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
中国之影李春雷《中国之影》是著名作家李春雷创作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作品聚焦中国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体系从研制到广泛应用的全过程,是一部反映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力作。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几代中国科学家的艰苦努力,使得中国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先,实现了全面突破与创新,并带动中国音视频领域领跑全球,给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智慧产业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根本跨越。
-
橡树邻里李洪松《橡树邻里》记录了作者居住的橡树小区邻里之间的真实故事,既包容互助,又欢乐互怼,语言幽默,氛围轻快,故事感人,生动展现了当代深圳的“远亲不如近邻”。书中的人物都是生活在深圳的普通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每个人的性格、职业不同,但都深谙处常之道,亲密有间,友善包容又有分寸,人与人相处和谐愉快,让人心生向往。
-
荒野飨宴 寻找最后的驼鹿吉娜·雷·拉瑟瓦本书既是优美的自然书写,又是立足于田野调研的民族志,身为作家、人类学家、地理学家的拉瑟瓦寻找野生食物——揭示了在一个“野生”本身被误解、商品化和被消费者热捧追求的世界里,我们失去了什么。 两个世纪前,北美人的饮食构成中,近乎有一半是需要在野外觅食、狩猎或捕获的。今天,所谓的 "野生食物 "正成为昂贵的奢侈品,在顶级餐厅中成为富人独享的盘中餐。与此同时,依靠野生食物生存和维持生计的人们发现,随着新的市场和道路侵入世界上最后的未开垦的土地,他们的生活永远改变了。 一路上,拉瑟瓦亲自品尝野生食物,在婆罗洲品尝难以捉摸的燕窝汤,用手提箱把瑞典驼鹿肉偷运回家。 这本书以一种兼具深思熟虑与勃勃雄心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野生”食物,及本书中追溯了我们与野生食物的关系,并展示了我们在驯化它们时牺牲了什么——包括生物多样性、本土知识和与自然的重要联系。
-
我的母亲做保洁张小满2020年,52岁的母亲从陕南农村来到深圳务工。独立生活十几年后,“我”与母亲在深圳相聚,重新住在一个屋檐下。我们在狭小的房间中争吵,母亲看不惯“我”的花钱方式,“我”难以忍受母亲的生活习惯。我们深陷彼此纠缠、负担和依赖的关系。然而我们彼此相爱,“我”深知母亲的软肋便是对我毫无保留的爱。于是,“我”想理解她。“我”的母亲在矿场、在建筑工地挥洒了年轻的汗水,如今在城市写字楼的几格空间中做保洁员。“我”想记录下母亲的打工史,努力穿梭过她记忆中的生命。母亲的人生为做着螺丝钉般工作的“我”建立起一块生活的“飞地”,让“我”得以喘息、回顾,珍重自己的来处。这是我们母女共同完成的一场写作。
-
生死如梦[美]托马斯·林奇“我站在墓碑丛中,浮想联翩。有时笑,有时哭,有时什么事也没有。生活在继续,死者无处不在,艾迪说,此皆寻常之事。”作者从独特的视角出发,以散文式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殡葬人的日常工作及在40余年时间里累积的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其中所记载的既有自己对个体事件的观察,更有一些情感性的体会。兼具殡葬师、诗人的身份,于文字中坦率而真诚地让读者明白作为一位敬业的殡葬业者,是如何尊重死者与其家属,是如何借由照顾死者来服务生者。阅读本书,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
工厂爱情丁燕 著《工厂爱情》系“工厂三部曲”系列之一,系作家丁燕的长篇新作,讲述的是“90后”男工向南方的打工生活故事。小说通过讲述小说主人公向南方打工的种种遭际,尤其着重讲述他在工厂辗转打工的八年期间与叶丹凤、吴香瑞、苏小苏等多名工厂女孩的情感纠葛,书写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现实遭际和成长心路。向南方的情感史,可以说是一部工厂青年的成长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以向南方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强者。
-
工厂男孩丁燕 著《工厂男孩》系“工厂三部曲”丛书之一,是一部以真实的工厂生活为背景的纪实文学作品。作家丁燕在其成名作《工厂女孩》引发巨大社会反响后,又将写作视线投放到了工厂男孩。为深入理解工厂男孩的生活,作家住进了工厂宿舍,在看过一张张明亮肆意的面孔、听过一个个悲喜聚离的故事后,前后历时两年创作了这部非虚构作品。这部作品展现了工厂男孩常态化的生活真相和精神状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理解现代工业洪流下普通个体的命运有着重要意义。
-
工厂女孩丁燕 著《工厂女孩》系“工厂三部曲”系列之一,是一部以真实的工厂生活为背景的非虚构作品。作家丁燕为深入理解工厂女孩的生活,进入工厂卧底打工,经历了大半年真实的工厂打工生活,记录下一个又一个工厂女孩鲜活而真切的故事,描绘了工厂女孩的青春、爱情与梦想。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理解现代工业洪流和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
瓦尔登湖(美)亨利·戴维·梭罗著,王晋华译作者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度过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他远离城市,孤身一人来到这里,一切从零开始,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在静谧广阔的大自然里,他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与自然交朋友,与草木飞鸟对话,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本书记录了作者在此期间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
-
从人群走向荒漠[澳]周小平《从人群走向荒漠:我与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故事》是艺术家周小平回顾30年来创作经历的非虚构作品,在书中他细致而生动地讲述了自己与澳大利亚原住民在艺术、人生方面的交流。30多年前,环澳旅行中的周小平迷失在澳大利亚炙热的荒野,三个捕猎蜥蜴的原住民孩子发现了他留下的足迹并一路跟随,最终将周小平带到了原住民的居住地。他从长老和村民的口述中知晓远古的传说,在他们的讲解中领悟艺术中的细节,在丛林中行走、打猎,被邀请参加传统仪式,对这片土地愈加熟悉和眷恋。澳大利亚荒野、丛林原始粗狂的自然风光,原住民深厚迷人的传统文化,都给周小平以滋养。他也认识了数位在国际上颇有名望的原住民画家,甚至共同创作了许多画作。30年间,周小平与澳大利亚原住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纽带,被原住民接纳为家人,甚至有了自己的部落名字——高蛟苛。这是外来者甚少获得的殊荣。机缘巧合之下,周小平结识了有着原住民与中国人血统的后裔,这些人的华人祖先大多是在19世纪中期随着淘金潮抵达澳大利亚,后来与当地的原住民结合留下后代。为重现这一段中国人和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历史,他进行着一个长达20年的研究项目。