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
商海文心[梁凤仪]著梁凤仪自1987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勤+缘》以后,又相继出版了《重出江湖》、《老土亲情》、《妇女理财》、《胜者为王》等近三十本散文集。本书即是从作者、诸多散文中精选而成的散文荟萃本,按文章内容分为“人间真情”、“商海点滴”、“闲情偶寄”、“域外拾零”六辑。全书自始至终贯穿一个真字,作者将爱国爱港的情怀、忆旧思亲的眷念、商海博击的经历、为人处世的感悟,一一见诸笔端,含哲理,藏机锋,既有开放的现代思维,又不失传统美德的淳厚。文章简洁明快、洒脱风趣,将作者自强自立、勤缘合一、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奉献给广大读者。
-
孤独的文化人胡绳梁著暂缺简介...
-
男孩对女孩的心语赵冬著《男孩对女孩的心语》内容包括白色的秋千、海滩之夜、胭脂三月、雪恋、问海鸥、袖口里的红瓢虫、明月小楼、虚掩的柴门、走进雨中、去看夕阳、野渡无舟、月亮弯弯、随秋漂泊、微雨情浓、今晚月亮没有来、公园是属于我们的、像云那样……等等,内容丰富。
-
元曲一百首蒋星煜,张Wei注译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有一些问题或现象,过去大家接触较少,我的困惑也就更多些。比如,半个世纪以来,旧体诗词的写作与发表的风气流行不衰,相形之下,曲的写作与发表极为罕见。从理论上说,诗词皆来自民间,但经过文人的加工,形式上趋向于完整而凝固,内容上有时也不可避免地夹杂进较多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而曲无论其形式与内容却是更接近人民大众的,何以反被冷落呢?由困惑我也常常因此而思索再三,更加觉得这是一个应当改正而未改正的由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一种文学观所导致的错误。众所周知,自从元曲产生,并被作一种文学形式普及以来,在正统文人的眼中就被当作小道,所以研究及赞同的人不多,但仍然受到一些著名文人的肯定,如朱权、王世贞、王骥德、吕天成等人都有专著。从清代乾嘉年间的焦循到清末民初的王国维,他们都十分强调“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他们对元曲的重视和提倡的确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我们今天更应大力弘扬这朵古代文化中的奇葩,走出轻视戏曲的误区。元曲作品比起国运悠长的唐代的诗、宋代的词来说,当然要少,但元曲的领域相对则宽广得多,有可以单独清唱的散曲,有作为杂剧剧本重要组成部分的剧曲。如果把散曲和剧曲加在一起,以每一支曲为一首作品计,则也是一个颇为可观的数字。
-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片断:19魏孝帝闺门无礼,从妹不嫁者三人,从,才用翻。皆封公主。平原公主明月,南阳王宝炬之同产也,从帝入关,丞相泰使元氏诸王取明月杀之;帝不悦,或时弯弓,或时椎案,由是复与泰有隙。槛,直追翻。复,扶又翻。癸巳,帝钦酒遇酖而殂。年二十五。泰兴群臣议所立,多举广王赞。赞,孝武之兄子也。侍中濮阳王顺,于别室垂涕谓泰曰:“高欢逼逐先帝,立幼主以专权,明公宜反其所为。广平冲幼,不如立长君而奉之。”泰乃奉太宰南阳王宝炬而立之。宝炬,孝文帝之孙,京兆王愉之子。长,知两翻。顺,素之会孙也。按魏宗室名顺者前后凡三人。道武伐中山,顺欲於平城自立,此时犹以拓跋为姓。又,任城王澄之子顺叱高肇门者,指元叉妻谏灵后妆饰,斥徐纥,以抗直著,后闻河阴之难,奔走而死。此元顺,则常山王素之孙。二人皆巳改姓元氏。殡孝武帝於草堂佛寺,谏议大夫宋球恸哭呕血,漿粒不入口者数日,泰以其名儒,不之罪也。20魏贺拔胜之在荆州也,表武卫将军独孤信为大都督。东魏既取荆州,魏以信为都督三荆州诸军事、尚书右仆射、东南道行台、大都督、荆州刺史以招怀之。蛮酋樊五能攻破淅阳郡以应魏,酋,慈尤翻。考异曰:北史作“樊大能”。今从魏书。东魏西荆州刺史辛纂欲讨之,据隋纪,辛纂时镇穰城。则西荆州即荆州,以穰城在东荆州之西,故云。行台郎中李广谏曰:“淅阳四面无民,唯一城之地,山路深险,表里群蛮。今少遣兵,则不能制贼;少,诗沼翻。多遣,则根本虚弱;脱不如意,大挫威名,人情一去,州城难保。”纂曰:“岂可徙贼不讨!”广曰:“今所尤在心腹,何暇治疥癣!治直之翻。闻台军不久应至,寿军,谓东魏所遣军也。公但约勒属城,使完壘抚民以待之,虽失淅阳,不足惜也。”纂不从,遣兵攻之,兵败,诸将因亡不返。城民密召独孤信。信至武陶,“武陶”,疑当作“武关”。东魏遣恆农太守田八能恆农,即弘农,后魏避显祖讳,改弘曰恆,音常。帅群蛮拒信于淅阳,帅,谓曰率。又遣都督张齐民以步骑三千出信之后。信谓其众曰:“今士卒不满千人,首尾受敵,谓田八能拒其前,张齐民出其后也。若还击齐民,则土民必谓我退走,土民,谓淅阳之民。必争来邀我;不如进击八能,破之,齐民自溃矣。”遂击破八能,乘胜袭穰城;辛纂勒兵出战,大败,还趣城。门未及阖,战败奔还,门者惶遽未及下关也。趣,七喻翻。信令都督武川杨忠为前驱,杨忠,隋文帝之父也。隋氏自以为出於华阴杨震,而忠则出居武川。隋氏序其世曰:“本弘农华阴之杨,汉太尉震十四世至文帝。震八世孙北平太守铉,铉子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因家于神武树颓县。元寿生惠嘏,嘏生烈,烈生祯,祯生忠。”忠叱门者曰:“大军已至,城中有应,尔等求生,何不避走!”门者皆散。忠帅众入城,斩纂以徇,城中慑服。慑,之涉翻。信分兵定三荆。居半岁,东魏高敖曹、侯景将兵奄至城下,信兵少不敌,与杨忠皆来奔。为贺拔胜兴信、忠还魏张本。将,即亮翻。少,诗沼翻。张政浪标点容肇祖聂崇岐发校。
