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词曲赋
-
中国诗学蒋寅 巩本栋主编《中国诗学》本辑收录中国诗学新近研究成果,包括《陶渊明写作时间辨析》《与王国维的词籍校勘》等“诗学文献学”论文,《文体学局限与古代诗歌的弱叙事性饮酒》“诗歌理论”论文,《陶诗与中国古代贫士形象》《诗意无关“公家事”》等“诗歌史”论文,《论清代古文选本的诗赋选辑》《试论许印芳对沈德潜、纪昀格调诗学的接受与改造》等诗学史论文,《荻生徂徕“古文辞”两副面孔:文化内涵与文学实践》等“中外诗学比较”论文,《百年来近代文人结社唱和研究综述》“综述”论文,都以求实创新为宗旨,运用各种方法对中国古典诗学进行广泛深入的新开拓。
-
秋风来信葛筱强本书是一部诗集,精选诗人葛筱强的诗作百余首。全书分为四个小辑,第一辑“从一棵草开始的寂静”深入大地众生,从乡土乡情出发,寻觅自我和心灵的声音;第二辑“植物颂”借植物喻人指事,宁静而沉稳;第三辑“星空下”是诗人追慕先贤、应答友人之诗;第四辑“壮烈风景”则是气势恢宏的长篇组诗。诗人从故乡与心灵出发,为自己所热爱的人间写下颂歌,无论是低于天空的植物,还是高于头顶的星辰,在他清澈的目光里,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
陈东东的诗陈东东《陈东东的诗》是“蓝星诗库·典藏版”丛书中的一种。诗集所选作品一部分为其写作四十年来精选的九十七首短诗,另一部分为三组“连行诗篇”。陈东东的诗歌富于音乐美与幻想性,在写作中回归古典文学传统,语言精美。陈东东曾获第17届华语文学传媒奖(2019)年度诗人奖,是1980年代以来当代卓越的汉语诗人代表,近年的作品如《宇航诗》《南游记》《北京人》《酒狂》等,诗艺精湛而又富于思想,创造力非凡,堪称经典。 “蓝星诗库”丛书创立于1998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重要的图书品牌,一直致力于彰显当代中国诗歌所取得的成就和具备的广阔可能。“蓝星”取自于天文学概念“蓝巨星”,这是恒星演变过程中的一个活跃阶段;丛书收录1960年代以来中国诗坛各个时期具有启发性、创造性、影响力的重要诗人及其代表作品。为纪念丛书出版25周年,人文社推出“蓝星诗库·典藏版”丛书,既是对已往出版诗集的一次梳理和修订,也将不断推出当代诗歌精品。
-
我和所有事物的时差李元胜 著《我和所有事物的时差》为诗人李元胜40年诗歌精选集。近年来,李元胜的代表作《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等传诵度极高,使之成为引人注目的大众诗人。本书精选了他40年来创作的200余首诗歌,作为他诗人生涯的一个总结。鲁迅文学奖对他的授奖词为:“李元胜有着开阔的精神向度,善于以直觉贯通感性和理性,在日常化的事物和场景中揭示生活和人性的复杂内涵。他的诗安静、内敛,具有考究的结构感、叙事性和音乐性,跳跃性强又具内在逻辑,语言干净、洗练,体现着优雅的诗情和活泼的思力。”
-
诗经·新声集韩闻赫 编本书选录40首《诗经》作品进行曲谱创作,系统性呈现诗歌原生文化语境与内在的音乐性,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并将当代演绎形式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使经典焕发出新的艺术感染力,展现具有中国韵味的语感、情感、乐感和美感。为丰富民族声乐表演与教学体系提供了独特的示范样本,具备极高的艺术水准、文化积淀和美学价值。
-
日本幽玄体系论李东军本书对日本中世纪和歌理论的核心概念“幽玄”进行中国化阐释。将“幽玄体系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以及社会历史原因进行梳理归纳,并且对其诗学体系进行重构与阐释,重点在于通过中国古代诗学的观照,对“幽玄”的诗学与美学的机制原理进行话语转换,这有助于中日古代诗学的互证、互印,有助于东方诗学的重构。本书对日本中世纪和歌理论的核心概念“幽玄”进行中国化阐释。将“幽玄体系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以及社会历史原因进行梳理归纳,并且对其诗学体系进行重构与阐释。
-
诗建设 2023年第一卷泉子本书是浙江诗人泉子主编的一部诗歌选集,收录了数十位“90后”诗人的代表诗作,包括王二冬、李唐、艾诺依、张晚禾、马骥文、李海鹏、康宇辰、徐威、王彻之、后商等诗人。“90后”诗人在诗歌写作上 加的知识化,他们强调个体经验写作。本书的出版能够使“90后”的精神面影和文本质素得到 加清晰的展现,发掘诗坛中的新生力量。在这些诗歌中,不仅有他们自我情境的描绘, 有对社会与他人的认知,还通过彼此之间默契而幽微的对话完成当代青年诗歌场域的构建。
-
学堂乐歌与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研究禹权恒本书通过考察学堂乐歌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曲调来源、思想蕴涵等诸多问题,深入阐释学堂乐歌在结构模式、节奏韵律、语言体式、句法结构等方面的显著特征,详细描述其在提倡军国民教育思想、塑造现代国民意识、重建现代民族 观念中的特殊价值,探究学堂乐歌与中国诗歌的现代传播的内在关联,认为学堂乐歌在中国诗歌从古典向现代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时间献诗杨梓暂缺简介...
-
中国当代诗歌副文本研究巫洪亮中国当代诗歌副文本资料沉淀着丰富的诗歌细节,交织着复杂的政治文化脉络,尘封着许多有待发掘的诗坛往事。本书主要以1949-1966年诗歌副文本为研究对象,触摸当代诗歌生产、传播和接受的历史现场,从另一维度考察当代诗歌大众化的动力机制,探究意识形态嵌入诗歌副文本的复杂多元方式,辨析诗歌正副文本的多维组合所构建的大众化言像系统、传播系统和阐释系统,重审当代诗歌演进历程中的独异现象与复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