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词曲赋
-
纯粹·盗贼之家马克·特雷尼克《盗贼之家》收录诗人代表性诗作百余首,其中短诗为主,兼涉中长诗,主要选自诗集《初学者指南》《从水下行走》《从聚焦的距离》等。作为当今澳大利亚诗坛自然写作的主将,马克•特雷尼克被称为“澳洲自然的歌者”,他的诗歌以自然风物触动心灵,河流、荒原、草原大火、袋鼠、蓝乌鸦,都是他讴歌的对象。他怀抱对自然的虔诚之心,持续发现这块土地的大美,推展诗情,洞鉴人生,在与超越人类的世界的亲密接触中,见证和倡导对自然世界的开放。
-
东坡有佳作陈鹏本书是陈鹏“东坡三书”第三本,是东坡诗词的解读之作,亦是诠释苏轼的生命之书。大多数人的一生,起落有时,顺逆交替,快乐与苦难并行,我们要如何面对逆境,扭转不利局面?我们要如何突破藩篱,进入开阔豁达之境?本书通过十七个专题,梳理东坡的人生轨迹和创作路径,向历史的纵深处探索,还原他的所感、所思,还原他的喜与悲、乐与怒,找寻他追求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供今日读者探讨和思考。
-
唐诗宋词大师课程千帆,沈祖棻程千帆先生是章(太炎)黄(侃)学派的传人,也是南京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他培养出的“程门弟子”已是当前学术界的重要力量。沈祖棻先生是当代学者中的诗人型学者,以旧体诗词创作而闻名。朱光潜先生将她比作当代李清照,称赞“易安而后见斯人”,亦为叶嘉莹先生所推崇。二位先生合称“程沈”,吴宓曾称二人有“行道救世,保存国粹之志”。 本书以程沈四种诗词鉴赏著作为参考底本,由二位先生的外孙女、暨南大学副教授张春晓执笔改编。精讲唐诗名篇100篇,宋词名篇51篇,兼顾“圈点”式评讲传统,旨在带领读者生成对传统诗歌审美的体悟,让古典诗歌活泼泼地陪伴现代人走下去。
-
诗人时代阿多尼斯阿多尼斯是阿拉伯诗歌创新最积极的倡导者,为阿拉伯新诗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阿拉伯国家未来获诺奖的大热人选。在半个多世纪里,阿翁不断进行新诗创作实践的同时,还著书立说,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阿拉伯诗歌美学和文化批评方面的论著,主要有《阿拉伯诗歌导论》《诗歌的时代》《世纪末的开启》《诗歌与社会》《阿拉伯诗性》《苏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稳定与变化》等。论著中他与古今阿拉伯和西方的文学大师们对话,体现出自己独特的诗学见解。本书从上面提到的论著中选译12万字左右的篇幅,从阿拉伯古典诗歌美学、阿拉伯诗学的转型、现代诗歌美学、诗歌时代四方面集中阿多尼斯的诗歌美学见解。
-
纳兰性德词鉴赏辞典胡晓明 曾庆雨 主编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其词作有着“我是人间惆怅客”般感伤、苍凉的底色,深受读者喜爱,“家家争唱饮水词”。辞典收纳兰词98首,涵盖其擅长的爱情、行旅、边塞、悼亡等题材。由古典文学名家胡晓明教授主编,诸多专家学者鉴赏品评,为您诠释纳兰词独特的风采神韵。书前有编者前言,详细介绍纳兰生平、词作风格,带您完整认识这位“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天才词人。
-
词学马兴荣,方智范,高建中,朱惠国《词学(第四十九辑)》依照集刊体例,设“论述”、“考辨”、“年谱”、“文献”、“论词书札”、“词苑”、“丛谈”诸栏目。主要的论文部分收录了词学研究领域最新的一批研究论文,涉及词体词调词律、名家词接收史、清词特征与其发展史、晚清民国词与词学演进、域外题材等方面的内容。考辩栏目则刊发有关词人生平行迹与创作系年的文章。文献与论词书札栏目仍侧重近现代词学文献。本书荟萃的文章,主要展示词学研究领域最新的成果,包括词学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综合了宋词、明清词、近代词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前沿性,对中国词学史的深入展开富有启示,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
