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作品
-
顾太清诗词典读小桥流水 著《顾太清诗词典读》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的文坛长期由男性统治,女作家可谓凤毛麟角,难以数记的女性被禁在深闺里,无人知晓。明末清初,部分大胆的女子走出闺房,结社吟诗,抒发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顾太清就是其中的一员,她曾与当时京师的满汉才女结集秋红吟社,联吟诗词,在中国女性文学史留下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顾太清善诗词书画,有一代才女之称。她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小说、绘画,尤以词名重士林。她的词造诣之高,体现在烹词炼句自然精工,无着意刻划痕迹,又善构意境。太清晚年还自署“云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其文采见识,非同凡响。相信“清代第一女词人”顾太清将万古流芳!《顾太清诗词典读》适合诗词爱好者阅读。
-
宋词鉴赏大辞典刘石 主编,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 编《宋词鉴赏大辞典(彩色版)》精选276位词人1001首代表作,以目前优秀宋词版本为底本,同时参照中华书局《全宋词》,从创作匠心、艺术特色、词史地位三大角度,重新阐释宋词创作艺术特点,更好地把握了宋词全貌。词作鉴赏与文化解读相得益彰,引人入胜。《宋词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图文并茂,符合当代阅读习惯,选录经典品评,结合今人研究,全新解读宋词。
-
羌山天难左代富 著《羌山天难:北川救灾词文录》稿以中国古老而优雅的传统文学形式——词牌,抒写记录了一个全世界为之瞩目的历史时空: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抒写下作为灾难的亲历者在这一特定的时空际遇中的亲历亲见、所思所悟,进而真实而深情地叙说一个伟大的时代,一种伟大的精神。《羌山天难:北川救灾词文录》稿分四卷,卷一五月危城,卷二人间奇迹,卷三大爱无疆,卷四羌山永昌。记录作者自五月十二日进入危城后的亲历亲见;全国人民以各种方式参与抗震救灾创造的人间奇迹;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临北川,全国人民支援北川,山东省倾力援建北川的无疆大爱;咏叹重建中的北川新面貌。
-
宋词鉴赏大辞典刘石 主编,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 编《宋词鉴赏大辞典》是文学巅峰精粹集成,宋词文化图文读本,276位诗人1001篇代表作1057幅著名书画、器物图版,内容包括词原文、注释、词人简介、鉴赏、集评、链接、插图等七个部分从创作匠心、艺术特色、词史地位的角度展示词作的魅力。
-
千家诗(南宋)谢枋得 著,郑永安 编著文章中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我们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插画,将插画与正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大大增加读者的阅读趣味。 本书选取了国学经典著作中很多优秀的作品及资料,博采各类经典作品的长处,并有所创新,以使得本书风格迥异、卓然超群,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全新感受。
-
纳兰词(清)纳兰容若 著,李新纯 编著国学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每次阅读《纳兰词》如醍醐灌顶的经典,第一册收藏可以伴随终生的经典,《纳兰词》精准原典、白话通译、专家心解,慎选30种具有广泛阅读性、收藏性的传世经典,将其中的疑难字,多音字重复注音;生僻字词严谨准确翻译;充满意境与智慧的译文,都可以帮助读者热情悦读,深入思考,再次为读者提供更加精良的传统文化精髓。
-
唐诗·宋词·元曲王辉 编著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喜怒哀乐,张扬着中华民族的性格。
-
楚辞屈原 著屈原所作楚辞乃中国古代诗歌瑰宝,影响深远,至今令人神往。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珍藏之古籍善本中,幸有明崇祯本楚辞,该藏本原出自明崇祯年间,乃初印本的翻刻本,为明学者来钦之述注,并收明清时期著名画家陈洪绶创作的人物画像十二幅,形象生动,与精美文字珠联璧合。兹经整理,更加版本考评,将该善本分上、下两册影印,由黄山书社出版,以馈研究收藏之雅士和广大读者。
-
唐宋诗词分类鉴赏徐旭平 著《高校人文通识课程教材:唐宋诗词分类鉴赏》在作品的编选上,不是按时代,也不是按作家的先后顺序,而是按作品内容的不同,来编排和讲授唐宋诗词。在课堂上具体讲授时,还兼顾了唐宋以外其他朝代同一内容的优秀的诗词作品,以期从宏观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有时还结合现当代和外国同一类型的优秀作品来比较分析,以求最大限度地把同一类作品从横向和纵向的两个方面讲深讲透,以唐宋某一类作品贯通古今中外,尽力达到开口小而拓展宽的目的。
-
炉边诗话金性尧 著这是一件百衲衣,也是从杂家铺子的零缣残帛中拾来的。想不到会塞进书市的角落。姑且当作闲书看。只是这一回,却是由别人来穿针引线。无需感谢,这原是出版社编辑的天职,但没有编辑的缝制,这本小册子就难以露面。但愿今后编辑自己穿的衣裳也能挺刮些,柔和些,免得看起来寒酸相,自然也不必显得峨冠博带的样子。给《书林》写稿,开始于1979年。“炉边诗话”则始于1982年。因为写时在冬天,室内有一只取暖的炉子,便随手取了这个名字。算起来,前前后后也有六七年了。对于去日苦多的老人来说,这六七年却不同于少壮时代的过程,就像每天撕下一张日历,薄薄一张纸,撕一张就少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