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作品
-
韦应物唐婷婷 编韦应物是中唐时期重要的诗人,诗风清新自然。本书对韦应物的生平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展现了其高雅闲淡的一生。本书精选韦应物的经典诗作,引领读者走进韦应物的作品和世界,感受其作品中明丽典雅的色彩美和音乐美,品味其独特的思想。
-
诗歌中的动物孟祥静 编著本套丛书是以“建筑”“植物”“动物”“食物”“服饰”“色彩”为主题,选取有这些主题的诗歌,一方面配以手绘图画,另一方面配上名物科普。借助诗词,我们试图穿透历史的缝隙,将那些曾闪耀夺目的建筑、不知其名的物种、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中国传统的色彩与服饰等,重新展现在眼前。本书从众多古诗词中精选出那些涉及动物题材的古诗词,不仅配以诗歌注释,还有相关的动物科普,以及手绘插图等,让读者在感受动物如此多娇,引无数诗人竞折腰的同时,也能认识、了解不同的动物。
-
诗歌中的植物唐婷婷 编著本套丛书是以“建筑”“植物”“动物”“食物”“服饰”“色彩”为主题,选取有这些主题的诗歌,一方面配以手绘图画,另一方面配上名物科普。借助诗词,我们试图穿透历史的缝隙,将那些曾闪耀夺目的建筑、不知其名的物种、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中国传统的色彩与服饰等,重新展现在眼前。本书从众多古诗词中精选出那些涉及植物题材的古诗词,不仅配以诗歌注释,还有相关的植物科普,以及手绘插图等,让读者在感受诗意之美的同时,也能认识、了解不同的植物。
-
中华诗词一日一读曹韧 著图书精选了从先秦到明清的优秀、经典古诗词,解读诗词、赏析内涵、拓展链接。图书对诗词的解读做了贴近生活的处理,使之引导生活,美化生活。日积月累,渐进式地推进古典文化的学习。一日一读,每日不重样,随心阅读、随时学习。图书旨在推介优秀文化,引导全民阅读。你手传我手,大家齐分享。
-
中华最美诗文选 最美唐诗陶妙如为了让孩子们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之余,用较少的时间,更好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比较、借鉴了多种国学读本之后,作者根据多年从事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经验,编写了这套《中华*美诗文选》。读本的体例——“诗(文)、画、书”,即选一首诗(文),配一幅画,再将这首诗(文)用书法作品呈现。根据体裁和内容,这套读本分为12册,分别为《*美唐诗(五言绝句)》《*美唐诗(七言六言绝句)》《*美唐诗(律诗)》《*美唐宋元明清诗词》《*美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美宋词》《*美诗经》《*美散文(300字左右篇)》《*美散文(400~600字篇)》《*美散文(600字以上篇)》《*美论语》《*美易经》。
-
句容古诗词赋三千首李洪文 主编《句容古诗词赋三千首》搜集古今以来诗集数千本。收录诗词赋共有3600余首。按照朝代先后进行分类。同一朝代诗人,按照音序进行排位。其中秦朝收录2首诗歌,汉朝收录3首诗歌,晋朝收录1首诗歌,南北朝收录65首诗歌,隋朝收录1首诗歌,唐朝收录278首诗歌,宋朝收录363首诗歌,元朝收录406首诗歌,明朝收录883首诗歌,清朝收录1620首诗歌。明清之前诗歌,常见于《句容县志》和《茅山志》《宝华山志》之中。明清之后大部分诗歌,常常未载地方志书,今人很难一见。为便于今人阅读查找,对明清诗歌出处进行了针对性的注解。全书涉及一千多位诗人,对部分重要人物作注释。
-
古典诗学的整合与重建雷恩海严羽及其《沧浪诗话》在中国古典诗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严羽诗学标举义的原则,探讨诗的本质,纯化了诗学观念,同时也局限了诗学的视阈,而金源诗学则从不同的视阈,共同提出了整合南北诗学的任务。对于元代诗学,金源先入为主,确立了宗唐之观念,而经历南北诗学之反拨,终形成宗唐得古的基本倾向,沿袭严羽诗学的理路,而有新的发展。明代诗学注重于明帝国之声威而崇尚气象,倾向于盛唐诗歌之气象恢宏,因而严羽诗学颇受重视,此后各诗学流派兴起,从内容情性、审美及技巧等方面,整合与重建古典诗学,主张**唐宋界域,融会唐风宋调而建构自身的诗学。本书文献资料翔实,学术视野开阔,结构完整,论证严密,阐释合理恰切,对金元明诗学作出了系统的描述、分析和概括,总结出诗学发展衍变的规律性认识,所提出的重建古典诗学的观念及相关论述,足以引起学界的关注与争鸣。
-
意林仲维柯上古洪水“浩浩汤汤”可能确有其事【课本在线】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公元1046年,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一篇文章,这就千古佳制《岳阳楼记》。范仲淹的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晴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烁异彩的精神财富。在写到洞庭湖的浩大气势时,作者使用了“浩浩汤汤”这一成语,令人印象深刻。【典故还原】“浩浩汤汤”这一成语源出《尧典》。尧和舜,相传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著名部族首领。尧属陶唐氏,又称唐尧。舜属有虞氏,又称虞舜。