-
红楼里的波西米亚赵汗青诗人赵汗青的一部诗集,收录诗歌六十首。这些诗既具有完成了现代性转化的古典感,又有造型独特、空间开阔的舞台感:前者让她的诗近于废名所说的“溢露”派:古典意象成为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囊括现在情绪的“梗”;后者则让她的诗具备“文备众体”的包容性、伸缩性。钟鸣:汗青的诗既清芬宜人,又绵密老成;既想象自由驰骋,又稳据现实感;既明先驱诗人碎片写作字词化的奥妙,又未离自身语境,能维持好亦东亦西、亦古亦今的平衡。更何况她还有几分书卷气和天然的幽默感,柔情侠气,眼力不俗,且有克制,这些综合,若再有一点纯文学以外的别业,我看那便是一个大诗家的胚子了。朱朱:修辞、想象和感受力一样也不缺,如果能深明制造与创造之别,就可以持久地跋涉在诗的正道。李鹏飞:自由不羁的想象力,扣人心弦的语词杂技,众多异质元素的杂糅交融,神悟与工艺,庄严与诙谐,凝重与轻逸,在汗青的诗中共存,充满着一种奇特而强大的张力。姜涛:汗青的性情吞噬了、集纳了一切传统和现代的元素,她的用典或“用梗”属于废名所说的“溢露”派——“天才的海里游满典故的鱼”,随随便便,就可肥美地跃出来。
-
二十世纪诗歌书系·新诗卷中华诗词研究院 著1900年,八个帝国主义列强打进中国、打进北京,西太后挟光绪皇帝仓皇西奔,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亡国危机,于是,爱国救亡、推行新政、共和革命、实业救国、共产革命等运动相继兴起。从19世纪末叶就开始起步的中国社会转型进一步向前发展: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专制主义转向民主主义,传统文化转向现代文化。相应地,作为文化一部分的传统诗歌也在发展、变化。
-
日本近代和歌400首姜文清本书为诗歌集,主要涉及日本明治30年代到大正再到昭和二三十年代(约1898-1950),共约五十年间的日本短歌情况(本时期,日本和歌界习惯把这样31音的和歌称为短歌)。共选取、译释了80余位作者的歌作400首。近代以后,日本”和歌”(短歌)的创作发展,时间虽不长,但有“新诗社”“明星派””岸根短歌会”“阿罗罗木派”等歌社,有落合直文、正冈子规、与谢野晶子、与谢野铁干、佐佐木信纲、岛木赤彦、淫田空穗、斋藤茂吉、前田夕暮、北原白秋、若山牧水、石川啄木、释迢空等众多的 歌人,本书对其歌作尽力选取。还特意选取了森鸥外、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等文学名家的若干歌作,以见异彩。
-
最后的言者雅克?德里达 等保罗·策兰的命运上横亘着二十世纪可怖的灾异。作为生命个体,策兰被那场骇人的灾祸深深撕裂,他的生命充斥着无以言表的痛苦、不可磨灭的死亡印记,以及一种毁灭性的内在矛盾:他生来所在的那门语言,宣布并组织了对其父母和同胞的谋杀,他的母语也是刽子手的母语。在死亡的灰烬中,策兰与诗歌结契,向刽子手发起挑战,他对德语精雕细琢,挖掘词语的源头,与这死亡大师的语言展开激烈搏斗。策兰的诗歌同他的个体命运一起,成为苦难、记忆、存在之见证。本书由一系列铭记的文本组成,它们共同承担了对诗人保罗·策兰的缺席之在场的见证:见证他在奥斯维辛之后书写的“毁灭的诗学”,他于无人见证之处完成见证的不可能之使命;见证他于托特瑙堡与海德格尔展开的对话,他迫使哲学不得不经受严酷的挑战和拷问。见证也是对相遇的见证,对诗人所是的个体生命的真实经历的见证:通过那些旧友和知己的述说,我们得以追随他日常的步伐,走入他的忧郁和孤独,他的创伤和病痛,以及,终,他无可挽回的秘密的死亡。如同诗歌从灭绝的灰烬中升起,他的生命沉入了孕育的水波——带着他的母语,在异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