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
《人间世》小品精华林语堂主编;范嵩选订三十年代,林语堂发起“小品文运动”,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有人响应,有人批评一时沸沸扬扬,成为一桩文坛公案究竟这种小品文如何,从林语堂主编的“人间世”小品文中,我们可以一窥真貌。小品文历来为读者所喜爱,《人间世》中的小品文,上承我国古代小品文的传统,题材文阔,笔致轻灵,天上、地下,山川、人物,花、木、鸟、兽,琴、棋、书、画,风物、民俗、众生百相,发抒情灵,寄寓趣味,貌似平淡,实很隽永,不经意处,或有电光火石似的思想,令人惊心,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它也为时代生活留下了历历可见的印痕,弥足珍贵。本书将《人间世》小品文精华荟萃,分为两册,一册为《名人卷、杂感卷》,“名人卷”摹绘了众多近、现代文化名人的肖像和侧影,坊间曾单独汇集印行,可见为人看重,“杂感卷”皆有感而发,有些篇什亦颇有“鲁迅风”。另一册为《山水卷、风物卷》,“山水卷”中记录作者游踪所见到的山川风光,至今令人神往;“风物卷”题目更是无所不有,篇幅格外精巧可喜,内容既难以归纳,遂以“风物”名之,其实,这也就是正宗小品的特点。以上册、卷的编排区分,亦只是便于翻阅、欣赏而已。\t\t
-
《人间世》小品精华林语堂主编;范嵩选订三十年代,林语堂发起“小品文运动”,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有人响应,有人批评,一时沸沸扬扬,成为一桩文坛公案。究竟这种小品文如何,从林语堂主编的“从间世”小品文中,我们可以一窥真貌。小品文历来为读者所喜爱,《人间世》中的小品文,上承我国古代小品文的传统,题材广阔,笔致轻灵,天上、地下,山川人物,花、木、鸟、兽,琴、棋、书、画、风物、民俗,众生百相,“兴、观、群、怨”,无所不谈,发抒性灵,寄寓趣味,貌似平淡,实很隽永,不经意处,或有电光火石似的思想,令人惊心。本书免除读者搜寻之劳,将《人间世》近五十期中小品文精华荟萃,分为两册,一册为“名人卷·杂感卷”,一册为“山水卷·风物卷”,名家名作,多姿多采,可以吟诵,可以把玩,爱好文学的读者,不可不视为一项重要收藏。
-
说梦朱自清著;刘毅强编《说梦》收有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背影》、《论严肃》等40余篇。
-
金驼峰王栋暂缺简介...
-
名人和书的故事朱铁志主编\t\t从古至今,文人的事业便是寂寞的事业,寂寞的事业从末在一个早上变得辉煌。有人开始用怀疑的目光打量自己和同道,深深的困惑像大雾一样笼罩了他们的心。一生的理想忽然之间好像变得一文不值。多少人弃文而去仿佛仍掉一个烂苹果,竟没有一丝的留恋。一些人在纷至沓来的“新观念”面前动摇了。他们在备尝寂寞、清贫之苦之后,无法再忍受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开始寻找那个浮着幽幽银光的“大海”,急切地要奔向它、投入它,在它的怀抱里体验全新的感觉。
-
曹靖华散文选集曹靖华著;孙荪编本书所选散文36篇,都是作者散文的主要篇章。我们经常喜欢追问:人为什么要写诗作文对这个问题的探寻,可以找到若干共同的规律但就某一个别作家来说,却是各有各的缘由。利林总总的文坛就是这样形成的。也有人不喜欢或不愿意承认写诗作文是“为了什么”;但实际上,掀开文学史,总有数不尽的“为了这个”与“为了那个”的争论。为人生的,为艺术的,为大众的,为自己的,为朋友的,为敌 人的,为名垂不朽的,为塞满钱袋的……各种动机,各种动力,都会催生出文学来。有趣的是,这“为了什么”,并不是纯主观的先验的设定的,而是源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决定于人生大背景的。尤其是以抒写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为基本特征的散文,就更是如此。曹靖华的散文创作可以追溯到他的早年。“五四”时期,正在中学读书的他已经写下一些随感、随笔式的文章,从宽泛的意义上,可以看作他散文创作的试笔。3O年代到SO年代,他也写作访问记,游记,纪念性文字,有的是很精彩的散文,比如写瑞金人民想念毛主席的《三五年是多久?》回忆霍秋白李大别的《罗汉岭前吊秋白并忆鲁迅先生》和《片言只语话当年》。但数量不多,只是偶或为之。这时候,不仅世人仍然只知道他是一位大翻译家,连他自己似乎也没有着意去搞散文创作。