题材书稿中的佼佼者。作者从宏观着眼,从细微入手,把一代诗人的一生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正说,没有戏说的痕迹,必将让广大读者对诗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有看点,更有卖点。
-
高梦箕 陈祺龄 李为章 刘清漳诗集武树慧该书为历代献县诗钞的一册,收高梦箕《许山集》《承平杂咏》、陈祺龄《剑花龛诗影》、李为章《瀛南迂叟诗集》、刘清漳《衡门叟诗集》。献县诗书鼎盛,诗文存世量大,该书搜四人诗集并进行点校整理。四人皆为献县高士,高梦箕因屈遭明末“伪太子案”,常怀不平之鸣,诗中多忠杰之叹,因献县屡遭兵燹,诗多散佚;陈祺龄诗存稿本和刻本两种,天津图书馆藏,国图古籍部只存其刻本下卷,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稿本;李为章常与名士往来,诗多唱和之作;刘清漳将诗文结集为《衡门叟诗集》,因生活拮据,未能刊印,后由慕其名者帮其印行。四人诗作各有特色,堪为献县诗钞佳作。
-
三曹诗选全正焕暂缺简介...
-
八秩述怀谢开科《八秩述怀》收录诗词460首,各体俱备,题材甚广,大致为歌颂光明、鞭挞丑恶、抒怀言志、感情世界几方面。作者忠于自身感受,有感而发,以情真、格高、味厚之笔言志抒情,形象鲜明,语言生动,颇能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