《尧典》是记叙尧舜事迹的书,举偏以概全,又称《尧典》。本篇开始有“曰若稽古”四字,表明它是后代史官所追记,成书年代已不可考。《尧典》里记载,当时全国各地发生了大洪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意思是,滔滔的洪水遍布全地,水势奔腾包围了高山,淹没了丘陵,弥漫接天。这里的“汤汤”“荡荡”“浩浩”都是用来表示声势浩大,漫无边际的词汇。《尧典》所在的《尚书》,*早名为《书》。“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的简称,传说为上古“三坟五典”的遗留著作,是我国*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28篇《尚书》被称为“今文《尚书》”。后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部散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一部《尚书》,包括今、古文《尚书》若干篇。《尚书》历来被列为核心的儒家经典之一,所以,当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将《尧典》中分开用的“浩浩”与“汤汤”一起连用,以形容声势巨大,就不足为奇了。关于上古大洪水的传说,它曾在不同民族的史籍中多次出现,其中*为世人所知的,当属《圣经•创世记》中的记载。对此,学者们产生了很多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远古初民时代究竟有没有一场世界性的大洪水;二是世界上普通流行的大洪水传说是怎样起源的?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性的大洪水纯系子虚乌有,因为研究发现,各地关于大洪水的传说大多起源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故有人深信,苏美尔的洪水故事是这一次大灾难留下的记忆,这一事件后来通过在古巴比伦人、犹太人等许多民族中的流传而逐步演化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另一种意见则截然相反,认为世界性大洪水是可能的,并且各种洪水故事共出一源,可能是由于气候转暖,冰河大量融化造成的。【成语力量】一睹成语“浩浩汤汤”,总会让人想到大海的万丈狂澜,想到疆场上行进的千军万马……我们其实也应该想到孟夫子说的“浩然之气”。孟子曾对他的弟子公孙丑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人活天地间,就应该英姿勃发,豪气满怀,壮怀激烈,切不能奴颜婢膝,趋炎附势,蝇营狗苟。我们应该时时牢记圣人之训,养刚毅之气,正直之气,道义之气……【拓展阅读】我们知道,“浩浩汤汤”和“浩浩荡荡”这两个成语都可以用来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然而,在当代汉语中,“浩浩汤汤”已经很少用到了,相同情况下“浩浩荡荡”用得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原因,跟字的常用意有很大关系。“汤”字是个常用字,“热汤”“菜汤”等很多词汇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强化了它作为名词的含义,而它作为形容词,表示水势浩大的意思越来越弱化了。所以,后一层意思逐渐被忽略了。这就是字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非常有趣的现象,也是汉字研究的魅力所在。当然,这也是很多成语被我们用错的根本原因。比如“不足为训”这一成语,“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更广泛得意义是“教训”这一层意思,但实际上,它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准则或典范”。所以“不足为训”的意思是不足以作为准则或典范,但因为我们对它作为“教训”这一层意义太熟悉了,便容易将此成语误读为“不足以作为教训”。俗话说熟能生巧,但有时候,太熟了,也容易形成刻板印象,让我们对事物做判断时,出现误差。【知识花边】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到一批重要的战国竹简,此后被称为“清华简”。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的文物,其文字风格说明了它们属于当时的楚国。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限度地展现了先秦古籍的原貌。2018年,对清华简的研究证实,今文《尚书》确为伪书。
-
诗经之美 精装读书会吴锋《诗经之美》一书是“读书会”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是《诗经》选本,入选篇目都是历来公认的名篇。全书保持了风、雅、颂的体例,每篇分为原诗、注释、译文、赏析四部分,注释力求准确、简洁,并为生僻字词加注拼音。译文生动流畅,力求做到信、达、雅的完美统一。赏析则透彻分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从字面上切入《诗经》时代,从精神层面上贯通古今,拉近读者与《诗经》的距离。
-
白鹿诗抄成应周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