进入 60年代,曹靖华已经年过花甲,但此时,他却创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从 1961年 3月人民日报发表《花》开始,曹靖华连续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世界文学等报刊上发表散文新作。这些作品以怀念鲁迅先生为主兼及其他革命领袖和革命作家,这成了他此后以至终身散文创作的基本主题和贯穿性线索。1962年以后的两三年间,他笔涉当代,连续写下著名的《云南抒情》三章,《广西抒情》三章,以及《福建抒情》等游记式散文。无疑,这形成了这位老作家创作生涯的高峰期。这个高峰期的主要产品是散文。可惜,文革打断了他的思路,阻塞了他的文章。
-
苏格兰人的书(英)刘易斯·格拉西克·吉本(Lewis Grassic Gibbon)著;曹庸等译本书内容:1. 落日之歌; 2. 云雾山谷; 3. 灰色的花岗岩,是描写格兰扁山区和北海之间,花岗石城镇和城市的艰辛生活的著名三部曲。
-
吴伯箫散文选集吴伯箫著;曹明海编不声不响地贡献果实。它真诚挚切,蕴藉深沉,纯朴素雅,总是以丰厚的内涵发人深醒,又以隽永的情思引人通想。无论是记事、咏物,还是写人,都可见其思力深厚,委婉中具骨力。对时代生活中人们很少发现和感受到的潜流独具慧眼,对自然、社会、民族、历史和人生有着独到的理思,其感觉和情绪具有清澈而深透的透明度和诱人透视深层的哲理。应该说,吴伯萧的散文以深刻的思维入,以质朴的文字出,大地自然和人世故交错叠合,社会风物与历史沉思交织,在 清理擅扬的艺术画幅中,潜涌着对现实世界人事的关怀和拳拳热切的情债,融注着对生活的深层憬悟和对民族历史、生命现象、生活态度、以及入生真谛的诠释,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风度,在风光绚丽、千姿百态的当代散文世界里,凛然自成一家。吴伯萧(19O6-1982),原名吴熙成,笔名山屋、天苏等,山东省莱芜县吴家花园庄人。他从二十年代末就开始散文创作的艺术实践,追随着历史的脚步一直不停地劳作,辛勤耕耘到八十年代初,先后创作了散文集《白天到黑夜》、《羽书》、《黑红点》、《潞安风物》、《出发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选》等。这些散文作品给我们勾画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许多重要画面,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也展示了一个献身于散文艺术的 作家在创作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求和创新的前进轨迹。纵观吴伯萧的散文创作历程,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那是三十年代中期。早在 1925年秋,吴伯萧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就在(京报·副刊》上发表散文《白天到黑夜》,后来在京津报纸上又陆续发表了《街头夜》和《塾中杂记》等写实散文,在 当时的北平文坛崭露头角。这一初创时期的散文曾结集为《街头夜》准备付印,但因“九·一八”事变,兵荒马乱之中丢失全部文稿,未能实现出版之愿。此后,吴伯萧在散文创作上获得突出进展,是从三十年代初开始的。他25岁时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先在青岛大学工作,后又到济南乡村师范等地任教。在这个期间创作了《话故都》。
-
燕知草俞平伯著本书内容:湖上的华时显然消减了。“洞庭波兮木叶下”。何必洞庭,即清浅如西子湖也不免被渐劲的北风唤起那一种雄厉悲凉的气魄。这亦复不恶,但游人们毕竞只爱的是“华年”,大半望望然去了。我们呢,家于湖上的,非强作解人不可。即使有几个黄昏,遥见新市场的繁灯明灭,动了“归欤”之念,也只在堤头凝望而已。在杭州小住,便忽忽六年矣。城市的喧阗,湖山的清丽,或可以说尽情领略过了。其间也有无数的悲欢离合,如微尘一般的跳跃着在。在这一意义上,可以称我为杭州人了。……
-
寻梦人刘纳编著本书中国现代散文卷中的寻梦人,内容详细讲了把钥匙放进锁穴里,旋起一起轻响,我像打开了自己的狱门,迟疑着,无力去摸索一室之黑暗。我甘愿是一个流浪者,在半途倒毙。那倒是轻轻一掷,无从有温柔的回顾了……\t\t\t\t\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