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
这十年萧乾著这是一本散文集。
-
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巴平主编本书正文目次,以作者生年先后为序,同一作家的多篇作品,一般依作品写作或发表时间先后排列。本书旨在侧重作品的艺术鉴赏,作品原文后均附缀一篇赏析文章,少数作品为多章组成,则分章鉴赏,赏析力求精当和准确。本书为方便读者研究作家、作品、附有作者小传。
-
泰戈尔散文诗全集(印)泰戈尔(R.Tagore)著;华宇清编本书把泰戈尔全训13个散文集,近千首诗汇成此册。
-
卢梭作品精粹卢梭著;于布礼,孙志成选编《世界文学博览》从书,系由世界近、现代文学名家作品专集组成。《卢梭作品精粹》为其中之一卷,选收了法国启蒙运动时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卢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附简短评介。这些作品集于一卷,概括地反映了卢梭的主要思想、艺术特点和创作成果,使读者可以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对作家及其大致创作活动得到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
当代世界名家散文罗洛编本书一共选入33个国家57位作家的67篇作品。
-
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法)波德莱尔著;钱春绮译沙尔·波德莱尔(CharlesBaudelaire,1821—1867)出生于巴黎。父亲是一位具有启蒙运动思想的画家。他受父亲艺术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从小就产生了对艺术的酷爱。但不幸的是,在他六岁时,父亲生病去世了,母亲又改嫁,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了一层阴郁的色彩,产生了“永远孤独的命运感”。他所生长的城市巴黎,当时是文化艺术的中心,各国的作家、艺术家纷纷来此相聚,艺术气氛相当浓厚。诗人在这种气氛中生活、成长,逐渐形成了对艺术的敏感,也认识了这座五光十色、放荡不羁的城市。十七、八岁时,他经常在拉丁区的诗人画家中作客为朋,变成一个极端的浪漫派。后来,他又决定到印度去旅行,不料这位思想豪放的文学青年却在远渡重洋途中怀念起家乡来。于是,他停下脚步,逗留在印度洋中当时法国的殖民地留尼汪岛和毛里求斯岛上。这南国明媚的阳光和葱郁诱人的景色也未能把诗人多留一些时候,不久,他便匆匆地赶回了巴黎。这是他一生中最远的旅行,虽然旅途中外界景物并没有引起他很大的兴趣,然而却极大地丰富了他内心的感受。所以,我们不难在他作品中读到许多描写海洋、阳光和异国情调的主题。回到巴黎后,波德莱尔索取了父亲的遗产,得到了一笔相当大的款项。于是就奢侈地生活起来,他住着豪华的宅邸,穿着风雅的衣着。依他看来,物质上追求完美,不过是“精神上胜人一筹的象征”而已。他母亲看到他这样铺张浪费、挥金如土,会很快耗尽父亲的遗产,就为他找了一位法律顾问,限定了每月的花费。从此,波德莱尔便一直过着艰苦的日子,而生活的艰苦却促使他拚命地写作。开始时,波德莱尔主要写艺术批评,以犀利的笔锋阐明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想观点,又以优美的风格创作了不少出色的散文诗。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时期,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理想鼓舞了他,他创办报纸,发表了好些激烈的文章。人们看到他活跃在街头的革命群众中,火药熏黑了他的双手。然而不久,理想破灭了,波德莱尔又回到了他的文学生涯中。后来,他接触到美国作家爱伦·坡的作品。这两位诗人在思想上、经历上和才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以后的十年中,波德莱尔不断地翻译出版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他认为,爱伦·坡是他苦难中的一位朋友,又是创作理论上的老师。爱伦·坡丰富怪诞的想象力以及他冷静准确的分析使波德莱尔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使他脱离了当时浪漫主义诗歌的个人情感与忧...[更多内容]
-
先秦文举要高步瀛选注;胡俊林点校清末民初以来,在古文的选注方面,高步瀛先生有着突出的成绩。他所选编的《唐宋诗举要》、《唐宋文举要》等书,都获得了学术界的好评。高先生的遗稿很多,现存中华书局的《散文选(先秦部分)》、《经史诸子文选》等。故这次中华书局统一编排后整理出版,以飨读者。
-
恶之花 巴黎的忧郁(法)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著;钱春绮译暂缺简介...
-
乡愁的理念董桥著这是董桥一年来在台北出版的第二本书。书中五十五篇文章分归三辑:“乡愁”是对精致文化传统的留恋,虽有新意,读来总嫌似曾相识,可见此情此思代代都有,好比影印机印出的副本:直说是“乡愁影印”,怕也贴切。第二辑短文尽是读书杂录,编《明报月刊》初期曾经借来发挥,只今重钞,觉得个中“理念”依旧平实可喜,未妨分题“圈点”。末辑十五篇则感性甚强,十足消遣之作,幸好分寸不致大破,落笔处处不忘“剪接”,否则情到浓时墨痕自必越发漫漶了。“乡愁”、“理念”、“感情”始终不脱中国人的心态;未必染上什么民族情,也许只是异乡人江山之梦的神话:寻寻觅觅之间,确有几分难平之意,恰似舒曼《童年即景》中的那一阕“梦”,满是天涯情味,越去越远越牵挂。因署书名曰:《跟中国的梦赛跑》。
-
英诗的境界王佐良著作者十分注意写法。虽是随笔,也该努力写得放松、亲切一些,开门见山,有话即长,无话即短,尽量避免学院或文学家圈子里的名词、术语,却也不怕暴露自己的偏爱、激情,他把读者当作一个知心朋友,希望读者能有耐心倾听他的小小的心得,如果读者能因此而进一步阅读原著,那就更是作者的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