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与戏曲
-
元曲冯慧娟 编受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和上疆邨民编《宋词三百首》的启发,近代学者任中敏、卢前等选编的一部散曲普及读物——《元曲三百首》,意在将元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元曲精华推荐给初学者。此书出版后,立即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欢迎。为开拓读者文学视野,《元曲》以《元曲三百首》为蓝本,精心遴选了元曲中耳熟能详的篇目,并在曲后配有注释、译文和评点,以方便阅读。
-
楚汉争霸孙帅 著本书以话剧形式呈现了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历史过程。全书共分五幕,第一幕主要内容是巨鹿大战;第二幕主要内容为鸿门宴、裂土封侯、金台拜将、暗渡陈仓;第三幕主要内容为荥阳大战,成皋争夺战及计除范增;第四幕主要内容是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第五幕主要内容为
-
好一朵山茶花邹定华 著《好一朵山茶花 邹定华采茶戏曲作品选》是赣南会昌县地方戏曲的选集,收录了名编剧邹定华同志公开发表在省级以上报刊上的采茶戏和戏曲小品40余部(篇),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赣南客家艺术特色和浓郁的地方色彩,朴实风趣的乡土语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受群众喜爱。
-
西厢记[元] 王实甫 著;冯慧娟 编《西厢记》讲述唐德宗时,洛阳才子张君瑞在普救寺偶遇故相国崔珏之女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在丫鬟红娘相助下,冲破封建礼教的代言人——老夫人设下的重重障碍,历尽悲欢离合,*终结为夫妻。本故事内容生动,情节曲折,缠绵悱恻,跌宕起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如同身临其境。
-
中国戏曲在法国的翻译与接受李声凤 著1814年汉学讲席在法兰西学院的建立标志着欧洲对中国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9世纪法国汉学的发展由于以语言学研究为基础,因而催生了大量翻译作品,其中也包括众多戏曲译作。在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出现了一波翻译中国戏曲的高潮,汉学家儒莲和大巴赞是这些戏曲作品的主要译者。《中国戏曲在法国的翻译与接受(1789—1870)》即以此次翻译热潮为中心,探讨其起源、作品及影响,并努力揭示这些译作与当时法国的汉学研究之间的紧密关联,以及它们诞生之后,对当时正处于浪漫主义运动中的法国文学界所产生的可能影响。
-
莎士比亚[英] 莎士比亚 著;刘海 校我们这样生长在一起,正如并蒂的樱桃,看似两个,其实却连生在一起;我们是结在同一茎上的两颗可爱的果实,我们的身体虽然分开,我们的心却只有一个。——海丽娜《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喜剧”之一,是一部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戏剧。该剧主要通过两个男青年拉山德、狄米特律斯和两个女青年赫米娅、海伦娜之间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反抗封建婚姻、追求自由恋爱、实现人世间普遍和谐幸福的主题。剧中大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及模糊词和双关语,以奇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展现了梦幻世界的场景和现实世界的生活画卷。
-
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比较研究朱源 著中国最杰出的古典戏曲理论家李渔的剧论与英国最杰出的西方古典话剧理论家约翰·德莱顿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在文学背景、文学史上的地位、所属文类、对各自文化中诗学传统的继承与影响、戏剧观等诸多方面都有共通之处。《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比较研究》以两位剧论家的戏曲理论异同为研究对象。
-
英美戏剧柯建华 著《英美戏剧:传承与发展》是本书从古希腊文明到现代西方戏剧娥发展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和分析。学生通过学习和鉴赏不同时期著名戏剧家的作品,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和思辨力。特别是每一章节后面的重难点解读部分,能使广大读者和学生更好地了解英美喜剧的发展脉络,更好地和深入地体会和理顺英美文化、戏剧的价值、不同的影响等有很大的帮助。
-
中国戏曲史略与名段鉴赏齐江 著《中国戏曲史略与名段鉴赏》由中国戏曲史略与名段鉴赏两篇构成。首先,作者以新的思路、结构、写作方法介绍了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对各个历史阶段发展过程中戏曲所呈现的基本面貌、代表性人物及作品进行了概要描述,同时也对不同时期戏曲艺术盛衰兴替的原因做了阐述与分析,试图通过对古代戏曲与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的研究,来探索戏曲发展的艺术规律。其次,作者又对五种至今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戏曲声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对其代表性唱段做了导读分析,以便于读者*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些戏曲声腔。
-
西方戏剧经典导读钟鸣 著《西方戏剧经典导读》从西方戏剧史上选择了大部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名家名作,比如《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伪君子》、《玩偶之家》、《樱桃园》等作品,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介绍剧本中那些生活场景或者讲述一些历史故事,而是希望以一些全新的角度去重新挖掘那些熟悉的人物和行动,在不同的遭遇背后看到或隐或显的行动线索、形象发展乃至剧情中的“秘密”。在剖开解析的过程中,许多重要的结论看上去会挑战一般读者对历史人物包括剧作家的固有印象,比如在谈《威尼斯商人》里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之间的对比时,把时代的变化与贵族、宗教关系的发展联系起来看两人之间的恩仇;或者在谈契诃夫的作品时,充分挖掘其不断被误解的“喜剧性”是如何体现在其作品中的。力求一切结论来源于剧本,重要阐释来源于舞台,从而引导读者、观众建立追问历史材料、观察人物细节、理解舞台规律的主动精神,让普通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领略“专业”戏剧研究追寻形象与真相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