-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斯洛伐克)利安·高利克(Marian Galik)著;陈圣生[等]译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可以说是1917—1930年间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它仅仅将——些不很著名的批评家以及已提到名字的批评家中一部份无足轻重的著作省略掉了。或许,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研究者至少还希望将罗家伦(1895—)和傅斯年(1895—1950)这样一些人包括进去。在本书第二章至第四章所评述的创造社的批评家之中,无疑还可以添加几个小批评家,如郑伯奇(1895—)、田汉(1896—1968)、王独清(1898—1940)和闻一多(1899—1946)。在靠近茅盾或瞿秋白的章节里,要是加上郑振铎(1898—1958)或朱自清(1898—1948),也是很合适的。而且,梁实秋在中国二十年代文学批评中也不是完全孤立的。至少,梅光迪(1890—1945)和吴宓(1894—)创造了所谓的中国“新人文主义”批评前吏,那是欧文·白璧德理论的衍生物。20年代末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批评抗衡的只有一些小批评家,如韩侍桁或陈源。不过,据我个人的看法,上述那些次要的批评家,以及还有没有提到的小批评家,没有一个会直接地或隐含地导致这里所勾划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1917—1230年)的重大改观。这本著作集中概述了本世纪实初十七、八位主要批评家的文艺思想和实际的文学批评活动,突出地阐发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对于除旧布新和引进西方近现代文艺思想和方法所起的作用。作者在此书的“引论”中已详述他所采用的与众不同的结构主义和比较文学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剔除了脱离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实际的玄学成份。这些对于我国现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和教学工作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甚至可以说不少东西填补了有关方面的空白。
-
离别林非著本书是散文集。
-
名家春联[上海书画出版社]编暂缺简介...
-
点滴人生萧乾著暂缺简介...
-
小王子(法)圣-埃克絮佩利(Antoine de Saint-Exupery)等著;萧曼等译《小王子》主要讲述了:“世界中篇名著文库”虽增编了6卷,篇幅仍然有限。请想一想,单单海泽在上个世纪末编的“德语Novelle宝库”便出了48卷之多!因此,我们的“文库”只包容了世界Novelle杰作、精品的很少一部分,遗漏多多,令编者深感遗憾。再者,这次呆取了按作品风格分卷的原则,而且在每一卷做到了同一作家不出现重复,以求在广采博取、富有变化的同时,又有一点儿系统性,使每一卷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一辑,而且尽可能避免与众多选本的重复,而且每辑的篇数和总字数不得不有所控制,等等等等。这些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却尤如人们说的“比着箍箍买鸭蛋”(而且不只一个“箍箍”!),做起来实际上很难;加之编选工作的期限紧迫,选材范围也受到著作权考虑的严格限制,所有这些,同样使我们的工作留下一些不尽如意之处。例如,就风格而言,某些作品本身就比较复杂,它们的分卷安排未必完全合理。另一方面,在选“文库”这新的6卷时,笔者没有满足于在个人掌握的资料范围内挑挑拣拣、将就拼凑,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向译家们征集,请研究世界各主要文学的专家们自荐其最满意的译作,从而避免了“文库”工程为一已的孤陋寡闻所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